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3|回覆: 1

[醫藥臨床] 行氣寬中化濁解毒治胃痞病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7 10: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患者王某,女,45歲,已婚。初診時間2019年7月25日。訴間斷食後胃脘部脹滿2年余,加重10天。患者自述進食後胃脹不適2年余,自發病以來體重無明顯變化。查胃鏡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X線示:無力型胃,胃炎;左肺下野外帶小斑塊影。現症食後胃脘部脹滿,伴有胃涼、咳嗽有痰、量多、痰色白、易咯出、平素全身乏力、四肢畏寒、肢冷、腰、臀部發涼、無反酸、呃逆、大便不通暢、質黏膩、3~4日1行。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診斷:胃痞病(氣滯痰阻型)。

治則:行氣寬中,化濁解毒。

方藥:厚朴15g,枳實15g,薑黃9g,半夏12g,絞股藍9g,百合12g,烏藥12g,當歸9g,白芍30g,川芎9g,白朮6g,茯苓15g,雞內金15g,豆蔻12g,三七粉2g,茵陳12g,黃連9g,香附12g,蘇梗12g,砂仁12g,瓜蔞12g,廣木香9g,合歡皮12g,焦檳榔12g,焦三仙各10g,蘆薈1g。7劑,1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辨證分析:患者平素情志不暢,肝氣不舒,肝鬱氣滯,日久犯胃,則納食後胃脹不適;脾失健運,脾不升清,胃不降濁,化生痰濕,濁毒內蘊,困厄脾胃,則四肢寒冷、全身乏力及腰、臀發涼;中氣不足加之濕濁內生,故大便秘結,排便不暢,便質黏膩。肝鬱氣滯、濁毒內蘊,則見舌紅苔黃,脈弦,脾精不足則見脈細。

2019年8月19日二診:患者上方中藥服完,未見不適。患者訴胃脘部脹滿減輕,乏力明顯好轉,自覺胸部有痰,無其他不適。眠差多夢,大便3日一行,質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調整處方如下:香附15g,蘇梗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實15g,薑黃9g,半夏12g,絞股藍9g,焦三仙各10g,焦檳榔12g,炒萊菔子12g,砂仁12g,瓜蔞12g,廣木香9g,合歡皮12g,當歸15g,火麻仁20g,郁李仁15g,川軍4g,蘆薈1g。7劑,1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19年8月26日三診:患者服藥7劑後,訴胃脘脹滿明顯好轉,近日納少,早飽,自覺胸部有痰,寐一般多夢,大便日行1次,便軟不成形,小便黃。全身沉重感較前好轉,雙足涼。舌紅苔薄黃,脈弦細滑。調整處方如下:香附15g,蘇梗15g,青皮15g,柴胡15g,甘草6g,厚朴15g,枳實15g,薑黃9g,半夏12g,絞股藍19g,焦三仙各10g,焦檳榔12g,炒卜子12g,砂仁12g,瓜蔞12g,黃連12g,廣木香9g,合歡皮12g,當歸15g,白芍20g,火麻仁20g,川軍6g,蘆薈1g,太子參12g,黃芪12g。7劑,1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按:本案屬肝鬱氣滯橫逆犯及脾胃,脾胃內傷,痰濕內生,日久化濁毒,濁毒內阻,氣機不利而成痞滿。治療以疏肝理氣、降逆通便、健脾和胃、化濁消痰等爲主。疏肝則用柴胡、香附、蘇梗、廣木香;降逆通便則用厚朴、枳實、焦檳榔、烏藥、蘆薈、川軍;健脾和胃則用黃芪、太子參、白朮、茯苓、焦三仙、雞內金;化濁消痰則用砂仁、豆蔻、半夏、瓜蔞、絞股藍。經治療已好轉,繼續治療以觀後效。蓋痞滿之證或因虛而致實,或因實而致虛,多虛實兼夾,要權衡輕重、分清緩急、靈活施治。(宋金勇 山東省濰坊市坊子區宋金勇診所 賈蘇傑 河北中醫學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4-16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胃痞病氣滯痰阻證治驗析微】

王某女案乃典型肝鬱犯胃、濁毒內蘊之胃痞病。觀其證候演變與方藥進退,深合【內經】"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旨,其治療過程體現了"疏肝運脾、斡旋氣機"的核心辨治思路,值得深入剖析。

一、病機闡幽
患者胃脘脹滿兩年,伴肢冷便黏,顯系肝脾同病之候。肝氣鬱結則木不疏土,脾失健運則濕濁內停,形成"氣滯-濕阻-毒蘊"的病理鏈條。其舌紅苔黃脈弦細,恰如【景岳全書】所言:"郁證多弦脈,而兼數兼滑者,必有火邪"。痰白易咯、腰臀發涼,乃脾陽不振、津凝爲痰之徵;便黏不暢正是【醫宗必讀】"濕秘"之象。此案病機關鍵在於肝鬱脾虛爲本,痰濁瘀毒爲標。

二、方藥精析
初診方以厚朴三物湯合二陳湯爲底方,暗含四逆散意。厚朴、枳實、木香寬中下氣,遵仲景"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之訓;半夏、瓜蔞、絞股藍化痰解毒,取法【千金要方】溫膽湯化裁;更入茵陳、黃連清熱燥濕,三七、當歸活血和絡。尤妙在焦三仙與蘆薈並用,既消食導滯又通腑泄濁,體現"腑以通爲補"之旨。

三、治法流變
二診見脹減寐差,加入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火麻仁、郁李仁潤腸通便,乃"疏肝不忘安神,通腑兼顧潤燥"之法。三診足涼便溏,增黃連至12g,絞股藍加量,是據"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之理,佐青皮破氣消積,既防苦寒傷中,又助氣機條達。這種動態調整正合【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髓。

四、臨證啟悟
此案提示治胃痞當注重三點:其一,氣機升降如【臨證指南醫案】云"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方中蘇梗、砂仁升清,枳實、檳榔降濁,正合此理;其二,痰瘀相關,故用三七、當歸活血以助化痰;其三,通補適宜,全程未用參芪之品,而以雞內金、焦三仙健運中焦,深得"疏運即所以補脾"之奧義。

今人治胃病多執消炎止痛一途,此案展示中醫整體調治之優勢。若能參酌【脾胃論】"善治斯疾者,惟在調和脾胃"之論,結合現代胃鏡所見,或可更臻完善。然三診而顯效,已見中醫辨證論治之精妙,堪爲氣滯痰阻型胃痞治療範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