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1|回覆: 2

[醫藥臨床] 溫中祛寒治久咳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對於咳嗽,人們常常是見咳止咳,見喘平喘,常用止嗽散、杏蘇散、桑杏湯等類止咳平喘方劑,臨床中或效或不效者均有。己亥年春雨水頻繁,天氣變化無常,人們受涼則感,而愈後好轉但又見口淡、咽干、咽癢、乾咳綿綿難愈,甚者月余不休。咳起時咽癢難耐,伴口淡納呆、大便溏薄、疲乏睏倦,常因半夜頻咳不停,影響睡眠,苦不堪言。

面對病患之苦,醫者要會辨證用藥。此類患者平素脾陽虛弱,又常過食生冷,故寒濕困脾,正陽被困,中陽失運。因於感冒,體能受耗,所以這是感冒後咳嗽。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但又聚濕生痰。【內經】言:『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因此見咳止咳,非其治也。

筆者跟師廣東省英德市中醫院祝建華主任門診時常遇此類病症,今整理數則案例如下。

林某,男,40歲,自述二月前,因雨淋後感冒發熱,西醫對症打針服藥後,感冒愈,但留下咳嗽至今未愈。症見:咽癢,咳稀白痰,下半夜為甚,伴口淡納差,時見胃脘脹悶,肢體倦怠,嘔吐清涎,苔白不渴,大便溏薄難排。

根據【傷寒論】396條:『大病瘥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選用理中丸加味。

處方:黨參20克,乾薑6克,白朮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法夏15克,陳皮10克。3劑,水煎分二次溫服。

藥後咳停症愈。

劉某,女,45歲,告知春節期間感冒至今反覆咳嗽,多處診治未愈。症見:咽癢,咳稀痰白痰,口淡納差,大便溏,時咳噁心嘔吐稀白痰涎。四診分析,屬中陽失運,脾虛肺寒所致。投理中湯加味5劑,水煎分二次溫服。一星期後電話告知已愈。

張某,男,48歲,因感冒發熱頭痛,他醫用銀翹散3劑,藥後症退,但見咽癢反覆咳嗽。伴大便溏薄,排便乏力,舌淡有齒痕,納差,脈沉滑。分析此乃脾虛,中陽不振,受涼外感後,他醫用辛涼銀翹散損傷陽氣,寒邪客留不去所致。治療應溫中健脾散寒祛邪,投理中湯加味。

處方:乾薑10克,黨參15克,白朮20克,桔梗15克,法夏15克,陳皮6克,炙甘草10克。3劑。

服藥後痊癒。

按:『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脾主運化,為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不能輸布水谷精微,則釀濕生痰漬於肺,壅塞肺氣,氣機出入失常,遂成痰咳。而理中湯是治療中陽虛衰,脾陽不運,寒濕內生而致脾胃虛寒,氣機不利的祖方。其辨證要點是:腹瀉益甚而腹脹不減,咳嗽稀白痰伴咽癢咽干,不能飲食,脈沉遲無力,舌質偏淡而潤,甚則胃脘冷痛,大便硬結或下利清谷,口不渴,臨床中每遇此等病症屢用屢效。(朱偉傑 廣東省英德市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9-9-24 09: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脾主運化,為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不能輸布水谷精微,則釀濕生痰漬於肺,壅塞肺氣,氣機出入失常,遂成痰咳。而理中湯是治療中陽虛衰,脾陽不運,寒濕內生而致脾胃虛寒,氣機不利的祖方。其辨證要點是:腹瀉益甚而腹脹不減,咳嗽稀白痰伴咽癢咽干,不能飲食,脈沉遲無力,舌質偏淡而潤,甚則胃脘冷痛,大便硬結或下利清谷,口不渴,臨床中每遇此等病症屢用屢效。

分析的太好了,很受啟發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7-23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中祛寒法辨治久咳之臨證闡微】

咳嗽一症,雖屬肺系主病,然【素問·咳論】"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之訓,實為辨證綱要。今觀所舉三案,皆見口淡納呆、便溏倦怠、痰涎清稀等脾陽虛衰之候,此正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理中湯加味取效,非獨止咳,實乃治病求本之典範。

考理中湯出自【傷寒論】太陰病篇,原為"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而設。方中乾薑溫中散寒為君,白朮健脾燥濕為臣,人參補益中氣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四藥相合,恰中"脾為生痰之源"之病機。今案中加桂枝、茯苓者,取苓桂術甘湯意以溫化痰飲;加法夏、陳皮者,合二陳湯義以理氣化痰;更佐桔梗開提肺氣,使氣化則濕化。此等化裁,深得"治病必求於本"之奧義。

細究三案病機,皆因脾陽素虛,復感外寒,或過用涼藥,致中焦虛寒愈甚。脾失健運則濕聚成痰,上漬於肺;肺失宣降則咳逆不止。此時若徒用止咳之品,無異揚湯止沸。理中湯溫補中焦,使脾陽得振,水谷精微得以輸布,痰飲自消,咳嗽乃止。此即【金匱要略】"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具體實踐。

臨證尤須注意:此類咳嗽多表現為寅卯時(凌晨3-5時)加劇,此乃肝木乘土、陰寒極盛之時;痰質清稀量多,甚則嘔吐涎沫;舌淡胖有齒痕,脈沉遲或濡緩。凡見此等證候,無論外感內傷,皆當考慮中焦虛寒之可能。若誤用辛涼或苦寒之品,必致陽氣愈傷,咳愈纏綿。

今人治咳多囿於"肺熱"之說,見咳即投清熱化痰之劑,殊不知脾陽不振所致之寒咳臨床並不鮮見。學者當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訓,詳辨病機,方不致誤。理中湯治咳之妙,正在於通過溫運中陽以絕痰源,較之見咳止咳者,實有霄壤之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