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341|回復: 0

[成语典故] 比四书五经多了一经,儒家常说的六经是怎么来的?

  [複製鏈接]
国家人文历史 發表於 2020-7-4 14: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要谈经书的形成与演变,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经』。〖说文解字〗中说:『经,织也。从系,坙声。』段玉裁注云:『织之纵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段玉裁的这个解释,前半段说的还是『经』的本义,后半段就明显是在说『经』作为『常理』、『常道』这个后起的衍生义。东汉刘熙〖释名〗则云『经,径也』,意即经如同路径一样,无所不达,无所不通,可以看做是『常道』说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从现有的古文字材料来看,甲骨文中无论是『经』字,还是作为其本字的『坙』字,都还没有被发现。西周金文中发现了一些,如大盂鼎『敬雍德坙』、大克鼎『坙念氒保相师华父』、虢季子白盘『肇坙先王令』、叔夷钟『余经乃先祖』等,但在这些铭文中的『经』或『坙』都是当做经纬,或是经维也就是经营的意思讲。迄今,我们尚未在金文中发现将『经』或『坙』当做典籍、经典或是书籍这个涵义来使用的例子。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最早将『经』用作经典或典籍这个涵义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和〖庄子〗。〖管子·戒〗云:『泽其四经』,这里的四经即是四术,也就是诗书礼乐。〖庄子·天运〗中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关于『经』如何演变出典籍、经典这个涵义,章太炎先生有一个解释可供参考:先秦书籍写于简牍之上,牍一板最多只能写一百字左右,因此〖仪礼·聘礼〗上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策即竹简,方即木牍。书于竹简之上,便需要用丝线将其编连在一起,因而便用『经』来称呼这些典册,犹如后世将古书统称为『线装书』一样。

与图中的木牍相比,竹简可以串起来

与图中的木牍相比,竹简可以串起来

与图中的木牍相比,竹简可以串起来

章太炎的解释颇有说服力,但有一点尚未解释清楚,『经』本指纺织中的纵线,而竹简在编连时均是横向穿绳,为何称经而不称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里的『经』已经有法则、原则、义理的涵义了,因此我们似乎也不应把『经』训为『常』的这个解释推的太靠后。至少不能将之归结为汉代以后的儒家独尊。

那么,我们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那就是战国早期文献中出现的经一般都不出六经范围之外,而到了战国后期,诸子百家都有各自的『经』,墨家有〖墨经〗,李悝有〖法经〗,地理有〖山海经〗,医家有〖内经〗,〖国语·吴语〗中『挟经秉枹』中的经又是指的兵书。仿佛早期的经还是专指,而到了后来反而成了泛指。

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因为在汉武帝置五经博士之前,并不存在一部或几部至高无上的经,当时的『经』只是各学派关键性书籍的泛称。儒家的经不一定是墨家的经,法家的经也不一定是道家的经。那为什么战国早期提到的经基本不出六经范围之外呢?这就要提到宗周王官学了。

自从胡适1917年发表〖论九流出于王官说之谬〗后,不少学者在谈到诸子百家时都不再提王官学的问题。然而胡适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清楚王官学的实质,王官学与后世单纯的思想学术不同,而是周室百官在长期任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经过不断修订、不断条理化,最后汇集起来,即成为宗周王官学。

简而言之,王官学是一种包罗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科学为一体的,『国家在当时所能涉及(广度)和所能达到(深度)的百科之学』(沈文倬先生语)。其特点就在于学在官府,其学的传承往往是通过上一任对下一任的培养与交接来实现,而周代又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因此,王官之学往往是家传的,而且长期是在贵族中流传,民间不得与闻。

但随着王纲解纽,礼乐崩坏,王官失其守,王官学也逐渐向民间流传,王官所藏的典籍也逐渐在民间传播开来。因为百官任职的经验,往往是在父子祖孙间传授的(金文中也有王官升迁的记载,升迁后如何传授,旧官如何安置等问题,因为史料不足,无法讨论),未必形成文字,王官所藏的典籍,主体还是周室或各诸侯国的档案——诗书礼乐易春秋,也就是后来六经的雏形。所以〖庄子·天运〗中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到后来清代章学诚所说的『六经皆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没错的。

那么这些档案又自何而来呢?我们分开来看。

传说伏羲氏作八卦以类物情,而后人更三圣,事历三古,遂有〖周易〗,为太卜所掌。此前夏易叫〖连山〗,商易叫〖归藏〗,均已失传,这是〖易经〗之由来。

〖汉书·艺文志〗说『上古之君,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记言者为〖尚书〗;记事者为〖春秋〗。上古唐尧虞舜夏商周均有书,这个从现存29篇中也能看出来。而〖竹书纪年〗作为魏国国史,上溯至上古,则〖春秋〗原本应该也是如此。现在〖史记〗尚有伯禽之后历代鲁国国君在位年数,可证。这是〖尚书〗〖春秋〗之由来。

谣谚之兴甚早,〖吴越春秋〗记载有号称黄帝时的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虽不可信,但也必是古歌之孑遗。〖诗·大雅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自虞夏以后,三代均有采诗之官。夏有遒人,商有太师。〖王制〗说其『采之民间,陈于天子,以观民风。』这就是〖诗经〗的开始。

采诗之官去四处诸侯之国采及民风——通过民间的歌唱声音,可以得出一个邦国的治理水平与百姓的生活状况,从而最后汇报给天子。孟子所谓:『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古人通过音调、音律可以判断一个地方、一个人的状态如何。明代名医张景岳在辽东的时候,听到老百姓在田野里唱歌,一听那种悲凉的声音,就知道将要亡国,可谓得古之遗风。

〖吕氏春秋·古乐篇〗说,乐舞始于葛天氏,而伏羲神农都有乐名,至黄帝时,发明了六律五音之用。以后凡帝王改朝易姓、受命、都要作乐以表示功成。而日常祭祀、宴飨、朝觐、婚冠无一不用乐,圣王更要以乐教化百姓,故音乐之技,代有兴作,这就是〖乐经〗的开始。当然,〖乐经〗是否有文本写成,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古之贵族宴饮必奏乐,以与神沟通

古之贵族宴饮必奏乐,以与神沟通

古之贵族宴饮必奏乐,以与神沟通

上古之时社会蒙昧,圣王既作,本习俗以定礼文。所以唐虞之时,以天、地、人为『三礼』;以吉、凶、军、宾、嘉为『五礼』。夏、商,都有所损益。而到了西周,周公制礼作乐,由是而郁郁乎文哉,这是〖礼经〗的开始。但〖礼经〗最初是没有文本的,它不像〖诗〗〖书〗〖易〗〖春秋〗均有写成的文本,以便随时查阅。礼最开始是在礼官的不断演习中传承的,直到平王东迁,礼崩乐坏之后,恐有失传之虞,才写成文本,以便流传。

以上所述六经,〖易〗掌于太卜;〖书〗与〖春秋〗掌于太史、外史;〖诗〗掌于太师;〖礼〗掌于宗伯;〖乐〗掌于大司乐。如此看来,六经无一不是王官旧典,而当时学术自然也不会有超出六经之外的可能。

宗周礼乐文明赖周公而开,他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文化精髓加以总结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同时并注入『敬德保民』等德治思想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这也是中华文明耀眼的地方。

周公制礼作乐的大旨,其实正是要从制度上追慕尧舜之治,以建设道德礼制为主要目的,而这在春秋战国之际遭遇了最大的危机。规范被践踏,秩序被破坏,德治被抛弃,礼乐失去了旧日的尊严与力量,成为了当权者夸示与享乐的工具,文武之道,礼乐之制此时已濒临消亡,而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一个存亡继绝的伟大人物出现了,那便是先师孔子。

孔子推动了王官之学普及社会

孔子推动了王官之学普及社会

孔子推动了王官之学普及社会

江步 發表於 2025-6-2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儒家"六经"之形成与"经"义衍变

儒家典籍体系由"五经"扩展至"六经",实为周代王官学散为百家过程中知识系统化之结果。考"六经"之名,首见于《庄子·天运》载孔子言"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然其形成脉络需溯至三代政教传统。

一、"经"义溯源:从织维到常道
"经"本义为织机纵丝(《说文》),引申为"常道"实经历语义叠积。西周金文中"经"多作"经营""经维"之用(如大克鼎"坙念氒保"),至战国始具典籍义。《管子·戒》称"泽其四经"指诗书礼乐,《庄子》更明言"六经",反映战国学者对先王遗典的系统化整理。章太炎谓简册编连如织经之说虽巧,然忽略"经"作为法则义早见于《左传》引《夏书》"宁失不经",足见其语义转化非因简牍形制,实因周人以"经"喻治国纲维(如《周礼》"以经邦国")。

二、从"五经"到"六经":经典体系之扩充
《乐》经之存佚为公案。按《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则《诗》与《乐》本相辅;《周礼·大司乐》详载乐教制度,或即《乐经》原型。然战国礼崩乐坏,《乐》之实践渐衰,至汉代唯存《乐记》一篇入《礼记》,故班固《汉书·艺文志》叹"《乐经》亡于秦火"。实则"六经"体系反映孔子以《诗》导性情、《书》明政事、《礼》约行为、《乐》和心志、《易》究天道、《春秋》正名分的完整教化体系,较西周"四术"(诗书礼乐)更重历史(《春秋》)与哲学(《易》)维度。

三、诸子"经"名泛滥与儒家经典权威化
战国后期"经"称泛化(如《墨经》《法经》),乃诸子争鸣中自标正统之策略。儒家独尊"六经",实因其所承者为三代王官学正统:
1. 文本连续性:《诗》《书》为周代贵族通习,《礼》《乐》为周公制作者遗存;
2. 诠释权威: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周易正义序》),赋予其新阐释体系;
3. 政教功能:汉代立五经博士,以《春秋》决狱、《禹贡》治河,实践"通经致用"。

要之,"六经"体系形成既是文献整理的结果,更是儒家对三代文明精髓的提炼。其称"经"非因简册形制,实因承载"天地之常道"(《白虎通义》)。《乐经》虽佚,然"诗礼相济、乐教中和"的精神仍贯穿儒学始终,此即"六经"之为中国文化"大经大法"的根本所在。

(全文798字)
英文邮箱 發表於 2025-7-7 10:4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儒家六经之形成与"经"义衍变

考"六经"之说,实肇端于先秦而确立于汉代。孔子所述"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本为周代王官之学,经孔子删订而成为儒家核心经典。然《乐经》于汉初亡佚,故武帝立五经博士,而"六经"之名仍存于典籍。此中演变,需从"经"字本义与学术史双重维度解之。

一、"经"义溯源与经典化进程
许慎《说文》以"经"为"织从丝",段玉裁注揭示其由具体织造术语向抽象法则的转化,此说甚确。西周金文中"经"多作"经营""经维"之用,至战国始见典籍义。《庄子·天运》载孔子言"治六经",虽未必为史实,却反映战国时人已视此六者为经典。章太炎以简册编连释"经"名由来,然未解"纵丝"与"横编"之矛盾。今考《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宁失不经"之"经"已具法则义,可知"经"之经典化非汉儒独造,实为语言自然演变与学术自觉之结合。

二、从王官之学到儒家六经
六经本为周代贵族教育体系:《诗》为乐章,《书》存政典,《礼》《乐》规范仪轨,《易》掌于卜史,《春秋》乃诸侯史记。孔子"述而不作",实以私家讲学重构王官之学,使"六艺"由贵族专利转为士人修养之基。战国诸子竞相称"经"(如《墨经》《法经》),恰印证"经"已从特指六艺扩展为权威文本通称。

三、《乐经》存佚与经目调整
《乐经》之有无为千古疑案。郑玄注《周礼》云"乐经亡于秦火",然《礼记·乐记》或存其遗绪。汉儒以《乐记》补阙,而实际官学仅立五经,此因《乐》之实践性难以文本化。至唐代增《周礼》《仪礼》为"九经",宋代扩至"十三经",皆可见经典体系随学术需求而变。

四、经学确立的思想史意义
"六经"体系化标志着儒家道统意识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非凭空造作,实为对战国以来"经"概念泛化的拨正。将孔子所传六艺定为"经",既确立文化正统,亦完成从"百家言经"到"儒家独尊"的转折。

要之,"六经"之形成历经三阶段:西周王官学(原始文本)→孔子删述(学术整理)→汉代制度化(经典确立)。"经"义衍变亦同步完成从物质性编连到精神性法则的升华。后世所谓"六经皆史"(章学诚)、"六经注我"(陆九渊),皆在此脉络中展开。理解此过程,方能把握中国传统学术之根基。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以经解经"原则,主要依据先秦两汉文献,避免以后世观念逆推。关于《乐经》问题,采取存疑态度,仅陈述文献记载之矛盾,不作强行裁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