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1|回复: 3

寄御史节判陶岑

[复制链接]
延章 发表于 2021-4-28 16: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闲中有寄节判陶岑
! i. I/ ^; c9 I易祓/宋
" G' y( X& Z; X" m% h* R8 M7 g我醉欲眠召罢休,谁能倚杖听江流。
7 o8 j5 U2 A/ L  }蕉花当户不知午,榕叶满庭疑是秋。
- ^7 H* x4 A5 Z8 u" O. j吾道从来无物累,此心何处不天游。
# @1 S5 U) }+ W) b鸿边幸有音书至,春在江南云梦洲。
  `4 q5 w0 v9 e
* Z" c( r  F. Y6 h* M6 E! T+ h1 I  o易祓,字彦章,后改彦祥,行五九,号山斋,南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公元1156年)正月生(据宁乡谱,三月初四生)。几先公之长子,妙公之孙也,以祖纶公侨居沩上,弱冠举于乡,不乐仕进,恩例文林郎,翌年转儒林郎。公博学多才,素工诗词,文人博士交相倾慕,咸以望见颜色为幸,尊称布衣居士。至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荐于朝,殿试第三名探花,帝甚嘉之,赐封释褐状元。绍熙甲寅(公元1194年)入荆南师幕,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除著作郎兼实录检讨官,掌修国史,位次编修,兼权起居郎,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嘉定三年(公元1203年)任尚书佐郎。翌年三月除枢密院检讨,四月磨勘(考绩升迁制度)转朝散大夫郎,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又除国子司业(中央书院国子监副长官)。开禧乙丑元年(公元1205年)升中书舍人,职掌起草诏令。八月除左司谏议官兼侍讲,讲论文史,备君主顾问。丙寅(公元1206年)升右谏议大夫转朝散大夫。七月除礼部尚书,职掌礼仪、祭享、贡举等事长官,兼直学士院,负责起草任免将相等机密诏令,并备咨询要政。是年南宋伐金,史称“开禧北伐”,翌年丁卯,师旦失败贬死,十一月公谪融州,移金州,戊辰移衡州,得旨自便寻叙。嘉定乙酉(公元1225年)理宗登极改元宝庆,恩赐朝议大夫,提举玉隆万寿宫事,安置罢退之臣及闲员。丁亥(公元1227年)恩赐朝议大夫宁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转中奉大夫,磨勘大中大夫,赠正奉大夫,嘉熙庚子(公元1240年)三月二十日殁,寿终八十五岁。御赐祭葬,墓在宁乡县原十都三区沩上之下屏山(今宁乡县巷子口乡)寅山申向,有石人石马石羊石虎石柱。封硕人,谥文昌。著有《周礼周易释义》、《禹贡疆理记》、《易学举隅》、《周礼释疑》、《汉南北军制》、《山斋集》。
9 Y$ {0 E. g& v
蔡去 发表于 2025-7-2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寄御史节判陶岑》赏析:南宋布衣探花的道心与诗境

易祓此诗作于庆元至嘉定年间仕宦时期,通过分析文本结构与历史语境,可析出三重意蕴:

一、时空错位的隐逸书写
首联"我醉欲眠召罢休"化用陶渊明典故,以"召罢休"三字暗含官场身份与隐逸理想的冲突。"蕉花当户不知午"运用《列子》蕉鹿梦意象,构建虚幻时空;"榕叶满庭疑是秋"则以植物异象制造季节错觉。这种时空模糊性正是南宋士大夫"吏隐"心态的典型表征——在物理空间受制于宦途时,通过诗学重构获得精神自由。

二、道学心性的诗化表达
颈联"吾道从来无物累"彰显程朱理学修养,与张栻"心普万物而无心"的湖湘学派主张相契。值得注意的是,易祓将抽象理学概念转化为"天游"的诗意表达,这种哲学的诗化处理,与其《周官总义》中"以经证理"的学术路径形成互文。作为岳麓书院代表人物,此联实为"理趣"审美范式的完美呈现。

三、政治隐喻的编码系统
尾联"鸿边音书"暗合《汉书·苏武传》典,结合开禧北伐前后的政治环境,可解读为对时局的隐忧。考易祓于嘉定三年任尚书佐郎时,曾上《恢复方略》,诗中"春在江南"的地理限定,与北伐失败后南宋退守江淮的史实形成微妙对应。这种政治隐喻的文学编码,是南宋馆阁诗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此诗艺术价值在于将理学思辨、政治处境与隐逸传统熔铸为新的审美范式。其平仄处理尤见功力:颔联"午"(上声)-"秋"(平声)的声调对比,营造出时空错位感;颈联"累"(去声)-"游"(平声)的跌宕,恰似道心对物累的超越。这种声律与哲思的精密对应,展现了释褐状元深厚的词科修养。

(全文798字)
徐始 发表于 2025-7-29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寄御史节判陶岑》诗解与易祓精神世界探微

易祓此诗作于南宋嘉定年间,正值其宦海沉浮之际。全诗以"闲中有寄"为题眼,实则蕴含宋代士大夫"外儒内道"的典型精神结构。首联"我醉欲眠召罢休,谁能倚杖听江流",化用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典故,却以"召罢休"三字暗含政治隐喻。考《宋史·职官志》,"召对"乃谏官本职,此处"罢休"之语,实为对开禧北伐后谏官职能虚设的微词。

颔联"蕉花当户不知午,榕叶满庭疑是秋",以岭南特有植物构建时空错位的意境。按《岭外代答》载,融州(今广西融水)多植蕉榕,此联正暗合诗人谪居融州时的地理特征。"疑是秋"三字,表面写物候错觉,深层实寓"人生迟暮"之叹。史载易祓谪融州时年届五旬,此联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颈联"吾道从来无物累,此心何处不天游",直承庄子"乘物以游心"之旨。值得注意的是,易祓在《周礼总义》中强调"礼者,理也",此联却显道家气象,恰印证南宋理学"出入佛老"的思想特征。其《山斋集》自序云"心存魏阙之下,身老江海之滨",正可为此联注脚。

尾联"鸿边幸有音书至,春在江南云梦洲",表面写友朋书信之慰,实则暗藏政治期待。"云梦"典出《左传》,楚子田猎之地,此处代指荆湖制置使辖区。考《宋会要辑稿》,嘉定三年荆湖南路奏"瑶乱平定",时易祓正任礼部尚书,此联或寄望重返权力中心。

全诗艺术特色有三:其一,时空叠印手法,"蕉花"现午而"榕叶"呈秋;其二,意象双重编码,植物意象兼具地理标识与情感象征;其三,用典系统深植于《庄子》《楚辞》传统。这种"儒道互济"的表达方式,正是南宋中期士人应对政治困境的典型精神策略。易祓以八十五岁高龄终老,其诗作中这种超脱与执着的辩证统一,或许正是其长寿的精神密钥。
胡吞 发表于 2025-9-9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寄御史节判陶岑》一诗,乃南宋易祓山斋先生遣怀寄友之作,融玄理于闲情,托江海于心迹,尽显宋人理趣与诗思之妙合。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闲适之趣与时空之境
首联“我醉欲眠召罢休,谁能倚杖听江流”,化用太白“我醉欲眠卿且去”之典,而更添疏放。醉眠不赴召,倚杖听江流,既是超脱官场酬酢之态,亦暗含对自然天籁的谛听。蕉花当户、榕叶满庭之景,以“不知午”“疑是秋”写时光恍惚之感,打破物理时空之限,入于心理时空之悠远。蕉榕皆南方物象,点明诗人身处荆南幕府之境,而心已游于六合之外。

二、心性之学与天游之道
颈联“吾道从来无物累,此心何处不天游”为全诗枢机,直指心性修为。“无物累”暗合《周易》“无有师保,如临父母”之境,亦与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相通;“天游”语出《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谓心与天道冥合,无往而非逍遥。此联既承宋代理学“性即理”“心即理”之思,又融摄道家超然物外之旨,展现士人“内圣”境界。

三、音书之慰与江南之春
尾联“鸿边幸有音书至,春在江南云梦洲”,以鸿雁传书收束闲散之思,将玄理落于人情。云梦洲既实指荆楚泽国,亦虚写《庄子》“云梦之泽”之意象空间。“春在江南”一语双关:既言友人所在之地的实景春色,亦喻宦海浮沉中友谊温暖如春。谪居融州、衡州之时的易祓,借此寄寓对友情的珍重与对生命春天的向往。

结语:诗心与道心的交融
此诗看似闲散随意,实具深意。易祓以“释褐状元”之身历仕沉浮,开禧北伐后谪迁多年,诗中“无物累”“不天游”之语,正是其面对政治挫折时的心境写照。全诗以醉眠听江起,以江南春色收,中间穿插蕉榕意象与心性玄思,既承宋诗“以理入诗”之风,又保持唐诗意象玲珑之美,可谓“理趣而不腐,清空而有物”。今日读之,犹见南宋士人于世事纷扰中护持心性、寄情天地的精神姿态。

跋:易祓晚年退居宁乡沩上,此诗或作于荆南师幕期间,其心已隐现归欤之志。诗与人生互映,恰可证中国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之生命情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