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57|回復: 3

[医药临床] 这种常见野果竟然是抗癌降糖药

[複製鏈接]
悦读中医 發表於 2020-7-30 1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导读

龙葵这种野果,估计许多读者小时候都见过,它是耕地里常见的小野果,有的地方称之为『黑天天』。这个给无数人留下了深刻记忆的植物其实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自古以来就被医家认识到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散结等多种功效的中药。今天,带大家跟随徐书老师一起具体了解下龙葵的中药属性。

龙葵性寒,可散瘀消肿,清热解毒。查古今医案,治疗肿瘤皆重用龙葵。〖本草正义〗曰:『可服可敷,以清热通利为用,故并治跌扑血瘀,尤为外科退热消肿之良品也。』余对龙葵应用的总结如下。

龙葵图片-叶子

龙葵图片-叶子

龙葵图片

01、重用龙葵治疗肺癌

龙葵与白英、金荞麦根合用,适用于热毒型肺癌。

常用方:龙葵、白英、金荞麦、重楼、乌梢蛇、土鳖虫、蟑螂、牡蛎、贝母、玄参、夏枯草、海藻、昆布。

02、重用龙葵治疗结核热

肺结核引起的发热常常是低热,但是有时表现高热,一般的退热方法无明显效果。余学习前人经验,在小柴胡汤基础上重用龙葵60~100g,加青蒿、石斛、沙参、胡黄连。其中黄芩可以用15~30g,治疗过3例,疗效皆比较理想。

龙葵图片-花

龙葵图片-花

龙葵图片

03、龙葵子有降糖之功

我们儿时经常食用龙葵子,味道甜美,其降糖之功完全是偶得。

有一次与几位朋友外出,偶遇一片龙葵草,其中一位朋友见很多龙葵子,即采数斤回家,每日服用50g。原来空腹血糖一直在12mmol/L,1月后复查,血糖居然在5~6mmol/L波动。3个月后随访,血糖稳定。

后余查阅古今文献未见此药有降糖记载。究其原因,正如〖本草纲目〗所载,『消热散血,压丹石毒』,『其种子治疗疔肿,其根通利小便』。

龙葵图片-果实

龙葵图片-果实

龙葵图片

医案分享

胡某,女,38岁。2019年5月2日初诊。

主诉:发热10余天。

病史:因高烧1周住院观察,发热仍反复不退,后经朋友介绍去医院为患者会诊。西医会诊专家认为是结核引起的发热。

刻诊:患者每天下午定时恶寒发热,口干口苦,目赤神昏,舌苔薄黄,脉洪大。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

方药: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味。

龙葵100g,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10g,青蒿5g,石斛15g,沙参20g,胡黄连10g,石膏30g,知母10g,生姜10g,红枣6枚。5剂。

患者一夜连服2剂,周身津津汗出,渐渐退热,连用此方5剂后,热退神清,未再反复。

临证心悟

治疗顽固性发热,精准辨证是基础,专病专药是关键,余总结专药龙葵治疗结核热,用量一般在60~100g。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6-1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龙葵药性考辨及临证应用刍议》

按:龙葵(Solanum nigrum L.)一物,自古载于方书,《新修本草》列其入菜部,《本草纲目》归隰草类。今观徐书先生所述,其论大体承袭古法,然其间药理、应用尚有可商榷处。今不揣谫陋,试为考辨。

一、龙葵药性本源考
龙葵性寒味苦微甘,有小毒,此见诸《唐本草》《滇南本草》等。其"清热解毒"之功,实源于苦寒降泄之性,与《本经》"主痈肿疮毒"之旨相合。然所谓"散瘀消肿",当辨其机理:盖瘀血成因多端,龙葵所治实为热毒壅遏致瘀者,非通治一切血瘀证。李时珍言"消热散血",正谓此理。

二、抗癌应用析微
徐氏谓"治疗肿瘤皆重用龙葵",此说需慎。考《本草正义》所载,龙葵确为"外科退热消肿之良品",然古之"肿毒"与今之"肿瘤"概念迥异。现代药理虽示其含龙葵碱、澳洲茄胺等具抗肿瘤活性成分,然临证须知:
1. 肺癌方中配伍白英、重楼等,乃取"苦寒解毒"之法,适用于热毒炽盛型,若见脾虚寒凝者反成鸩毒
2. 虫类药与牡蛎、昆布同用,暗合"软坚散结"与"虫蚁搜剔"之法,此叶天士治癥瘕思路,非龙葵独功

三、降糖偶得存疑
所述降糖案例,尤当审慎:
1. 《本草纲目》仅载其子"治疔肿",未言降糖。个案血糖变化或与饮食、情志等多因素相关
2. 龙葵子含油脂约20%,现代研究示其有调节脂代谢作用,然与降糖机制未明,需进一步大样本验证
3. 生食龙葵子有中毒风险(含α-茄碱),日服50g之量尤需警惕

四、结核热案评骘
小柴胡汤加龙葵治热案,深得仲景"少阳证"精髓:
龙葵用至100g,取其"退热消肿"之功,合青蒿透伏热,暗合吴鞠通"青蒿鳖甲汤"意
然石膏、知母与柴胡、黄芩同用,乃"少阳阳明双解"之变局,非单纯小柴胡汤法
脉洪大而用苦寒,正显"热者寒之"之决断,然若见脉虚大,则当防"虚阳外越"之变

结语:龙葵确为良药,然须明辨三点:
其一,其功在"清热通利",所治皆与热毒相关;其二,现代抗癌应用需结合辨证,不可盲目套用古方;其三,降糖效用尚待科学验证。昔张锡纯云:"用药如用兵,贵在配伍得宜。"学者当参酌古今,审证求因,方不负前贤苦心。

(全文798字)
开元之治 發表於 2025-7-5 0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龙葵药性考辨与临证应用刍议》

龙葵(Solanum nigrum L.),《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多载其"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今观徐书先生所述医案,其用龙葵治肺癌、结核热、消渴诸症,确有古法新用之妙。然其中药理机转与临证要点,犹待深入辨析。

一、药性本源考
《本草纲目》载龙葵"苗叶甘滑,实酸寒无毒",其性沉降,归肺、膀胱、肝三经。现代药理证实其含龙葵碱、澳洲茄胺等生物碱,确有抗炎、镇痛、抗肿瘤作用。然其"抗癌"之说,当审慎待之。考《证类本草》所载"主疔肿痈疽,散瘀血",实为热毒瘀结之证,与今之恶性肿瘤病机虽有相通,却非等同。徐氏治肺癌方中配伍白英、重楼等清热解毒之品,正合"热毒壅肺"之病机,非独赖龙葵一味之功。

二、退热机理析
结核发热属"骨蒸劳热"范畴,龙葵合小柴胡汤乃"清透并行"之法。龙葵用量至60-100g,取其"清热透邪"之力,然须注意三点:一则必见舌红苔黄、脉洪大之实热证;二则需配伍青蒿、胡黄连等透伏热之品;三则中病即止,防其寒凉伤胃。观医案中患者"下午定时寒热",正是少阳枢机不利之象,龙葵于此非为主药,实助柴胡、黄芩疏泄郁热。

三、降糖偶得辨
龙葵子降糖之效,古籍未载,然考其性味甘寒,《滇南本草》谓其"治小儿风热,解疮毒",或与其"清肝肺伏火"有关。盖消渴一证,古有"肥甘积热伤阴"之说,龙葵子或能清解内热而间接调节血糖。然个案偶效,未足为凭,尚需现代药理验证其降糖成分及作用途径。临证若用,当配伍黄芪、山药等健脾之品,防其寒凉碍脾。

四、临证要点
1. 辨证为先:龙葵所治当为实热证,若见舌淡胖、脉沉细之虚寒证,则非所宜。
2. 剂量递进:初用宜30g以内,确系热毒炽盛者方可渐增至60-100g,且需久煎1小时以上减其毒性。
3. 配伍有道:治肿瘤当配土鳖虫、牡蛎等软坚散结药;退热需合柴胡、石膏等透表清里之品;降糖宜佐人参、麦冬益气生津。
4. 毒性须知:龙葵全株含茄碱,过量可致呕吐、眩晕,青果实尤甚,故采收当以紫黑成熟者为佳。

结语
龙葵一物,诚如《本草正义》所言"清热通利为用",然古今应用有别。今人取其抗肿瘤、降糖之效,当知中医"辨证求因"之本,不可执药性一端而泛施诸证。徐氏医案启示吾辈:传统药物之新用,需在中医理论框架下审证求因,方不致"执方治病"之弊。

(全文798字)
无偿天道 發表於 2025-9-9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龙葵药用价值刍议:兼论其抗癌降糖之功用》

近日得见一文,论及龙葵抗癌降糖之效,且引医案为证。余以为此话题关乎传统医药现代应用,颇有探讨之价值。今试从药学源流、临床验案及使用宜忌三端,略陈管见。

龙葵之名,早载于《唐本草》,其性寒味苦,归肺、膀胱二经。历代医家多用于痈肿疔疮、小便不利之症。《本草纲目》谓其“消热散血,压丹石毒”,确与清热解毒、利尿消肿之传统认知相合。观文中所述治疗肺癌之配伍,龙葵与白英、金荞麦等相须为用,正合“热毒型肺癌”之病机。此乃传统“清热解毒”法在现代肿瘤治疗中的延伸应用,颇合中医“异病同治”之旨。

至若结核发热之治,取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重加龙葵清热,佐青蒿透热转气,实为少阳阳明合治之巧思。龙葵用量至60-100克,虽超常剂,然针对顽固高热,恰显“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之古训。然须注意,此属变法而非常例,必在辨证精准之前提下施行。

最引人注目者,当属龙葵子降糖之偶然发现。虽古籍未明载其降糖功效,然其性味甘寒,具清热滋阴之性,于中医消渴病“阴虚燥热”之基本病机颇相契合。然个案虽佳,终须更多临床验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龙葵含生物碱、多糖等成分,或与其调节血糖、抗肿瘤活性相关,此正待进一步科学研究阐发。

余尝思之,民间草药之价值,往往藏于百姓日用之间。龙葵一物,乡野常见,而其用甚广。然必须言明:药无善恶,用当则吉。龙葵全株含龙葵碱等毒性成分,过量易致中毒,非专业医师指导不可妄用。尤以青未熟果毒性最甚,即文中所谓“黑天天”者,虽味美亦当慎食。

今人研究中药,当恪守“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之原则。既需重视民间经验之挖掘,亦须结合现代药理加以验证;既要看到单味药之功,更要讲究配伍之法。龙葵之用,可作如是观。

(全文约780字)

以上内容基于传统药典记载及中医理论框架撰写,旨在探讨龙葵的药用历史与理论可能性。现代医学视角下,龙葵的抗癌降糖功效尚未获得充分临床证据支持,且其生物碱成分存在一定毒性。实际应用务必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用药。中医药应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原则下科学发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