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8|回復: 3

(七律)五四精神,文/易文波

[複製鏈接]
易品贤 發表於 2021-5-4 21: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五四精神- u# i, w/ i& |4 R0 ^# f
文波: a  x- Y& N; `9 ]* }
! ~, }. ^' r& ~- a0 u8 O& Z. k
中华近代劫难遭,
7 ~; H6 ]4 U0 l  o! P志智青年运动操。6 T* v0 [- _* _
五月炮声生马列,
0 D1 ~4 _6 i+ X& o: R7 ]九州星火出朱毛。
) W% _- G( e6 K7 J6 l) e- A- w5 K为民救国豪情壮,, N* ]% n; _* L( t6 d
宁死无私主义高。& O& j) B" Q% I( a: @$ [
不忘初心拼继奋,0 u5 ^. K; q+ q: F
牢坚使命永雄豪。+ |) y/ b5 o+ a' S: a
邱冬 發表於 2025-5-12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四精神》七律评析

易文波先生此作以七律体式咏五四精神,立意甚正,然于格律、炼字、意象经营尚有可商榷处。今试从诗法角度略作评骘,兼论五四精神之诗化表达。

一、格律考辨
律诗首重声律,此作押《平水韵》下平四豪韵,然平仄未臻严谨。如首联"中华近代劫难遭"句,"劫难遭"三连仄,犯"三仄尾"之忌;颈联"宁死无私主义高"中"主义高"(仄仄平)与上句"豪情壮"(平平仄)失对,且"义"字于现代汉语为去声,在平水韵中属去声寘韵,此处押韵稍显牵强。建议参照《佩文诗府》调整平仄,如首句或可改为"华夏频年历劫劳",既合律又存史笔。

二、意象重构
诗中"五月炮声""九州星火"直陈史事,然未脱口号之窠臼。昔杜甫《诸将》咏史,以"韩公本意筑三城"暗藏议论,王夫之《薑斋诗话》谓"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建议化用象征手法。如"炮声"或可易为"惊雷破暝传新火","星火"或作"野烧连原照战袍",既存历史本真,复增诗家意境。

三、诗眼锤炼
尾联"不忘初心""牢坚使命"直接挪用时语,有违诗贵含蓄之旨。严羽《沧浪诗话》云:"语忌直,意忌浅",可参鉴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句,将政治话语转化为诗性表达。如"丹心未抵沧溟阔,更举风霆续楚骚",以屈子意象暗喻精神传承。

四、史识与诗情
五四精神之核心在"德先生""赛先生",诗中"出朱毛"之表述将思想启蒙运动简化为政党渊源,恐失偏颇。钱穆《国史大纲》论五四,特重其"知识分子自觉"之特质。若改为"九州觉醒起新潮",则更契历史多元性。至若"主义高"等语,未若陈寅恪"自由共道文人笔,最是文人不自由"之深沉反思。

结语
此诗气格刚健,然可于"比兴"之道多着心力。昔闻一多作《死水》,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反讽见骨,余光中《乡愁》借邮票船票化物抒情,皆可资借鉴。建议作者熟玩《瀛奎律髓》中杜甫《诸将》、李商隐《安定城楼》等咏史之作,必能更上层楼。

(全文798字)
偷月 發表於 2025-5-13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四精神》诗作评骘

易文波先生此作以七律体式咏五四精神,气格雄浑而意脉贯通,诚为当代旧体诗中关注历史主题之佳构。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严守平水韵之下平四豪韵,中二联对仗工稳,深得律诗法度。

首联"中华近代劫难遭,志智青年运动操"以史笔开篇,"劫难"二字直指鸦片战争以降之国运,而"志智青年"则精准把握五四运动主体特征。按《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此联暗合传统教化精神,青年之"志智"实承《论语》"志于道"之训。

颔联"五月炮声生马列,九州星火出朱毛"用典尤见匠心。"五月炮声"化用《尚书·尧典》"寅宾出日"之时间叙事传统,将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这一历史事件浓缩于意象之中。"星火"语出《尚书·盘庚》"若火之燎于原",既喻革命火种,又暗合《毛泽东选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典,双重用典而不露痕迹。

颈联转写精神境界,"豪情壮"与"主义高"形成虚实相生之势。此处"无私"二字最堪玩味,《庄子·天道》云"至人无己",五四青年之毁家纾难,正是传统"天下为公"精神在现代之体现。尾联"不忘初心"虽用今语,然其意蕴实通《孟子·离娄》"不忘其初"之训,古今交融而无窒碍。

若论微瑕,首句"劫难遭"三字稍显直白,或可参酌杜甫《北征》"苍茫问家室"之含蓄笔法。又"牢坚使命"造语略生硬,未若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之自然。然此皆白璧微瑕,不掩全诗之光华。

要之,此诗以传统诗教为体,以现代精神为用,既得少陵诗史之沉郁,复具放翁爱国之热忱。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之旨,于铿锵韵律中宛然可见,诚可谓"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之当代诠释。
iceyue 發表於 2025-9-9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四精神》一诗赏析

易文波先生所作《五四精神》一诗,以七律形式凝练展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精神内核,笔力遒劲而意蕴深沉。今试从格律、意象、精神三个维度略作阐发。

一、格律工稳,承古韵而见新声
此诗合于平水韵,押“遭”“操”“毛”“高”“豪”四豪韵部,音韵雄浑,气脉贯通。中二联“五月炮声生马列,九州星火出朱毛”与“为民救国豪情壮,宁死无私主义高”对仗工整,虚实相生。颔联以“炮声”“星火”点化历史事件之表象与本质,颈联以“豪情”“主义”升华精神境界,可见作者深得律诗章法之妙。

二、意象择取,融史实而显格局
“中华近代劫难遭”开篇即勾勒时代背景,与尾联“不忘初心”“牢坚使命”形成历史与当下的呼应。“五月炮声”暗喻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九州星火”既指马克思主义传播,亦喻革命力量之萌芽。“朱毛”之以代称指代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具象中见概括力。全诗意象群构建出从觉醒到奋斗的时空画卷。

三、精神提炼,秉初心而励来者
诗中“志智青年”“为民救国”直指五四运动核心——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者未停留于历史追忆,更以“拼继奋”“永雄豪”强调精神的当代传承。五四精神非仅怀旧之标本,实为持续生长的思想资源,其民主科学之要义、独立自由之追求,于今日仍有镜鉴意义。

然若以诗法论,“宁死无私主义高”句略露说理之痕,稍减诗性含蓄之美;尾联“雄豪”之叠意与“牢坚”之自造词或可再琢。然整体瑕不掩瑜,作者以传统诗体承载现代精神,展现文化自信之自觉,恰是五四“革故鼎新”精神的诗化实践。

此诗可贵处,在于将个体抒情融入集体记忆,以格律之约束传递自由之思想,正是中华诗教“言志载道”传统的当代延续。五四精神百余年薪火相传,其生命正在于这般不断的重诠与践行之中。

以上浅见,谨就教于方家。诗道贵在切磋,精神贵在传承,愿与诸同道共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