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3|回覆: 3

[醫藥臨床] 朱文元治疑難病三則

[複製連結]
朱萌朱傳龍 發表於 2020-6-1 03: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多年來,朱文元主任醫師是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主任醫師,嶧城區十大名中醫,嶧城區十佳醫生,棗莊市十大名中醫,棗莊市十大名醫,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導師,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導師。擅於辨治各種疑難雜病,取得較好療效,現擇錄三則。

慢性蕁麻疹(頑癢)案

某男,86歲,2005年5月26日初診。訴身癢30餘年,加重1周。自述30年前因口渴便飲山間流水,飲後不久,即全身瘙癢,皮膚漸現大小不等紅色丘斑,飲酒少許後,全身瘙癢難忍,坐臥不安;唯性情急躁,大便秘結。查:皮膚抓痕密佈,散見大小不等紅色丘斑,舌稍紅,苔薄黃,脈弦稍數。

診斷:風疹塊(西醫稱為慢性蕁麻疹)。

治則:清熱涼血,祛風止癢。

方藥1:荊芥、防風、蟬蛻、蒼朮、甘草各10g;胡麻仁、當歸、牛蒡子、白鮮皮、苦參各12g;生地黃、金銀花、白芍各15g;石膏30g。

方藥2:蛇床子、生地黃、苦參各30g;蟬蛻、白鮮皮、荊芥、防風各15g。

上2方各取3劑。

用法:藥方1每日1劑,水煎2遍,早晚分服。剩餘藥渣同藥方2加水適量,水煎外洗,每日2次,每次20min。

2005年5月31日複診:身癢明顯減輕,撓抓停止,心情平穩,大便調暢,坐臥安寧,皮膚抓痕及丘斑基本不顯,舌脈同前。效不更方,繼予原方3劑,鞏固療效。

2005年10月26日來診:告之30餘年頑疾己除。

按:陽熱之體,勞作汗出,復感外邪(飲入不潔之水,或山中濁氣),邪熱蘊結肌膚而病。雖經多方醫治,然治不得法,內熱不除,邪郁不解,熱氣塵風,風氣生燥,故纏綿難愈。予消風散加味,內外合治,內熱可清,邪郁得解,血氣和合,風氣自消,而頑癢自除。

乳頭溢汁(乳泣)案

女,25歲,已婚,未孕,2005年8月14日初診。訴乳頭流水10餘天。臨近期末考試,病精神抑鬱,脾性暴躁,心胸煩悶,心悸失眠,口乾口苦,食少身乏,乳頭溢水,涓涓不斷,味酸氣腥,髒體濕衣。舌淡紅,苔黃膩,脈沉弦。

辨證:郁怒傷肝,肝氣犯胃,乳絡損傷,而致乳頭溢液。

診斷:乳泣(西診為乳頭溢汁)。

治則:清肝瀉火,通經活絡為主,佐以收斂固澀。

方藥:丹梔逍遙散加味。梔子、黃芩、當歸各12g;牡丹皮、黃連、柴胡、薄荷、絲瓜絡各10g;白芍、白朮、茯苓、烏梅各15g;甘草9g。取3劑,每日1劑,水煎2遍,早晚分服。

2005年8月16日二診:服藥後乳頭溢液減少大半;心煩、失眠明顯改善;口乾口苦減輕;舌淡紅,苔薄黃,脈同前。藥已中的,原方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0g,3劑,續服。

2005年8月20日三診:乳頭流水已止,余證亦除,予逍遙丸善後。

按:肝氣犯胃,胃失固攝,乳絡損傷而致乳液外溢。肝失疏泄,氣失調達,則見精神抑鬱;氣鬱化火,熱擾心神,則見心煩、失眠。丹梔逍遙散加芩連,加重清肝泄火之力,加烏梅、絲瓜絡、煅龍牡,一則柔肝通絡,二則收斂固澀。全方共奏清肝火、調胃氣、通經絡、暢情志之功,使肝氣調,胃氣和,固攝有常,而諸證自除。

頑固高熱(陰虛外感)案

某男,85歲,2001年11月26日初診。其子代述:發熱10餘天,雙下肢軟弱不用3天。刻下見發熱午後為重,身痛伸屈不利,雙下肢軟弱無力,心煩失眠,納差。患者面色潮紅,形體消瘦,少氣懶言;全身肌肉壓痛,舌嫩紅,無苔,心率每分鐘96/次,心音低沉,偶有期前收縮,兩肺呼吸音略粗,時而聞及乾性囉音,腹平軟,肝脾未觸及,腱反射減弱,雙下肢肌力Ⅱ級。脈沉細數。

辨證:素體陰虛,復感外邪,驅邪無力,邪氣滯留,經氣不利,衛陽被束。

診斷:陰虛外感(西醫診斷為病毒性頑固高熱)。

治則:滋陰清熱為主,佐以疏散外邪。

方藥:青蒿鱉甲湯加味。青蒿15g,鱉甲15g,生地15g,知母 10g,梔子10g,丹皮10g,銀柴胡15g,麥冬15g,五味子9g,羌活6g,獨活6g,玄參12g,黃芩10g,甘草9g。取1劑。上藥煎汁2遍,合計400ml,每次100ml,每日2次。2001年11月31日複診。

辨證:外邪己解,陰虛未除,燥氣傷肺,腸失濡潤。

治則:益氣滋陰,潤燥止咳。原方去羌活,獨活,梔子。加西洋參10g,麻子仁10g,杏仁10q,桃仁12g,瓜蔞24g。取1劑,用法同上。

2001年12月8日三診時,發熱已退,病已痊癒。

按:陰虛外感,本應滋陰驅邪,然予清熱之法,重傷於陰,外邪不解,陰傷愈重,故發熱不退。高年體衰,復因病加食減,四肢皆不得稟水谷之氣,氣益日衰,故肢弱不用。青蒿鱉甲湯功善養陰透熱,加玄參、麥冬、五味子、銀柴胡,以增加滋陰清熱之力;加少許羌活,獨活,解表驅邪,以治身痛;加梔子、黃芩,清熱除煩,安神寧志。由於辨證明確,治法適宜,選藥得當,一診病見起色,二診危病告愈。(朱萌 山東省棗莊市婦幼保健院 朱傳龍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4-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辨治疑難病三案發微】

朱文元先生三則醫案,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其理法方藥之精當,值得深入剖析。今就其中辨證思路與用藥特色略陳管見。

一、慢性蕁麻疹案:標本兼顧的治風要訣
此案以消風散為底方,深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旨。患者陽熱之體兼外感濁邪,朱氏以石膏、生地清陽明氣分血分之熱,佐荊防、蟬蛻宣透風邪,尤妙在用苦參、白鮮皮這一藥對,既清濕熱又祛風止癢。外洗方中蛇床子與苦參相伍,形成"燥濕-清熱-祛風"立體治法。更值稱道的是內外合治之法,內服方側重調理氣血,外洗方直搗病所,體現中醫"內外相應"的整體觀。

二、乳泣案:肝胃同治的調樞之法
本案以丹梔逍遙散化裁,精準把握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之病機。方中黃連、黃芩苦降與柴胡、薄荷辛散形成"升降對藥",絲瓜絡通絡而不傷正,烏梅斂澀而不留邪。朱氏特別注重情志致病因素,在疏肝解郁同時,用茯苓、白朮健脾以絕生濕之源,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之經旨。二診見效迅捷,正是抓住了"鬱火-濕濁-絡傷"的病理鏈條。

三、治驗啟示
1. 辨證特色:朱氏辨證尤重"六郁"理論,前案着眼於熱鬱血分,後案側重氣鬱化火,均體現"郁滯"為疑難病共性病機。
2. 組方智慧:善用經方而不泥古,如消風散去知母加石膏,逍遙散合左金丸意,皆顯化裁之妙。
3. 給藥途徑:注重"內外相濟",內服重整體調節,外治直達病所,符合"標本緩急"治療原則。

結語:
兩案雖病異而治同,均以"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為要。朱氏診療既遵"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古訓,又創新性地結合現代藥理認知(如苦參抗過敏、烏梅收縮腺體),堪稱傳統醫學現代化實踐的典範。其辨證之精準、用藥之靈動,實為後學津梁。
道德經 發表於 2025-7-26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治疑難病三則】學術評議

朱文元主任醫師三則醫案,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今從學術角度予以評析:

一、慢性蕁麻疹案診治要義
本案體現"治風先治血"的經典理論。患者八旬高齡患頑疾三十載,朱師以【外科正宗】消風散為底方,配伍頗具匠心:荊防蟬蛻祛風達表,生石膏直折陽明鬱熱,尤妙在當歸、生地、白芍組成血分藥組,契合"血行風自滅"古訓。外洗方中蛇床子與苦參相伍,既承襲【千金方】外治傳統,又暗合現代藥理抗過敏機制。治療全程遵循"內外同治"原則,內服方側重調理氣血,外洗方專注皮科局部,二者協同奏功。

二、乳頭溢液案治療特色
此案凸顯肝脾同調的治療智慧。患者因情志致病,朱師選用丹梔逍遙散化裁,其中三大用藥特色值得關注:其一,以柴胡、薄荷疏肝解郁的同時,配伍黃連、梔子清瀉心肝之火,體現"木郁達之,火郁發之"的治法;其二,絲瓜絡通絡而不傷正,烏梅斂澀而不留邪,剛柔相濟;其三,保留茯苓、白朮健脾基礎,符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防治思想。二診見效顯著,證實疏肝清熱與健脾固攝並用的臨床價值。

三、學術思想管窺
1. 辨證思維特點:兩案均體現"審證求因"的辨證深度,前者溯及三十年前飲水史,後者關聯考試應激,展現中醫"必伏其所主"的診療思想。
2. 組方規律:善用經典方為骨架,如消風散、逍遙散等,又根據證候靈活化裁,如加入白鮮皮、絲瓜絡等對症專藥。
3. 治療策略:注重多維干預,內服外洗結合、藥物心理並重,符合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結語:
朱氏醫案啟示我們,疑難病治療貴在守正創新。其辨證之精當、用藥之靈動、療法之多元,均值得後學揣摩。建議進一步系統整理朱師臨床經驗,尤其可運用現代研究方法,探討其外治方藥的作用機制,使傳統醫學精華得以更好傳承。

(全文798字)
龔秋 發表於 2025-9-10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朱文元先生三則疑難病治驗評析

朱文元主任醫師為山東省名中醫,臨證數十載,學驗俱豐,尤擅診治疑難雜病。今觀其治驗三則,理法方藥俱見匠心,謹就管見所及,略作評析。

第一則慢性蕁麻疹案,患者八旬高齡,病史三十載,實屬頑疾。朱師辨為『風疹塊』,斷病機為陽熱之體復感外邪,邪熱蘊結肌膚,化燥生風。其辨證眼目在於抓痕密佈、舌紅苔黃、脈弦數及便結急躁等熱象。治以清熱涼血、祛風止癢,方選消風散加味。尤妙在內外合治之法:內服消風散加減清熱疏風,藥渣再合外洗方(蛇床子、苦參等)滌盪腠理之邪。此雙管齊下,使內熱得清,外邪得解,三十年沉疴竟六劑而顯效,終得根治。可見朱師深得『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奧旨。

第二則乳頭溢液案,患者年輕未婚女子,病發於考試期間,伴情志不調諸症。朱師辨為『乳泣』,斷為郁怒傷肝,肝火犯胃,乳絡損傷。其辨證緊扣肝鬱化火之病機(脈沉弦、苔黃膩、口苦心煩),治以丹梔逍遙散加味清肝瀉火、通絡固澀。方中柴胡、薄荷疏肝,丹梔芩連清火,尤妙在烏梅酸收斂澀,絲瓜絡通絡導滯,一收一通,相反相成。二診即獲顯效,足見方藥對證。此案提示乳泣非獨產後可見,情志因素尤為關鍵,朱師治肝調肝之法堪為典範。

第三則雖未列詳案,然觀前兩則可知朱師學術特色:一曰辨證精準,善於抓住核心病機;二曰方藥精當,古今合參,內外兼施;三曰重視情志因素,調神與治形並重。其治疑難病,既恪守中醫辨證論治之根本,又靈活變通,展現了深厚的中醫功底。

朱文元先生之學術經驗,實為中醫傳承之寶貴財富。其診病之細緻,用藥之巧妙,堪為後學楷模。冀其學術思想能廣澤杏林,惠及更多病患。

(全文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