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15|回復: 4

[医药临床] 柿蒂连翘治感冒后打嗝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打嗝是横膈膜痉挛造成的,冷风刺激、饮食不节、情志抑郁等因素都可引起。感冒愈后出现频繁打嗝比较常见,这可能与感冒后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或频服感冒药刺激消化系统功能有关。打嗝根本机理是胃失和降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治宜和胃降逆。现推荐一个治感冒后打膈有效单方。

方法:柿蒂20g,连翘15g,木香10g,乌药15g,水煎服,1日2次。一般服1剂打嗝减轻,再服1剂,打嗝可全消。

本方中,柿蒂善降逆气,为止呃逆之要药,可治呕吐、打嗝或膈肌痉挛引起的呃逆症状;木香行气止痛、健胃消食;乌药能顺气降逆,疏散胸腹邪气,凡一切气逆、胸腹不快病者,皆宜用乌药。药理研究表明,柿蒂有镇静作用,木香、乌药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连翘是清热解毒药,但清热不伤阴,对止呕也有特效。感冒后期或初愈时,常会因热邪伤阴而出现的反复呕逆、口燥咽干,如止呕方中连翘能增强止呕效果。单纯胃热呕吐,有时用连翘一味煎汤服就止吐。以上诸药配合主要有降逆止呕之功效,全方温清并用,配伍合理,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频繁打嗝或寒热呕吐,均具有较好疗效。服药时间,患者最好少食牛奶豆浆等易发酵产气食物。另外,学会分散注意力,放松心情,也有助减轻打嗝现象。(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史向 發表於 2025-3-31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柿蒂连翘方治呃逆机理阐微》

呃逆一症,古称"哕",《素问·宣明五气》言"胃为气逆为哕",其病机关键在于胃失和降。今观此方配伍精当,深合中医升降相因之理。柿蒂苦平,《本草纲目》谓其"乃阳明经血分之药",其降逆之效非独镇摄,更能引阳明之气下行;连翘轻清,《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能透表解肌,清热逐邪",在此方中既清余热,又助柿蒂降逆,实具"火郁发之"之妙。

木香、乌药相须为用,前者辛散苦降温通,《本草衍义》言其"专泄决胸腹间滞塞冷气",后者辛开温降,李时珍谓"能理七情郁结",二药协同可斡旋中焦气机。现代药理佐证:柿蒂含齐墩果酸可调节迷走神经兴奋性,连翘酯苷能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与古法"降逆止呃"之说不谋而合。

此方之妙,尤在寒温并用而不相悖,解表清里而不伤正。然需注意:若见舌绛无苔、脉细数之胃阴亏虚证,当加麦冬、石斛;若呃声低弱、手足不温者,宜佐丁香、吴茱萸。服药期间忌食奶制品,乃防其壅滞气机,此即《黄帝内经》"食饮有节"之训。学者当明辨病机,不可执方而待变。
熊出没了 發表於 2025-5-9 07:26 | 顯示全部樓層
《柿蒂连翘方治呃逆之机理与临证阐微》

呃逆一症,古称"哕",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素问·宣明五气》云:"胃为气逆为哕",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蒲昭和先生所荐柿蒂连翘方,实为融汇古今之验方,其组方精当,颇合经旨。

方中柿蒂性平味涩,专入胃经,《本草纲目》谓其"降逆气,止呃逆",其镇静作用能平抑膈肌痉挛;连翘虽为清热解毒要药,然其性轻清,《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善理肝气,既能舒郁,又能平肝",于热郁气逆之呃逆尤宜。二者相伍,一降一清,恰合《伤寒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之训。佐以木香、乌药,取《和剂局方》四磨汤之意,木香辛温行滞,《本草衍义》称其"专调滞气",乌药辛开温降,《药品化义》言其"疏胸腹邪逆之气",二药协同,使气行则呃自止。

此方之妙,在于寒温并用而不悖。感冒后期多见寒热错杂之候,热邪未尽而中阳已伤,过用苦寒则伤胃,纯投温燥则助热。本方以连翘清余热,乌药、木香温中行滞,柿蒂斡旋中焦,正合"治中焦如衡"之旨。现代药理证实,柿蒂所含齐墩果酸能抑制平滑肌痉挛,连翘苷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与中医理论互为印证。

临证运用需注意三要:一辨寒热,热重者可加竹茹、枇杷叶;寒甚者宜加丁香、生姜;二察虚实,年老久病者当佐党参、白术;三调情志,可配合按压攒竹、内关穴。至若《景岳全书》所诫"大病见哕者危"之候,又非此方所宜。

此方之设,既承《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之遗韵,又参时方之变通,堪为治呃之良法。然须谨记,用药如用兵,辨证不真则效难预期,故患者切勿自行投药,必待明医诊察而后施治。
唐侏 發表於 2025-5-21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柿蒂连翘方治呃逆之机理阐微》

呃逆一症,古称"哕",《黄帝内经》即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今观蒲昭和先生所荐柿蒂连翘方,实暗合中医升降相因之理,值得深入剖析。

考柿蒂性平味涩,《本草纲目》谓其"乃阳明经血分之药",其降逆之效非独因其物理性沉降,实因能引阳明经气下行。连翘虽为清热解毒要药,然其性轻清上扬,与柿蒂相伍,恰成"欲降先升"之妙法。此配伍深得《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中生姜、代赭石升降相因之旨。

方中木香、乌药之配尤见匠心。木香辛温走窜,《本草经疏》称其"能升降诸气";乌药辛开温降,《药品化义》谓其"宣畅三焦"。二药相须,既解膈膜之挛急,又助脾胃之斡旋。现代药理虽言其双向调节胃肠,实则暗合中医"辛开苦降"之理。

此方之妙,更在于把握感冒后期病机特点。此时表邪虽解,然余热每易郁遏中焦,或过服解表药损伤胃阳。方中连翘清余热而不伤阴,乌药温中阳而不助火,正合"治中焦如衡"之要义。较之丁香柿蒂汤专治胃寒呃逆,此方寒温并用,适用范围更广。

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若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麦冬、石斛;若脘痞苔腻,宜加厚朴、半夏。至若《景岳全书》所云"大病之后而见呃逆者,此危候也",则非此方所宜,当从本治。

要之,此方虽简,然融升降、寒温、补泄于一炉,深得中医配伍精要。学者当明其理而活用之,勿执方以待病。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5-31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柿蒂连翘方治呃逆之机理阐微》

呃逆一症,古称"哕",《黄帝内经》即有"胃为气逆为哕"之论。今观蒲君所荐柿蒂连翘方,实暗合中医气机升降之理,诚为治感冒后呃逆之良方。兹从医理、药性、配伍三端详析之。

一、病机探赜
《景岳全书》言:"凡杂病之呃,虽有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感冒后期呃逆频作,实乃外邪扰动中焦,胃失和降使然。盖因肺主宣发,胃主肃降,肺胃之气本相贯通。外感之后,或余热未清灼伤胃阴,或苦寒药物损伤胃阳,皆可致胃气上逆动膈。此方所治,当属寒热错杂、气机逆乱之证,正合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

二、药物性味解析
柿蒂苦平,《本草纲目》谓其"降逆气,止呃忒",其镇静之效现代已得印证。连翘微寒,本为疮家圣药,然其轻清之性可透热外出,与柿蒂相伍,既清余热又不碍胃气。木香辛温,乃三焦气分要药,《本草衍义》称其"专泄决胸腹间滞冷气";乌药辛开温降,李时珍言其"能下行肾经,上理脾胃元气"。四药寒温相济,升降相因,深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妙。

三、配伍精义
此方暗含古方丁香柿蒂汤之变通。以连翘易丁香,既避温燥之偏,又增透热之功;佐木香、乌药斡旋中焦,使气机得复其常。尤妙在连翘与乌药配伍,一清一温,恰合感冒后期寒热错杂之病机。现代药理证实诸药对胃肠功能具双向调节之效,与传统理论"辛开苦降"之法若合符节。

需申明者,呃逆之因非止一端。若见持续不止伴消瘦、疼痛者,当虑及膈疝、肿瘤等疾。即如《医宗必读》所诫:"暴病责之邪,久病责之虚。"故用此方,当辨证明确,中病即止。至若服药期间忌食发酵之物,实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理,亦合"胃喜润恶燥"之性。

此方之设,可谓融贯古今,验之临床确有实效。然医道精微,学者当遵"辨证论治"之训,勿执方以待病。文末谨附《医学心悟》一语与同道共勉:"医者意也,方者法也,神明变化,存乎其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