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2|回覆: 2

[醫藥臨床] 益氣溫腎調氣法治療精索靜脈曲張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常某,男,35歲。1989年3月12日初診。近半年陰囊腫痛墜脹不適,站立行走稍久可加重。會陰部、大腿內側亦酸脹莫名,腰背亦覺不適,平躺可以緩解,身體素質較差,經常頭暈耳鳴,畏寒乏力,曾在某醫院診斷前列腺炎,運用各種抗生素治療,愈發身軟睏倦,行步拖沓,精神焦慮,睡眠不安,小便頻頻,或有遺尿情況。面色似有灰垢,雙眼無神,檢查見陰囊鬆弛,觸診右側精索靜脈充血,似蚯蚓盤繞。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弱微弦。證屬脾腎兩虛,寒濕結滯,宜益氣溫腎、調氣疏肝之法治療。方藥:黃芪18g,柴胡12g,肉桂5g,炒小茴9g,炒王不留行30g,焦術12g,升麻6g,熟附子9g,桃仁12g,炙甘草12g,太子參15g,當歸9g,葫蘆巴9g,炒枳殼9g。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服6劑後二診:乏力頭暈、耳鳴畏寒等已不明顯,下腹部常有氣體流動感覺,陰囊墜脹略有緩解,舌脈如前,上方去太子參加紅參20g。

服6劑後三診,又服10餘劑四診:可見精索靜脈曲張已經消失,體力恢復較好,參加一般勞動也未見復發,建議其常服補中益氣湯、金匱腎氣丸以鞏固療效,亦常用溫熱水坐浴。

本例精索靜脈曲張為類虛冷寒疝一類病症,雖系足厥陰肝經病變,實因中氣虛弱,無力推動血流運行,所謂血隨氣陷,瘀積精索靜脈以致曲張如蚯蚓盤繞。余認為凡下焦血運凝滯陰分,必兼寒濕,當有腎陽不足及肝經氣滯病理並存。補中益氣雖為正治大法,亦必合以益腎溫陽及疏肝調氣方藥,方可將陷於陰分之瘀血寒濕提出,故本例治方有附子、肉桂、小茴、王不留行等藥。(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院 何苗 貴州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7-19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氣溫腎調氣法辨治精索靜脈曲張之醫案闡微】

精索靜脈曲張一症,雖屬西醫泌尿外科範疇,然以中醫視角觀之,實為"筋疝""寒疝"之類。【醫宗金鑒】有云:"疝病皆歸肝經",然本案之妙,在於洞悉肝經病變背後的脾腎虛損本質。患者陰囊墜脹、畏寒乏力、舌淡脈弱諸症,顯系脾腎陽虛、寒濕下注之候,此正合【景岳全書】"陽虛則寒從中生"之論。

本案辨證有三重精要:其一,抓住"氣虛下陷"病機關鍵。李東垣【脾胃論】言:"脾胃虛則九竅不通",患者久站加重、平臥緩解,正是中氣下陷典型表現。方中黃芪、升麻、柴胡配伍,暗合補中益氣湯升提之旨,尤妙在加入附子、肉桂溫腎助陽,形成"釜底加薪、氣化有權"之勢。其二,注重"肝絡瘀滯"病理環節。王不留行、桃仁、當歸活血通絡,既遵【臨證指南醫案】"絡以辛為泄"之訓,又避破血傷正之弊。其三,把握"寒濕凝滯"病性特點。小茴香、葫蘆巴溫散下焦寒濕,與白朮、枳殼健脾化濕之品相伍,體現"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仲景心法。

治療次第尤見章法:初診以益氣溫腎為主,待陽氣來復即易紅參大補元氣;症狀緩解後轉用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善後,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更值稱道者,是注意到"下腹部氣動"的服藥反應,此乃【傷寒論】"陰陽氣不相順接"得通之兆,醫者未更方而僅調整參類品種,足見辨證之精審。

此案啟示有三:一者,現代醫學局部病理改變當納入中醫整體辨證體系;二者,溫陽藥在血管病變中的應用,當遵循【內經】"血氣者,喜溫而惡寒"之性;三者,慢性生殖系統疾病需重視"肝脾腎三經同調"的治療策略。然需申明,附子等辛熱之品須嚴格把握劑量與適應症,現代臨床宜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範使用。

(按:本文所述方藥乃個案經驗,具體應用須經執業中醫師四診合參。精索靜脈曲張Ⅲ度以上或伴睾丸萎縮者,應及時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
明月佳人 發表於 2025-7-20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益氣溫腎調氣法辨治精索靜脈曲張之醫案闡微】

精索靜脈曲張一症,古籍雖無專名,然考其證候,實與【金匱要略】"寒疝腹痛"、【醫林改錯】"血瘀下焦"諸論暗合。本案辨證精當,治法周詳,深得"治病求本"之旨,今試析其理法方藥之要。

一、病機闡發:本案呈現脾腎陽虛為本、寒瘀互結為標之複合病機。【靈樞·經脈】云:"肝足厥陰之脈,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患者陰囊腫痛墜脹,顯系肝經所過之處氣血壅滯。然細察其頭暈耳鳴、畏寒乏力、舌淡脈弱諸症,實為李東垣所謂"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之候。脾失健運則清陽不升,腎陽式微則氣化無權,終致寒濕下注,血行澀滯,形成本虛標實之局。

二、治法解析:何氏立益氣溫腎、調氣疏肝之法,暗合張景岳"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訓。其用藥特色有三:一則重用人參、黃芪、焦術等建中益氣,佐升麻、柴胡升提清陽,此乃東垣補中益氣法之化裁;二則巧配附子、肉桂、葫蘆巴溫補腎陽,取"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意;三則佐小茴、枳殼疏肝理氣,桃仁、王不留行活血通絡,使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尤妙在用王不留行30g為君,此藥【本經逢原】謂其"專行血分,通利九竅",現代研究證實可改善微循環,足見古今用藥之理相通。

三、轉歸啟示:二診見"下腹氣流"乃陽氣來復之兆,易太子參為紅參,更增溫補之力;至四診時瘀散陽回,改投補中益氣湯、腎氣丸善後,深得"緩則治本"之要。其用溫熱水坐浴之法,暗合【外科正宗】"熏洗溫通"之旨,輔助藥力透達病所。

此案啟示:精索靜脈曲張非獨肝經之病,當從"肝脾腎三經同治"着眼。現代醫學謂其發病與靜脈瓣功能不全相關,而中醫"氣為血帥"理論恰可解釋其病機。臨床遇此類患者,當細辨其寒熱虛實,不可概用活血化瘀一法。若見舌紅脈數者,又當參知柏地黃丸意化裁,方為圓機活法。

(按:本案用藥附子等辛熱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王不留行用量較大,臨床須循序漸進。凡用古方,必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方為善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