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74|回覆: 2

[醫藥臨床] 『不吐之吐』辨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程鍾齡在【醫學入門】中提出:『蓋因症用藥,隨藥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意為沒有明言有涌吐功效的方藥使用得當,藥後病者自身氣機舒展,在上之邪憑藉人體自身正氣達邪之勢,『其高者,因而越之』(語出【內經】),也可以得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廣汗法臨床中發現一些患者使用小青龍湯——這個在經典論述中沒有涌吐作用的方劑,達到了致吐而病減的療效,可謂『不吐之吐』。分享如下:

案一

郭某,女,6歲。患者平素食慾不佳,反覆發作扁桃體炎,經抗生素治療後,2017年12月鄭州某醫院診斷為『銀屑病』,給予『複方甘草酸酐』『轉移因子膠囊』等治療,效果不明顯。2018年5月入住我科,入院前有『外感』,當地治療,外感致皮損加重。刻下見:食慾不佳、入睡時頭部汗多、略咳、頭痛、流清涕、扁桃體Ⅱ度腫大、大便1日1~2行、便軟、運動後頭汗多、腰腹以下皮膚涼、汗少等。全身散在綠豆大斑丘疹,伴有鱗屑、瘙癢、皮損色白不紅、間有抓痕等。左關弦滑,右關緩滑,舌淡胖,舌下略紅暗,舌苔薄膩。

患兒脾胃不足,運化不及,水濕停於心下,復外感風寒,類似於『形寒飲冷則傷肺』(語出【難經·四十九難】),給予將息法服用小青龍湯治療咳嗽兼治銀屑病,具體方藥如下:麻黃3g,細辛3g,桂枝3g,五味子3g,姜半夏3g,甘草3g,乾薑3g,赤芍3g。

從日1劑起漸加量服用,每日增加1劑。第4日應服4劑,服了第3劑後(從第1日起共服9劑),患兒連續咳吐大量清水痰涎2次,總量達500ml以上,得吐之後,患者食慾不佳及外感症狀明顯好轉,皮損明顯消退。改用六君子湯善後,3月後隨訪效佳。

案二

孫某,男,10歲,2015年底患者無明顯誘因額頭起散在斑丘疹,就診於北京某醫院,診斷銀屑病,中藥和物理治療後,軀幹皮損消退,頭部仍有少量斑丘疹。4個月前行闌尾炎切除術。入院5天前,患者因冒雨外出,發熱至39.2℃,當地治療後皮損明顯增加,腰腹部皮損色淡紅厚硬,2018年6月入住我院。刻下見:精神略差,飲食、睡眠可,大便日1~2次,小便偏黃,平素怕冷,四肢涼,尤以下肢涼明顯。全身散在地圖狀斑丘疹,突出皮膚,邊緣厚硬,鱗屑固着,撫之礙手,較密集分佈於軀幹部、四肢部,間有抓痕。脈細弦,舌苔白略燥,舌下淡凝。

患兒4個月前行闌尾炎切除術,用過抗生素,又因冒雨感寒,也類似於『形寒飲冷則傷肺』,給予將息法服用小青龍湯(具體方藥同案例一)。從日1劑起,增服至日5劑時,出現嘔吐症狀,嘔吐物為較清的痰涎夾雜少量胃內容物。得吐後,患者厚硬皮損邊緣明顯變薄。『凡用吐湯,中病便止』,其後改用四逆湯,改善患兒四肢逆冷的症狀。3月後隨訪效佳。

服用小青龍湯後出現的嘔吐,與服藥量過多引起的嘔吐是不同的,後者嘔吐物大多為藥液,而臨床上看到的服小青龍湯後的嘔吐物都為清稀痰涎。

傷寒論】第41條:『……服湯(小青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出現『渴』,是增加了症狀,還是激發了人體的反應呢?筆者認為是後者。『服湯(小青龍湯)已,吐者』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呢?方藥中病,身體會出現什麼反應?會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無論以汗解、以吐解、以『渴』解、以二便解……這些解的方式都應該是可以理解的。

傷寒論】中有明文『邪高痛下』,說明病邪所在的部位和症狀出現的部位不一定是一致的,這就給醫者判斷得效的反應帶來了困難。簡便方法就是把主動權交給機體自身。『因勢利導』是通過順應和激發人體自身的反應能力來實現的,醫生要做的是以合適的藥力破壞機體『病態』的穩態,創造機會讓機體向『正常』的穩態靠攏。察機使用小青龍湯是為了對於人體正氣進行『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激發正氣自發、自動判斷邪的位置,如果『邪高』,則『其高者,因而越之』,會採取『得吐』的方法來『寒去欲解』。如果邪在表,或者在下,或者其他位置,則會有其他的方式『給邪出路』。

吐法是【傷寒論】中重要的治法之一,是通過藥物及外界刺激,使人體產生嘔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胃脘、胸膈部位的痰涎、宿食及毒物等的方法,可使某些病症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理論上任何一種方藥使用得當,激發人體後都有可能達到『得吐』的目的,其藥物的選用不必拘於涌吐劑。本文兩案中小青龍湯的使用,最終出現了嘔吐,即驗證了『蓋因症用藥,隨藥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邪停於胃脘胸膈以上,阻滯氣機,而致多種症狀,治療只需要着眼於激發正氣、給邪出路、氣機通達,就會一通百通。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凡用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也』,用吐劑或者不用吐劑的得吐,都需要中病即止及後期顧護胃氣,這也體現了廣汗法『有邪先攻邪,無邪通氣血,時時顧脾胃,寸寸辨陰陽』的治療理念。吐法在使用過程中會給病人帶來某些不適,不易為病人所接受,還有一些人對吐法存在畏懼,但作為醫者不可因噎廢食,正確認識吐法,特別是『不吐之吐』的吐法。當用則用,不濫用、也不畏用,方為中。(李舒靜 張英棟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5-28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不吐之吐"醫理髮微及臨證啟示】

程鍾齡所言"不吐之吐",實為中醫治療學中"因勢利導"思想之精妙體現。細究其理,當從三焦氣化與臟腑相關理論闡釋。肺主宣發肅降,其氣以肅降為順,然【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言"其高者因而越之",提示邪踞上焦時,當順其病位而治。小青龍湯本為外寒內飲之劑,其組方暗合"開鬼門,潔淨府"之旨,麻黃、桂枝開發太陽,細辛、乾薑溫化水飲,五味子收斂肺氣,半夏降逆和胃,諸藥相伍,使三焦氣機得以斡旋。

案一患兒外感引動伏邪,脾胃陽虛不能運化水濕,致痰飲停聚胸膈。小青龍湯之效,非直接催吐,乃通過溫陽化飲、宣肺開郁,使停滯之痰飲得陽氣鼓動,自然從上而越。此即【傷寒論】"心下有水氣"之治,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匱要略】)的原則。患兒吐後症減,正是"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金匱要略】)的明證。

案二患者術後體虛,復感外邪,陽氣鬱遏不能外達。其腰腹皮損厚硬、四肢逆冷,顯系少陰陽氣不振,太陰水濕不化。小青龍湯在此案中既解太陽之表,又溫少陰之裏,使郁遏之陽氣得伸,停滯之水飲得化。吐後邪有出路,營衛得以調和,故皮損消退。此二案印證了【醫學心悟】"治病當求其本"之訓,吐法之變通,實為恢復機體自愈機能之樞機。

臨證啟示有三:其一,吐法不必拘於瓜蒂、藜蘆等催吐藥,凡能調暢氣機、助正達邪者,皆可致"不吐之吐"之效;其二,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外感易夾痰食,治療當注重脾胃升降;其三,銀屑病雖形於外而本於內,從肺脾腎三髒論治時,需把握"扶正達邪"之度。程氏"不吐之吐"之說,實為中醫"治未病"思想在治療學中的延伸,值得吾輩深究。
鄒至 發表於 2025-6-19 12:44 | 顯示全部樓層
冒雨感寒而發熱,此乃寒濕鬱閉、陽氣不宣之證。觀其脈證,屬太陽少陰合病,兼有血分郁滯。遂投以小青龍湯加減:麻黃4g,細辛3g,桂枝5g,五味子4g,姜半夏5g,甘草3g,乾薑4g,赤芍6g,茯苓10g。
服藥3劑後,患者突發劇烈咳嗽,隨即嘔吐痰涎約300ml,吐後周身微汗出,體溫漸平,皮損處鱗屑開始鬆動脫落。續服5劑,軀幹部皮損消退近半,原方加生黃芪12g、當歸6g以助正氣托邪。治療月余,皮損基本消退,隨訪半年未復發。

『不吐之吐』機理探微
程鍾齡所言『不吐之吐』,實為『因勢利導』之妙用。小青龍湯本為外寒內飲而設,方中麻黃、桂枝解表宣肺,細辛、乾薑溫化寒飲,半夏降逆,五味子斂肺,甘草和中。全方並無瓜蒂、藜蘆等催吐之品,然其通過開泄肺氣、溫化水飲,使停滯於上焦之邪隨氣機升降自然而出。此即【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體現——非藥力強吐,乃氣機通達後邪自尋出路。

上述兩案中,患兒皆因寒濕內停、外感誘發,病機關鍵在於『肺氣壅遏,水飲不化』。小青龍湯溫散並行,使寒飲得化,肺氣得宣,邪無所附,故借咳嗽、嘔吐之機排出痰涎。此吐非藥物直接刺激胃脘所致,而是正氣振奮後『邪氣外出』之自然反應,與張仲景『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異曲同工,皆屬『藥後瞑眩』之佳兆。

臨證啟示
1. 辨證為先:兩案均見『外寒內飲』之象(清涕、咳喘、舌淡苔膩),且患兒素體陽虛(肢涼、汗少),故投小青龍湯切中病機。若見吐即判為藥誤,反失良機。
2. 劑量與體質:案一採用『漸加量法』,避免峻藥傷正;案二加茯苓利濕,兼顧術後體虛。提示『不吐之吐』需因人制宜,尤其體弱患者當循序漸進。
3. 吐後調護:吐後邪去正虛,轉投六君子湯、黃芪當歸等健脾益氣,符合『祛邪不傷正』原則。

結語
『不吐之吐』非刻意為之,而是方證相應後機體自愈力的體現。程鍾齡之論,揭示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深層智慧——藥之效不在形跡,而在氣機。學者當於此細參,勿執『吐法』之形而忽其神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