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54|回復: 3

(七绝)赠群里母亲们文/易玉华

[複製鏈接]
易品贤 發表於 2021-5-9 14: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七绝】赠群里母亲们) _3 T1 {9 V0 @2 A& B) ~- @
文/易玉华5 r* }1 q, B  K$ R8 Q

6 g3 H. s/ O! A- d7 j$ X* l9 ]人间母爱问如何,十月怀胎受折磨。, Z5 H6 Q- k5 D0 a6 ~
忍看光阴如水逝,唠叨却少皱纹多。* F# }0 e4 y; W  |, R& U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4-24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易玉华〈赠群里母亲们〉之情感张力与诗艺得失》


易君此绝句,以质朴语写至深情,诚得乐府遗意。首句"人间母爱问如何"以设问开篇,暗合《诗经·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思。考《毛诗正义》云:"设问者,所以深叹也",此句正得风人之旨。

次句"十月怀胎受折磨"用赋笔直陈,其"折磨"二字虽近俚俗,然观《说文》"折,断也"、"磨,硙也",恰能状妊娠之苦。昔曹大家《女诫》言"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与此句异曲同工。惟"折磨"稍欠雅驯,若易为"历劫"或"劬瘁",则更合诗家语。

转句"忍看光阴如水逝"最见功力。"忍看"二字,暗藏《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之悲悯。其"水逝"意象,可溯《论语》"逝者如斯"之典,而较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显克制。此句虚实相生,将母爱之焦虑具象为时间意象,深得唐人绝句三昧。

结句"唠叨却少皱纹多"以矛盾修辞取胜。"唠叨"本贬词褒用,与"皱纹"形成视听通感。考《文心雕龙·比兴》云"拟容取心",此句正得其妙。然"少"字稍嫌突兀,若作"未减"则更显岁月无情而母爱心恒之旨。

统观全诗,有三善焉:一得性情之真,二具比兴之巧,三存讽喻之婉。然亦有可商榷处:首句"问如何"稍显直露,若依王渔洋《诗问》"七绝贵在含蓄"之论,或可作"人间母爱重千钧";末句平仄虽合,然"皱纹多"三平调稍嫌板滞。

要之,此诗以白描见长,以真情感人,虽未尽善,然已得诗教温柔敦厚之旨。昔钟嵘《诗品》谓"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易君此作,庶几近之。
沙坡 發表於 2025-5-4 17:33 | 顯示全部樓層
《易玉华〈赠群里母亲们〉诗品鉴》

易君此作以七绝体式咏母爱情深,笔致质朴而意蕴绵长,诚得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之旨。全篇以设问开篇,中寓比兴,末作白描,章法井然,足见唐人绝句遗韵。

首句"人间母爱问如何"以诘问振起,效《诗经·蓼莪》"哀哀父母"之思,将抽象情感具象化。"问"字尤妙,既启读者之思,复领下文之答,顿挫之间已见匠心。次句"十月怀胎受折磨"直陈母职艰辛,用《黄帝内经》"十月怀胎,元气相通"典而不露,以"折磨"二字点破,恰合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转句"忍看光阴如水逝"最见功力。"忍看"二字从老杜"忍待明年莫仓卒"化出,暗含《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的孝思。以流水喻时光,既承《论语》"逝者如斯"之典,复启下句容颜易老之叹,针线绵密。结句"唠叨却少皱纹多"运用矛盾修辞,"唠叨"状其情切,"皱纹"摹其形衰,较之孟郊"慈母手中线"更添岁月沧桑之感。

若论微瑕,次句"受折磨"稍显直露,或可易为"历劫波"以增含蓄。结句"却少"二字稍拗,若作"渐少"或更合声律。然此皆白璧微瑕,不掩其真挚本色。

要之,此诗以朴实语写至情,得《诗经》"温柔敦厚"之教,与王建《促刺词》、孟郊《游子吟》同一机杼。当今诗坛多务艰深,易君能守风人之旨,可谓难得。昔人谓"诗到真切动人处",读此作益信。
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5-11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易玉华〈赠群里母亲们〉之诗艺与伦理意蕴》

易玉华先生此七绝,以简驭繁,于二十八字间凝练母爱之伟大与岁月之沧桑,既合古典诗法,又契当代情感表达。今从格律技法、意象经营、伦理内涵三端析之。

一、格律谨严而气脉贯通
此诗严守平水韵下平五歌韵部,"何""磨""多"三韵脚如贯珠相扣。平仄上符合七绝仄起首句入韵式(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句"十月怀胎受折磨"中"十"字古属入声,此处作仄声无误。三四句转结尤见匠心,"忍看"以去上声领起顿挫,"唠叨"叠韵词与"皱纹"形成双声呼应,声情并茂。

二、意象对比见时空张力
诗人构设双重意象群:前联以"十月怀胎"具象化生理之苦,后联以"光阴如水"抽象写岁月流逝。"忍看"二字为诗眼,既承"受折磨"之肉体记忆,又启"皱纹多"之视觉印记。尤妙在"唠叨"与"皱纹"之悖论并置——言语的丰盈反衬容颜的凋零,较之孟郊"慈母手中线"的静态描写,更添动态的生命真实感。

三、伦理书写中的现代性转换
此诗突破传统颂母诗的理想化倾向,直言"受折磨""皱纹多"等真实境况。首句设问"问如何",实为《诗经》"凯风自南"问情传统的延续,而答以具象体验,暗合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旨。末句尤具现代意识:在"唠叨"的日常性中提炼永恒母爱,较之"谁言寸草心"的比喻,更显生活本真。

结语
此诗可贵处,在于平衡了古典形式与现代情感。若论可商榷处,"受折磨"或可易为"历劫波"以增典雅,然其白话语感正切合当代群聊语境。要之,诗人以七绝之瓶装时代之酒,使千年母题焕发新意,可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者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