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99|回復: 2

[医药临床] 小柴胡汤治肾周炎发热1例

[複製鏈接]
张先慧 發表於 2020-2-14 16: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任某,男,30岁。2019年8月3日来诊。诉发热20天。患者于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之间,在他院确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治后效果不佳,遂转诊至北京佑安医院,2019年8月2日查:类风湿因子、抗链O、布氏杆菌测定、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培养及细菌、真菌、抗酸杆菌涂片均正常。予以抗感染治疗,补钾对症处理,但体温不降。随于次日就诊我处寻求中医治疗。

刻下: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5℃,午后为重,纳差,时有呕恶感,口淡不渴,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舌淡略有齿痕,苔白略腻,脉弦滑。查体无明显肾区叩击痛。否认结核、肝炎等慢性传染性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否认冶游史。

辨证:发热(少阳病)。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40g,黄芩15g,姜半夏12g,党参15g,生甘草10g,生姜15g,大枣20g,7剂,水煎服,日1剂。

3剂尽后二诊:第4天始,未再发热。刻下可见:口渴,自汗,纳可,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咳嗽咳痰,大便可。舌淡略有齿痕,苔白略腻少津,脉弦滑。复查尿常规(—)。

方药:五苓散:桂枝18g,生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18g,6剂,水煎服,日1剂。6剂尽电话告知已无明显不适。

按:本案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初始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叠经诊治而不愈,后经专科医院彩超发现左肾体积增大,腹部CT考虑左肾周炎性,抗感染治疗但仍不能除热,后用经方小柴胡汤而取速效。

肾周炎指的是肾包膜与肾周围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发生感染性炎症,可发展成为肾周脓肿。本病多由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来,致病菌多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需用抗生素治疗。本案患者在发病初始就在用抗生素治疗,但热未能除。就诊中医时患者发热的同时有呕恶感,笔者就联想到了〖伤寒论〗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少阳经病的主方,此时邪气不盛而正气已虚,正邪纷争,治需和解。此外,一方面,患者发病以来,饮食较差,年轻男性却已经出现了贫血、低血钾等并发症,属于『正气不足』表现,符合小柴胡汤证病机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伤寒六经辨证法,发热多属三阳经病,利用排除法,没有太阳经表证及阳明经实证的表现,故而定位在少阳经。本案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柴胡用量较大,这是符合〖伤寒论〗原文剂量药物比例的,笔者认为使用经方应尽量遵循原方的药味组成和药量比例。患者二诊时使用五苓散,则是考虑出现了太阳蓄水证(汗出而渴),可见临床上病机是随时变化的,应『随证治之』。(张先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健康管理中心)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贺券 發表於 2025-7-10 13:22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柴胡汤治肾周炎发热案析义》

此案乃少阳枢机不利所致发热之典型,虽病位在肾周,然辨证当以六经为纲。患者发热二十日不退,迭经抗生素治疗未效,而小柴胡汤三剂即热退,正显经方"有是证用是方"之精义。今从三焦气化、六经传变、方药配伍三端详析其理。

一、少阳枢机与三焦气化
患者午后热甚、呕恶纳差、脉弦滑,此少阳经气郁滞之明证。《伤寒论》96条言"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本案虽无典型胸胁苦满,然呕而发热已属少阳主证。肾周虽居下焦,然三焦为"决渎之官",少阳枢机不利则水道失调,此即《内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之理。现代医学所谓肾周炎症,于中医观之,实乃少阳相火郁遏,熏灼筋膜使然。

二、六经传变与证候鉴别
患者既无太阳之恶寒头痛,亦无阳明之口渴便秘,更无三阴之但寒不热。其舌淡齿痕、苔白腻,显非湿热蕴结;口淡不渴、无尿路刺激征,可排下焦湿热。脉弦滑者,正是少阳经气郁而兼痰湿之象。尤当注意者,发热二十日已属"伤寒五六日"之后,恰合少阳病传变时序,此即柯韵伯所谓"少阳为枢,太阳之邪欲转属阳明,必从少阳而过"。

三、方药配伍与剂量精义
柴胡用至40g,正合仲景原方半斤之量(汉代一两约今15.6g)。现代药理证实,柴胡中柴胡皂苷d需足量方能显解热抗炎之效。黄芩与柴胡相配,一疏一清,恰应少阳郁热病机。生姜、半夏和胃降逆,针对呕恶;参、草、枣扶助正气,契合"血弱气尽"之病机。二诊转投五苓散,因见口渴、自汗、苔少津,此少阳解后,水饮不化之证,取"通阳化气"之法,与初诊方义一脉相承。

结语: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西医局部炎症与中医六经辨证可并行不悖,关键在于把握整体病机;其二,经方运用贵在"但见一证便是",呕而发热足为小柴胡汤证眼目;其三,柴胡大剂量应用确有殊功,然须严格辨证,非少阳证不可妄投。昔年章次公先生治热病善用柴胡,尝谓:"但得柴胡证在,虽连用百日不嫌其久。"本案可为佐证。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7-21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小柴胡汤治肾周炎发热案辨证思路析微》

任某发热案,乃少阳枢机不利之典型证候。细究其理,当从三方面阐发:

一、六经辨证之精要
本案发热二十日不解,已离太阳之表,未入阳明之里,恰合少阳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之机。《伤寒论》第379条明示"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患者午后热甚伴呕恶,恰是少阳经气郁而化热之征。脉弦滑为少阳主脉,舌淡齿痕苔白腻,更显枢机不利、三焦壅滞之象。彼时虽见肾周炎症,然中医辨证当"有是证用是方",不可拘泥于西医病名。

二、方药运用之妙谛
柴胡用至40g,正合仲景原方"半斤"之量。现代药理证实,柴胡中柴胡皂苷需足量方能显解热之效。黄芩苦降,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姜夏和胃降逆,参草枣培补中焦,暗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训。尤其妙在未加利湿通淋之品,纯以和解为法,反收热退症消之效,此即"治病必求于本"之体现。

三、传变转方之枢要
二诊见口渴自汗,是邪出少阳而太阳气化未复之候,故转用五苓散宣化膀胱。此正应《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之变证治法。桂枝通阳化气,四苓利水布津,使三焦水道得复,此乃经方序贯治疗之典范。

此案启示有三:首者,西医抗感染无效时,中医六经辨证常有奇效;其次,柴胡用量关乎疗效,现代《药典》规定9-15g乃安全剂量,然急症发热仍需遵仲景原方大剂;再者,证候转变时当及时更方,若执守小柴胡恐致津伤化燥。

结语:经方之妙,贵在辨证精准。此案若非紧扣少阳病机,徒执炎症表象而投清热利湿之剂,恐难奏效。吾辈临证,当以仲景学说为圭臬,参合现代诊断,方能在纷繁症候中把握病机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