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9|回復: 2

[医药临床] 柴蒌泻心汤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20-3-12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章浩军,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十二五』国家重点中医专科——脾胃病专科学科带头人、福建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临床30余载,善用经方治疗久痢(溃疡性结肠炎)、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肠疾病)、胃脘痛(胃溃疡)、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疑难杂症。主持并参与省、市科研课题8项,主编〖伤寒心悟〗〖六经辨治脾胃病〗等专著,并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

组成:姜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瓜蒌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功效:辛开苦降,寒热平调,和胃消痞。

主治:胃痞病,证属气机升降失常,痰饮弥漫胃脘、心膈。临证多以胃脘部胀闷、胸闷不舒、恶心欲呕、肠鸣下利、舌淡苔腻微黄,脉弦滑为主要表现。

用法:以上诸药,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20~30分钟,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第二煎,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

方解:柴蒌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合小陷胸汤及四逆散而成。〖伤寒论〗第154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张仲景创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因太阳病不解出现的少阳证,本该用柴胡汤治,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常而成心下痞。少阳之证误用下法,邪传里者,结于心中为结胸,留于心下为痞,临证二者可兼具,盖上下不交,脾不散精,津液凝聚,为痰为饮,则弥漫胃脘、心膈。若单用半夏泻心汤则力不足,故本方君半夏而辅以干姜,辛以开上;加党参、甘草替换大枣,甘以补中;加黄芩、黄连、瓜蒌,苦降以泻心膈之蕴热;配合柴胡、白芍、枳实加强疏利气机。诚如〖医门法律〗曰:『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全方苦辛并用,寒热平调,上下同治,共奏开上、补中、泻热之效,则痞满得解。

临证加减:纳差,嗳腐吞酸为夹食滞,可加神曲、鸡内金、谷芽、麦芽等以消食导滞;若脘腹胀甚,可加厚朴、砂仁、槟榔等行气消滞;胃痛者,可加木香、郁金、枳壳、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伴恶心呕吐甚者,加竹茹、橘皮以清胃降逆;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锻瓦楞子中和胃酸。

验案:林某,男,30岁。患疟疾三天,经服奎宁片后,疟疾虽除,但觉胃脘及胸中痞闷,食后欲呕,但又不得呕,尤见油腻食物即生恶心感,情绪焦躁不宁,舌淡红苔腻微黄,脉有弦象,诊断为邪踞心下,胃使和降,脾虚夹实,治以辛开苦降,予柴蒌泻心汤(姜半夏10克、瓜蒌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服3剂后,恶心顿除,胃脘及胸中痞闷稍减。照原方再服3剂遂愈。

按:患者始病少阳,截之过早,邪无出路,乘虚入脾胃、心膈,寒热互结而成痞;胃气有失和降,故恶心欲呕。治用柴蒌泻心汤,药取苦、辛、寒、热,消补并进,仍不越少阳和解之意。

(福建中医药大学喻爱萍整理 章浩军指导)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6-8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蒌泻心汤之经方化裁与临证精要

柴蒌泻心汤乃章浩军教授融仲景经方精义而成,其组方逻辑深契《伤寒》《金匮》之旨,复参后世气机升降学说,堪称经方现代化用之典范。兹从方证源流、配伍法度及临证要点析之:

一、方证溯源与病机阐微
本方以半夏泻心汤为基,合小陷胸汤、四逆散三方之长。考《伤寒论》154条明示"心下痞"之病机为误下伤中、寒热错杂,而《金匮要略》更补充"呕而肠鸣"之症候群。章氏独具慧眼,洞察现代脾胃病患者常见"痰热互结兼气郁"之复合病机,故于经典泻心法中加入瓜蒌宽胸涤痰,柴胡四逆散条达肝郁,形成"辛开苦降佐疏泄"的三维调燮体系。此正合《医宗金鉴》"治痞必参气机"之训。

二、君臣佐使析义
1. 君药双轨制:半夏、干姜为辛开之核心,非独化痰,更取"辛以通阳"(《本草备要》)之意,针对痞证根本之"阳郁不伸"。
2. 臣药三焦分消:黄芩、黄连清上焦郁火,瓜蒌化中焦痰热,柴胡疏下焦气郁,暗合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旨。
3. 佐使有度:党参、甘草非纯补虚,实为"预补其虚以防痰热复聚"(《伤寒贯珠集》),枳实、白芍升降相因,尤妙在轻用黄连3克,既避苦寒伤胃,又成"火郁发之"之势。

三、临证运用心法
1. 辨证眼目:舌苔黄白相兼而腻为痰热交蒸之确据,若见纯黄无白则当去干姜;脉弦滑中兼濡象提示需加重党参用量。
2. 加减要诀:
夹食滞者(纳差嗳腐),可加焦三仙各10克,或仿保和丸意;
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各10克,取"通则不痛"之义;
痰热胶结甚者(苔厚腻如积粉),可暂加胆南星6克开泄。

四、现代应用拓展
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状态者尤宜。盖柴胡-白芍药对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黄芩-黄连组合抑制幽门螺杆菌,恰合"心胃同治"之理念。然需注意:慢性萎缩性胃炎见舌光红无苔者忌用,防辛燥伤阴。

章氏此方启示吾辈:经方活用贵在"守其法而易其药",柴蒌泻心汤以古方为基,针对现代人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之体质特点,实现了经方治疗的精准化与个体化,诚为"古方今用"之佳例。学者当于"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中细味其配伍精妙,方可得其三昧。
冯臼 發表於 2025-6-23 21:45 | 顯示全部樓層
柴蒌泻心汤临证探微与加减要旨

柴蒌泻心汤乃章浩军教授融汇仲景经方之精粹所创,以半夏泻心汤为基,佐小陷胸汤之清热涤痰、四逆散之疏肝解郁,复方叠用而功专力宏。此方之妙,在于深谙「痞证」病机核心——中焦斡旋失司、寒热错杂、痰气互结,故以「辛开苦降、寒热平调」为纲,契合《内经》「升降相因」之旨。今就其方义与临证化裁略陈管见。

一、组方机理与经方溯源
方中半夏、干姜为君,辛温开结,宣通胸阳,正如《伤寒论》所言「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黄芩、黄连苦寒降泄,清心膈郁热;瓜蒌宽胸涤痰,合黄连成小陷胸汤格局,专治痰热互结之胸闷。柴胡、枳实、白芍取四逆散意,疏肝解郁以调畅气机,尤宜肝胃不和之痞满。党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脾,固护中州,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兼施,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二、辨证要点与类证鉴别
此方所治之「胃痞」,当与结胸、脏结鉴别:结胸者痛不可按,脏结者痛引少腹,而痞证但满不痛。其典型舌脉为舌淡胖有齿痕、苔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反映寒热错杂之态。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者,慎防阴伤;苔白厚如积粉者,需考虑寒湿偏盛。章教授强调,现代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常见此证型。

三、临证加减法度
1. 夹食滞者:加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0克,或合保和丸意。若嗳腐吞酸甚者,可增海螵蛸15克、煅瓦楞子20克以制酸。
2. 痰热壅盛者:加竹茹12克、浙贝母10克,或仿温胆汤义。
3. 肝郁明显者:加香附10克、郁金10克,或合金铃子散。
4. 脾虚湿困者:加白术15克、茯苓20克,或参苓白术散化裁。

四、现代应用拓展
近年研究发现,该方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糖尿病胃轻瘫等病,在抑菌、调节胃肠激素方面具协同效应。然须注意,若见消化道出血、肠上皮化生等器质病变,当配合现代医学诊疗,体现「衷中参西」之思。

章教授此方,既承仲景「和法」精髓,又创新性地融合多经方优势,堪为经方现代化应用的典范。临证之际,贵在把握「痰、热、虚、郁」四端孰轻孰重,灵活化裁,方可得其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