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2|回覆: 0

[中醫入門] 中醫病因學的重要性

[複製連結]
趙偉民 發表於 2019-12-1 23: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病因,如果不知道病因,那麼治療就是瞎治胡治,西醫就是這樣一門學問,它至今也沒有建立一個正確的病因學,治療效果就強差人意了。中醫的病因學也很模糊,很多人說不清道不明,這嚴重阻礙了中醫水平的提高。要想學好中醫,明確中醫的病因學是必不可少的。

中醫病因學

中醫病因學

前面寫了一篇文章說經方派存在的問題,其關鍵就是它沒有明確的病因學,要知道,症狀根本不是病因,用症狀來對應經方,比如『裏急下重,白頭翁湯』,確實有一定的效果,但問題是,如果症狀不明顯,就不用白頭翁湯了嗎?不然,沒有一點症狀也可以用,關鍵是病因一樣。我並不反對使用經方,相反,我還非常喜歡應用經方,因為它簡練,精巧。不過,我應用經方很少看症狀,而看病因,只要是病因符合這個經方,我就大膽使用,很多時候沒有一點症狀我同樣使用,這就擺脫了過去機械的方證對應的套路,開拓了經方的使用範圍。這就是了解真正病因學的巨大意義。

那麼中醫的病因學到底是什麼?要了解它,先要了解人遵循的大自然規律,這個規律在中醫學中描述出來了,它其實就是陰陽學說所要描述的東西。不過,現代人普遍不理解它,只是片面地強調陰陽平衡,其實,它是對大自然最普遍規律的一種揭示,要正確認識它,就必須正確認識氣一元論,因為陰陽學說是建立在氣一元論之上的,陰描述的就是氣之聚,用現代科學 的話來說就是統一物質的有序狀態,或者說物質系統;陽描述的就是氣之散,用現代科學的話來說就是統一物質的無序狀態,或者說混沌空間。顯然,氣之聚就是物質系統的產生,氣之散就是物質系統的滅亡,陰陽學說描述的就是物質系統存在與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簡單地說就是整體決定局部,即陽主陰從。

了解了這個規律,中醫的病因學就來了,整體的自然決定局部的人,由此中醫得出了人順應自然則生,違背自然則死,疾病就是人與自然矛盾激化的產物。整體的環境決定局部的細胞,由此中醫得出了細胞是整體無限小的一部分,它之所以病變,根本不是細胞的原因,而是不平衡引起的整體管理失控造成的,只要恢復了整體的平衡,整體的管理就恢復了,病變細胞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中醫就是一門通過調節整體的平衡,恢復整體的管理,使人不斷順應自然的學問。

中醫為什麼特別強調平衡?許多人不清楚,其實,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必有一種普遍聯繫方式,就是它把整體的意志貫穿到局部的每一個細胞,使它們都按照同一目標而進行運動,保持了整體的秩序。這種普遍聯繫方式是什麼呢?答案直接說出來吧:它就是依賴自由氫質子在水分子鏈上的快速遞進,通過包絡在無機離子周圍有序水層的周期組織與離散傳遞能量(信息)。

明白了人體的普遍聯繫方式,就知道平衡的重要性了。要知道,人體的主要信息都是通過一種媒介的聚散來傳遞的,信息的區別僅僅在量上,或者說頻率上的不同,而在質上沒有任何兩樣。這種信息準確傳遞有一個必要條件,那就是平衡。失去了平衡,信息的傳遞就會失真和變形,這樣一來,整體的管理就亂了,而疾病就是整體管理失控的一種結果。顯然,平衡=整體的有序管理;不平衡=整體的管理失控。一旦整體的管理恢復了,細胞自然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此時百病皆消。

那麼人體的不平衡是怎樣造成的呢?它其實就根源於身體的一把手——心。【內經】說得好: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原因很簡單,心負責着血液的分配,如果它偏執,血液供應就不均衡,血液供應多了,對應的組織就會功能亢進(熱),血液供應少了,對應的組織就會功能低下(寒),當組織細胞功能進或功能低下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病變,產生西醫學上的『疾病』。

其實,如果你用心體會中醫理論,就知道它把一切疾病都歸於『心』病,這個心不是解剖學上的心臟,而是以心臟為核心的臟腑系統,是它通過血液的不對稱供應控制着全身,也包括大腦中意識的產生,大腦在這裏只是按照『心』的意志對來自全身的信息優勝劣汰的一個容器。

顯然,中醫就是一門調『心』的學問,某些組織功能亢進,就抑制血液對它的優先供應,缺乏了營養,它還亢進嗎?某些組織功能低下,就增強血液對它的優先供應,得到了更多的營養,其功能自然增強。這就是中醫學治百病之法,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裏則下之,表則發之。

我們中醫診斷就是要判斷身體各臟腑是功能亢進還是功能低下,而且還要判斷它們功能亢進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了解了這一點,用中藥之偏來平衡身體之偏就行了。由於人體五臟六腑都是相互制衡的,因此,按照體質特點開出來的就是經方。

歷史上很多大醫從來不學經方,而是通過中醫診斷來判斷五臟六腑的功能情況,直接用中藥之偏來平衡身體之偏,由於這裏偏離平衡的程度不一樣,而且無一髒不偏,因此,廣義上來說五臟皆要調平衡,但事實上,抓住主要矛盾調相互制約的臟腑,開出來的就是經方,其中君臣佐使都有了。

學中醫其實非常簡單,而且馬上就可以臨床,根本不需要學上很多年。因為中醫有一種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根據五運六氣,用它通過生日可以查出先天的體質偏性,即告訴你五臟的功能情況,它們分別是功能亢進還是功能低下,以及程度的多少,這是疾病的內因,還可以根據五運六氣查出來疾病的外因即自然變化,是它加劇了身體之偏,使某一組織偏上加偏造成了人的疾病。病因知道了,治法就明確了。這就是中醫速成之法。

中醫都是臨床出來的,等你學好了理論再去臨床,就太晚了。要想學好中醫,就必須一面學習理論,一面臨床,兩者參照,加深理解,積累臨床經驗。當然,要學好四診需要不少時間,不過,我們可以先從五運六氣入手來學,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ste0302 發表於 2025-5-14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中醫病因學重要性的學術回應

尊帖所論中醫病因學之要義,頗具卓見。病因學實為中醫診療之根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治病必求於本",此"本"即病因病機之本質。今就尊論延伸探討,以明其理。

一、病因學為中醫診療之樞機
中醫病因學體系肇端於【內經】,歷經張仲景"審證求因"、陳無擇"三因學說"之發展,形成以"天人相應"為框架的整體病因觀。與西醫側重病原體之線性因果不同,中醫強調"正邪相爭"的動態平衡關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指出:"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陰陽喜怒",揭示病因乃自然-社會-情志多維度作用之結果。

二、經方運用與病因辨識
尊論提及經方應用當以病因而非症狀為依據,此說深得仲景心法。【傷寒論】397法實為"病-脈-證-治"四維診療體系,其中"病機十九條"即為病因辨識綱領。如白頭翁湯證之本質在"肝經濕熱下注",非僅"裏急後重"之症。王肯堂【證治準繩】強調:"方有合證而用者,有合病而用者",正與尊論相合。

三、氣一元論與陰陽動態平衡
陰陽學說非簡單平衡論,而是描述氣化運動的動態模型。【類經圖翼】言:"陰陽者,一氣之消息也"。陽主氣化推動,陰主形質凝聚,二者如【周易】"翕闢成變"之關係。現代系統科學之"耗散結構理論"可與之互參:人體作為開放系統,通過"負熵流"(陽氣)維持有序狀態(陰形),此即"陽主陰從"之科學內涵。

四、整體調控的治病之道
中醫病因學之精髓,在於將疾病視為"整體失序-局部顯現"的過程。【醫宗金鑒】云:"治病必求其本,本者,致病之由也"。現代研究證實,中藥複方通過多靶點調控網絡(如NF-κB、MAPK等信號通路)恢復機體自穩能力,恰印證"整體決定局部"之論。

結語:
完善中醫病因學體系,需回歸【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思維範式,在氣一元論框架下,構建"天地-人-病"三級病因模型。如此,則經方運用可突破方證對應之桎梏,臻於"見病知源"之境。此道雖幽遠,然誠如仲景所言:"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酉時| 2025/5/16/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