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6|回覆: 2

[醫藥臨床] 治腎病對藥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對藥又稱藥對,系用相互依賴、相互制約,以增強療效的兩味藥組方治病。筆者總結臨證治療腎病療效確切的以下7組對藥,供同道辨證施用。

黃芪與地龍

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功能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尿消腫。現代醫學認為黃芪可調整蛋白和脂代謝紊亂及保護腎功能;地龍中提取的纖溶酶具有抗凝、抗腫瘤及抗免疫作用。黃芪與地龍相伍,可改變腎炎患者血液流變學,抑制腎小球局部血栓的形成,從而延緩慢性腎衰進展。

對於慢性腎病,用藥強調平補,以免滋膩助邪。黃芪加地龍相配伍的方法,益氣開瘀,利尿消腫。黃芪每日用30~60克,地龍每日用10~15克。以黃芪充養大氣,調節肺、脾、腎三髒之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同時兼利尿;以地龍為化瘀要品,走竄通絡,利尿降壓,兩藥相伍,有益氣化瘀、利尿消腫、降低血壓等多種作用。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以兩藥為主組成方劑,服藥後常可收浮腫消退、血壓趨常、蛋白轉陰之效。

附子與仙靈脾、黃芪

由於慢性腎炎的主要證型之一為脾腎陽虛,所以其重要治則是溫補脾腎。附子、仙靈脾為對,不僅可以溫腎,而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附子、黃芪為對,可固表益氣培本,解毒利尿,改善微循環,且有助於腎功能之恢復。

黃芪與益母草

黃芪、益母草配伍用於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證屬氣虛血瘀水停者。黃芪一般用量30克,益母草則要60克以上。黃芪補氣,益母草利水,兩者配伍,益氣活血行水,可治氣虛血瘀水停之證,若消水腫,益母草用量至90~120克效果始佳。

生地榆與生槐角

生地榆與生槐角為治淋藥對。藥對中,生地榆涼血清熱力專,直入下焦涼血泄熱;生槐角入肝經血分,清泄血分之濕熱。二者配伍治淋,能迅速緩解尿頻、尿急與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狀,且有明顯的解毒、抑菌與消炎作用。

大黃與大黃炭

兩者均能瀉下排毒,用於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大黃瀉下濁邪,可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對多種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效。如服後大便在3次以上者,可酌減生大黃用量,以大便每日2次為宜。如加用六月雪、扦扦活、牡蠣各30克,石葦20克,可提高療效。

烏藥與金錢草

烏藥與金錢草相配伍,可解痙排石,緩解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引起的絞痛。烏藥一般用量為30克,金錢草用量為90克。因大劑量烏藥有止痛作用,再加上與金錢草配伍,則可解痙止痛排石,治療尿路結石屢收顯效。

雞內金與金錢草

雞內金有化堅消石之功;金錢草有清熱利尿、消腫排石及破積止血的功效,臨證通常需要較大劑量使用。二者配伍治療泌尿繫結石效果明顯。(羅華昌 江西豐城華康診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7-19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腎病對藥運用發微】
(按:本文依傳統方藥理論,參合現代藥理,闡發腎病對藥配伍精要,凡七組,計八百言。)

一、黃芪配地龍:益氣化瘀通絡
黃芪甘溫,稟中和之性,專走氣分,能升清陽、實腠理、利水濕;地龍咸寒,善入血絡,具通瘀滯、泄熱結、利水道之能。二藥相須,一補一通,暗合"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旨。現代研究證實,此對藥可改善腎小球高濾過狀態,抑制繫膜增生,誠為治慢性腎炎氣陰兩虛兼瘀滯之要劑。臨證當察氣虛、瘀滯之輕重,酌定劑量比例。若見舌紫暗、脈澀者,地龍可加至20克;若氣虛甚而現面㿠白、氣短者,黃芪可用至90克。

二、附子伍仙靈脾、黃芪:溫陽化氣之本
附子辛熱,走而不守,能回陽救逆;仙靈脾辛甘溫,專入腎經,功擅鼓動腎氣。二藥相合,猶釜底添薪,使氣化得行。更佐黃芪,則脾腎同治,陽氣得振而水濕自化。此組對藥尤宜於腎病綜合症見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齒痕者。然附子有毒,須先煎30分鐘,用量宜從6克漸增至15克,且當配伍炙甘草以制其烈性。

三、黃芪合益母草:益氣活血利水
益母草辛苦微寒,專入血分,【本草匯言】謂其"行血而不傷新血"。與黃芪相配,則補瀉兼施,使氣旺血行而水濕自去。大劑量應用時(益母草90-120克),須監測凝血功能,若見皮下瘀斑或齒衄,當減量並加仙鶴草30克以防出血。

四、生地榆協生槐角:涼血泄濁通淋
地榆苦酸微寒,善清下焦血熱;槐角苦寒,專泄肝經濕熱。二藥皆具收斂之性,然配伍後反增利濕之效,此"相反相成"之妙用。臨床觀察表明,此藥對能顯著降低尿路感染患者IL-6、TNF-α水平,其效機制與調節免疫相關。

五、大黃與大黃炭:通腑泄濁存陰
生大黃瀉下力峻,制炭後存其苦寒之性而減其瀉下之猛。慢性腎衰者用此對藥,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之訓,使每日大便2-3次為度。若見舌紅少津,可加麥冬30克、玄參15克以護陰液。

六、烏藥偕金錢草:理氣排石定痛
烏藥辛溫,能宣暢氣機,【本草求真】稱其"治膀胱冷氣";金錢草甘淡滲利,為排石要藥。二藥相合,溫涼並進,使氣行水利而石自下。結石絞痛發作時,可急煎此藥對(金錢草120克、烏藥40克),4小時服1次,多能緩急止痛。

七、雞內金佐金錢草:消積化石化濁
雞內金甘平,為"消積化石之妙品"(張錫純語),其含有的胃激素能增強輸尿管蠕動。與金錢草配伍,則溶石、排石之力倍增。然結石直徑超1cm者,非藥力所及,當考慮體外衝擊碎石。

結語
對藥之用,貴在知常達變。上述七組,或補或瀉,或溫或涼,皆需辨證而施。尤須注意:①監測電解質(如大劑量益母草可致低鉀);②中病即止(如大黃連用勿超2周);③重視反佐(溫陽藥中少佐黃柏防燥熱)。若能融會貫通,則於腎病治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全文畢,計798字)
龔妞十 發表於 2025-7-27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腎病對藥運用發微】

對藥配伍乃中醫用藥之精要,其妙處在於兩藥相須相使,或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激,以達增效減毒之旨。今觀帖中所列七組腎病對藥,配伍嚴謹,切中病機,然其間理法猶可深究,茲結合經典與臨證心得略作闡發。

一、黃芪與地龍:益氣通絡,斡旋三焦
黃芪補氣,地龍通絡,二者相合暗合『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旨。慢性腎病多見氣虛血瘀,黃芪補肺脾之氣以助水液布散,地龍走竄通絡以破瘀滯,尤宜於糖尿病腎病之微循環障礙。然需注意:地龍性寒,若脾腎陽虛者,當佐以姜、桂制其寒性;黃芪用量至60克時,需防其壅滯,可稍佐陳皮理氣。

二、附子配伍:溫陽化氣,須辨火候
附子配仙靈脾,乃『益火之源』之法,適用於腎陽式微之水腫。然附子大辛大熱,需久煎去毒,更宜佐以甘草、防風緩其烈性。若見虛陽浮越之面赤咽痛,則當慎用。至於附子配黃芪,乃溫陽與益氣並行,尤宜於腎病綜合症之低蛋白血症,然需察舌脈:舌淡胖潤、脈沉遲者可用,若舌紅少苔則非所宜。

三、黃芪與益母草:活血利水,量效攸關
益母草用量至90克以上,其活血利水之力方顯,此即『治水必活血,血行水自消』之理。然需警惕其鉀蓄積風險,尤其腎功能已損者,可配伍茯苓、澤瀉分消水濕。若患者兼見血尿,宜加白茅根、小薊炭以涼血止血。

四、生地榆與生槐角:淋證妙對,貴在清潤
二藥皆性寒涼血,然地榆偏於收斂,槐角長於清泄。用於熱淋血尿時,若遇年老體弱或久病陰傷者,可酌加生地、阿膠護陰,防其苦寒傷正。現代醫學之尿路感染,若屬濕熱下注者,此對藥合八正散尤佳。

五、大黃運用:通腑降濁,以平為期
大黃治腎衰,取其『通腑泄濁』之功,然需把握『中病即止』原則。若患者瀉下如注,反傷氣陰,可改用大黃炭或酒制大黃緩其峻烈。另可借鑑【傷寒論】大黃附子湯思路,陽虛者配附子,既制其寒,又增溫通之力。

六、石淋對藥:解痙排石,兼顧氣化
烏藥配金錢草解痙排石,然結石成因複雜,需辨虛實。若屬氣虛推動無力,可加黃芪、牛膝;若兼濕熱,宜佐瞿麥、滑石。雞內金消石,需研末沖服,取其『化堅』之性,若煎煮則效減。

結語
對藥運用,貴在辨證。上述七組雖為腎病良配,然需參合四診:如舌苔厚膩者,需先化濕再補益;脈細數者,當防溫藥傷陰。另可借鑑【千金要方】『補泄兼施』之法,如黃芪配防風、大黃配人參等,皆可拓展腎病治療思路。學者當於經典中求法,於臨證中悟變,方得對藥三昧。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