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21|回復: 3

[医药临床] 陈潮祖详解真武汤

[複製鏈接]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伤寒论〗真武汤适用的症状与病机

伤寒论中用真武汤的有两条论述:

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上述两条反映出真武汤的方证,于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有临床的征象。我(陈潮祖)用于临床又有补充,总共有:见于本脏;滞留体表;脾肾同病,升降失调;壅滞肝经;水气凌心;水泛高原;上干清阳,壅阻七窍;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共8大类,共42个征象。没有哪个是主症,任何症状都可以用。但是,它的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些临床证象都是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痰饮水湿,阻滞三焦的临床征象,这就是它的基本病理。

病机详释

真武汤对应的病机即:少阴阳虚,水液失调。

少阴阳虚:这个方治疗的既不是肺的宣降失调,也不是脾的枢机不运,而是少阴阳虚,肾阳为先天根本,少阴阳虚会出现四种病理改变,和气血津精这四种基础物质有密切关系。

肾阳虚不能化气。人身的五脏阳气都根于肾中真阳,真阳一虚就可能影响五脏。张景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就是因为肾化精为气,化精为血,化精为津。肾病及脾,阳气虚衰,脾肾虚寒,则寒邪凝结而滞,出现腹中痛。肾病及肝,肝主身之筋膜,阳气虚衰,则不能温煦筋膜,出血肌肉瞤动、头目眩晕、呃逆即膈肌痉挛这些肾病及肝的症状。肾病及心,心肾少阴阳虚并提,分别为手、足少阴。肾阳虚后最易引起心阳虚,出现心悸怔忡。肾病及肺,肺合皮毛主表。肾阳虚后,卫外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出现体常自汗、畏寒惧冷、易患感冒、风丹瘾疹。

肾阳虚不能化血。肾主骨生髓,骨髓是具有造血功能的,但真武汤无法应用于阳虚不能化血。

肾阳虚不能化水津为气,此为治疗重点。阳气虚衰后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停聚,生理性水津变为病理性产物,痰饮水湿四大类均可用真武汤。有如下征象:①水湿停聚阻滞,如小便不利不通,湿滞体表的酸软重痛,水气凌心的心悸怔忡,水泛于肺的咳嗽气喘,饮闭五官七窍等。②水液失调后水液升降混乱,如阴囊潮湿、带下清稀、泄泻、呕吐。③津液出入失常,太过如体常自汗;不出则水肿、大便闭结。

肾阳虚不能化精。肾阳虚不能化谷精为阴精,也不能化阴精为阳气。

肾中所藏真阴、真精由谷精转化而成。很多人50岁后发胖,说明代谢功能走向衰弱,不能把水谷精微迅速转化为其他能量,谷精就停留在半表半里的腠理,既不能化谷精为阴精,又不能化水津为水气,则脂凝、肥胖,腹大。

肾阳虚水液停滞,水湿下流,顺少阳三焦下流前阴、输精管。精藏于肾,遇到病理产物如湿浊占据输精管的位置,再加上输精管松弛,则迫精外泄,出现遗精、滑泄,精关不固。

水液失调:水津在体内升降不息,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只有肾阳把水津蒸腾,完全化为水气,才能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成为濡养肢体、形骸、五官、七窍、五脏六腑的一种基础物质。水液在体内运行,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有赖五脏协同。二有赖少阳三焦的通路,才能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少阴阳虚,水液失调,则痰饮水湿则会阻滞三焦而诸症生矣。

方证辨证诊断依据

一般人无齿痕,舌体变大则舌体抵齿后产生齿痕。人体的基础物质为气血精,气盛血多时舌体不会变大。水湿行于腠里三焦,无处不有,无所不到,只要稍有水湿阻滞就变胖,其他地方也要变胖,但舌体变大相对客观,易于观察。舌质淡则表明是阳虚没有热象,舌胖表示水湿阻滞少阳三焦。舌淡胖有齿痕说明阳虚不能化气,水湿阻滞少阳三焦,所以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临床望舌体、舌苔都是很重要的诊断指征。临床上真武汤证,舌苔淡要用,舌苔黄也用,舌苔白滑更是阳虚,苔无常色,脉无定体。

典型病案

病案一:某男,满舌苔焦黄如栀子染色,咳嗽痰多。因怕肺上有热,温胆汤加黄芩连翘银花。第二周复诊,无效。又查舌胖嫩,这次开真武汤。第三周复诊,自述大为好转,舌苔也不黄了。

按:少阳三焦阳气阻滞,阳气郁结在里不能宣发,郁而发热则舌苔黄。温阳后水液流通,反而舌苔变淡。

病案二:某男,舌苔黄厚腻,用达原饮后舌苔仍腻。再用真武汤加草果、槟榔、厚朴,加行气药木香、乌药,气行则湿行。第二周复诊,舌苔干净,舌体变淡,真相显露。

按:舌体淡胖有齿痕为真武汤证判断标准,舌苔白滑可放心大胆用真武汤,舌苔黄则要反复琢磨,是否为阳虚水湿阻滞后有热。脉无定体何解?一般来说少阴阳虚脉应沉迟弱,但临床弦脉较多,脉弦则为有饮,慢到40多次或快到100多次,均可用真武汤。所以说脉无定体,苔无常色。

治法与方义

这个方所体现的治法为温阳化气行水,化气则可行水。阳虚则温阳;气化不及,既不能转化阴精为阳气,又不能转化水津为水气,则要化气。治疗阳气虚衰,水液失调,温阳化气则两者兼顾。

真武汤组成:附子一枚,白术二两,白芍、生姜、茯苓各三两。

方义:附子温阳化气。温少阴心肾之阳,肾阳得温则气化得行,阳气恢复则气化功能逐渐恢复。白术温脾除湿,水液的运行有赖于肾阳的气化,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肝的疏泄。附子虽温阳化气,但仍需依赖白术的健脾除湿,生姜的温胃散水,使脾输转津液的功能恢复,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生姜除了温胃散水,还可解表。肺主皮毛,生姜辛开,有开宣肺气的作用,启上闸以开水源;再用茯苓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膀胱。白芍考虑肝的疏调问题。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五脏六腑的管道都由肝主之筋膜构成,如果管道稍有紧张痉挛,则会引起气血津液不流通。肾脏系统肾小球、肾小管、输尿管,都是经隧和管道,肾小球、肾小管稍有紧张痉挛,则引起水道不通。白芍通顺血脉,柔肝缓急,缓解经隧的紧张痉挛,管道得以拓宽则水液畅通无阻。

真武汤命名有深刻含义,取真武为北方镇水之神。虽是治疗少阴阳虚,气化不行的方剂,但方剂结构却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

附子温心肾之阳,白术健脾除湿,生姜辛开肺气,白芍柔肝解痉。心肝脾肺肾五脏协同配合,共同化气行水,通过调整五脏功能来调整水液失调。

临床运用

前列腺肥大

主症为小便不利。一般男子50岁后,前列腺如肥大后小便不畅。少阳三焦半表半里,如水湿阻滞在少阳三焦,阻滞在哪里,哪里就出现肥大。水液阻滞在前列腺,则前列腺肥大继而压迫输尿管,小便不通畅。既知是少阴阳虚气化不行,水湿阻滞于经隧出现肥大,则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功能恢复,水液正常流通运行,肥大的症状减轻。

病案一:中年人,小便不利,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用真武汤后小便畅通。因此,不管水液阻滞在何处、是何症状,只要诊断出来是阳虚、水湿阻滞,即可用真武汤。

病案二:学生,每日遗精,遗精时无知觉,舌质淡微胖。用真武汤加五味子、龙骨,几服后,1月只遗精3次。

遗精

遗精的主因有二:一是经隧松弛,二是水湿阻滞。用真武汤解决水湿阻滞,再加点固涩的药解决经隧松弛,则遗精可好。

肥胖病

脂油内结应该用真武汤温阳化气,恢复功能,而不是用饥饿疗法或泻药。

病案:女病人,身高不足1.6米,体重86公斤,走不了路,需两位家属搀扶看病,几乎无法进门,用真武汤一月,减8公斤。

心动过缓

正常人心率六、七十左右,运动员五十次算正常的。我不是运动员,年轻的时候脉只有一分钟五十次,心率慢。用真武汤方加人参治疗心动过缓。如有心悸,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行水,解决水气凌心的问题。然后加人参,也就是参附汤合用去强心,则可治心动过缓。

阵发性心动过速

也就是怔忡,心跳加快。

病案:某男:77年,宜宾吴某,以前好饮茶,现不能饮。阵发性心动过速,最快达1分钟160次,发作时身软,人事不省,持续几小时;发过后人软近1周才能动,每月发作1~2次。不发作的时候心率只有50多次,说明有阳气不足。

病机为水气凌心,用真武汤加己椒苈黄丸利尿行水,几付后单用真武汤加人参、黄芪,1个月后停发。观察4个月未复发。(袁韬 成都中医药大学 李海铨 四川成都龙泉至康诊所 席大章 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5-14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陈潮祖真武汤病机阐微与临证发挥刍议》

陈潮祖先生对真武汤的阐释,实为深得仲景心法之三昧。今就先生所论,参以经典,析其精要如下:

一、经义溯源与证候纲目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两见,82条示太阳过汗伤阳、水气内动之变证,316条明少阴本虚、水气泛滥之正局。陈先生扩其用为八纲四十二证,诚为"以病机统证候"之典范。其要旨在于:诸证虽纷繁,然"少阴阳虚,水液失调"八字足以概之。此正合《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训,与张介宾"水为至阴,其本在肾"之论若合符节。

二、病机五维阐微
(一)阳虚化气失司
肾阳乃气化之根柢,其衰则五脏俱损:脾失温煦则腹痛下利,肝失濡养则筋惕肉瞤,心阳失助则悸动不安,肺卫失充则自汗易感。此即《景岳全书》"元阳不足,总属少阴"之谓。陈氏特重"肾病及肝"之眩晕、呃逆,实补仲景未发之奥。

(二)水液代谢失常
此为核心病机,可分三候:
1. 停聚为患:水泛高原则咳喘,凌心则悸,渍体则重痛。尤妙在指出"饮闭七窍"之耳鸣、目眩等证,暗合《金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之辨。
2. 升降逆乱:下为泄泻、带下,上作呕吐,中见小便不利。此即黄元御"水寒土湿,肝脾下陷"之枢机病态。
3. 出入失调:自汗属卫阳不固,便秘乃阴凝不化。陈氏此论,实发仲景"津液内竭"(233条)之变局。

(三)精血生化失职
虽非本方主治,然指出"阳虚不能化血""谷精不化阴精"之机,恰是《内经》"阳生阴长"之反证。其论五十岁后发胖属肾阳渐衰,尤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之旨。

三、临证运用枢要
陈氏强调"无主症可凭,唯病机是求",此深得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之真谛。其扩展应用之妙,在于把握:
1. 三焦定位:水湿可滞于上中下三焦,然病根总在少阴。
2. 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水饮),缓则固其本(肾阳)。
3. 药证相应:附子温阳为君,白术茯苓健脾为臣,生姜散水为佐,芍药敛阴为使,共成"壮火制水"之功。

要之,陈氏之论既宗经旨,又富新意,将真武汤从少阴水气证拓展为三焦水病之通剂,其辨机施治思路,足为后世法。学者当于"阳虚水停"四字着眼,则四十二证皆可迎刃而解矣。

(全文798字)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5-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陈潮祖真武汤病机阐微与临证拓展刍议》

陈潮祖先生对真武汤的阐释,深得仲景心法而又别开生面。考真武汤在《伤寒论》中凡两见,一治太阳过汗伤阳(82条),一疗少阴本脏自病(316条),其病机核心诚如陈氏所言"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然其病理影响之广,实超乎寻常方剂。

一、少阴阳虚之病机层次
肾阳乃先天真火,具"蒸腾""气化""温煦"三大要义。陈氏析为四端:
1. 化气失司:此最关紧要。肾阳式微则三焦气化窒碍,上不能温煦心肺(见心悸咳喘),中不能暖土运湿(现腹痛下利),下不能司膀胱之开阖(呈小便不利)。张景岳所谓"釜底无薪"之喻,正合此理。

2. 化津失常:水津不归正化,则变生痰饮湿浊。其病位之广,陈氏总结八类42症颇具卓识。尤值称道者,是指出水湿可"上干清阳"致头眩耳聋,"壅阻七窍"生目泣鼻鼽,此非深于临证者不能道。

3. 化血失职:虽言"真武汤不主血病",然阳虚水停致血行涩滞,临床常见面色黧黑、舌质紫暗等兼症,此时真武汤佐以活血之品亦属变通。

4. 化精失权:此点尤具创见。肾阳衰微则谷精不归正化,故见中年发福、膏脂堆积。陈氏此论,实开后世"肥胖从阳虚论治"之先声。

二、水液失调之传变规律
陈氏揭示水病"三焦壅滞"的特点,其传变路径有三:
1. 横向传变:遵循"水乘土位→水郁木气→水射肺金→水凌心火"之序,对应出现呕利、筋惕、咳喘、心悸等症。

2. 纵向传变:体现为"下焦不制→中焦不运→上焦不纳"的递进过程,与《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之说若合符节。

3. 出入失常:其"湿滞经脉"之说尤精,解释身瞤动、振振欲僻地等症,较旧注"阳虚筋失温养"更切病机。

三、临证运用之要诀
1. 抓独症:陈氏谓"无特定主症",然舌象必淡胖有齿痕,脉象必沉迟无力,此二症堪作辨证眼目。

2. 明兼夹:水病多兼气滞(见腹胀)、血瘀(现痛处固定)、阳郁(发烦热),当随证加减。

3. 重剂量:附子用量宜据阳虚程度递增,现代临床常用15-30克,久煎去毒,可效法陈氏"渐加渐效"之法。

陈氏之论,既恪守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经旨,又创新发展了水气病的三焦辨证体系。其将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熔于一炉的学术特色,对现代中医临床仍具重要指导价值。学者若能参透其"阳虚水停"之病机核心,则42种征象自可执简驭繁,临证运用亦能得心应手。
石良 發表於 2025-5-30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陈潮祖真武汤病机阐微与临证发挥管窥》

陈潮祖先生对真武汤的阐释,实得仲景心法之三昧。今就先生所论,参以经旨,析其枢要如下:

一、经方本义探赜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两见:82条示太阳过汗伤阳、水气上逆之变证;316条明少阴本经阳虚水泛之正局。两条互参,可见其病机核心在于"少阴阳虚,水邪泛溢"。先生独具慧眼,将此方证扩展至三焦水道失调诸症,正合《内经》"肾者主水"、"三焦者决渎之官"之经义。

二、病机层次析微
1. 阳虚为本:肾阳乃命门真火,具"蒸津化气"之功。先生所论四种病理改变中,尤重"水津不化"一途。盖水液代谢失常,既可表现为小便不利之"水停",亦可形成痰饮、水肿等"水逆",更可导致自汗、泄泻等"水泄"之候。此正合张景岳"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论。

2. 五脏传变:先生指出阳虚可及五脏,实本于《难经》"肾间动气为五脏之本"之说。其传变规律有三:
水寒射肺则咳喘(金水相生失常)
水湿困脾则下利(火不生土)
水气凌心则悸动(水火失济)
水饮犯肝则瞤动(乙癸同源失调)

三、临证运用钩玄
先生总结42症,看似纷繁,实则皆本于"阳虚水泛"一机。临证当把握三要:
1. 辨主次:虽症无主次,但舌脉必有阳虚之征(舌淡胖有齿痕,脉沉迟弱)
2. 明兼夹:若见阴囊潮湿、带下清稀,乃水湿下注;头眩耳鸣、七窍不利,系浊阴上逆
3. 权变通:咳加细辛、五味子;利去芍药加干姜,此皆仲景法度

四、古今验案印证
先生临床应用拓展至:
1. 水气病:特发性水肿、美尼尔氏症
2. 痰饮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
3. 湿阻病:慢性肠炎、带下病
此正体现"异病同治"之妙,然必须把握"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辨证精髓。

结语:
陈潮祖先生对真武汤的发挥,既守仲景心法,又参以温病学派三焦辨证,使古方焕发新生。学者当于"阳虚水停"这一病机核心处着力,方能以简驭繁,临证不致眩惑。然需注意,真武汤究属温阳利剂,若见阴虚阳亢或湿热蕴结者,又当慎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