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5|回覆: 2

[醫藥臨床]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經驗

[複製連結]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吳茱萸與川楝子配伍應用十分廣泛,【得配本草】有『(川楝子)得吳萸,療氣痛囊腫』,『治寒疝以及偏墜小腸疝痛之症』的導氣湯(【醫方簡義】)亦有二藥配伍。二藥配伍,辛開苦降,寒溫並用,有行氣降逆,開郁散結的功效,可用於肝鬱氣逆的疝氣、頭痛、腹痛、脅痛等病。此對藥亦為葉天士臨證常用,茲舉例介紹如下。

對藥介紹

吳茱萸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其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的功效,臨床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月經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等病證。【神農本草經】言:『(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辛則行散,熱則消寒,故能溫中、暖肝、助陽、解表、通經、散結、走絡,用於陽虛、寒傷內外諸症。苦主降,肝逆則見厥、眩、吐酸,脾胃逆則嘔惡、呃逆,腎逆則喘、奔豚、不得臥,肝、脾、腎、胃四者逆氣上沖,皆可平之。【藥典】吳茱萸規定用量為2~5g。【臨證指南醫案】載吳茱萸以五分、七分、八分、一錢為多,入丸劑用一兩。【未刻本葉氏醫案】則以三錢、五錢為多。

葉天士喜用淡吳茱萸,【臨證指南醫案】有『滾水泡洗十次』記載,目的是減輕其辛苦燥烈的作用,【脾胃論】有『湯洗去苦烈味』的論述。吳茱萸大劑量應用可導致中樞興奮,故曰其有毒,一般用量應以15克以下為宜。

川楝子為棟科植物川棟的乾燥成熟果實,又名金鈴子。其味苦,性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用於肝鬱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本草求真】言:『惟計古方茴香、川楝,歷為治疝千古俎豆』,故川楝子為治疝專藥。葉天士將川楝子入湯劑常用一錢。【藥典】規定用量為5~10g。【得配本草】對吳茱萸的炮製論述最詳,言:『清熱,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川楝子的毒性成分主要在於川楝素、苦楝萜酮內酯等,臨床多因將其誤用為苦楝子導致中毒。與吳茱萸一樣,川楝子臨床也應以小劑量、短期服用為宜。

葉氏治驗

吳茱萸與川楝子對藥散見於葉氏醫案中,【臨證指南醫案】共有26案,【未刻本葉氏醫案】共有6案,【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共有4案,被廣泛用於腹痛、痞、便閉、木乘土、痢、痙厥、疝、脅痛、嘔吐、瘕、肝火等病。【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言:『醫用吳萸、川楝,苦辛溫佐苦寒降泄不安。』

少腹瘕聚,痛甚帶下。

泡淡吳萸三錢、紫石英二兩、黑豆皮一兩、桂心三錢、烏賊魚骨一兩、小茴香五錢、胡蘆巴七錢、茯苓一兩、粗當歸片一兩、巴戟天一兩、川楝子五錢、白薇一兩、明潤琥珀三錢。(【未刻本葉氏醫案】)

諸病源候論】言:『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藏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婦人瘕聚,病位在少腹,少腹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證治準繩】載:『少腹痛厥陰也。』以方測證,此證當為陽虛肝寒,兼有濕證,法當溫肝散寒,行氣止痛,故以吳茱萸、紫石英、桂心、葫蘆巴、巴戟天溫肝散寒,川楝子、吳茱萸、琥珀行氣止痛,黑豆皮、當歸養血柔肝,茯苓、白薇燥濕滲濕以治帶下,烏賊骨為消症瘕積聚之專藥。全方以溫通為主,兼化濕,療瘕聚而理帶下。

王,五五,噦逆舉發,湯食皆吐,病在胃之上脘,但不知起病之因由。據云左脅內結瘕聚,肝木侮胃,明系情懷憂勞,以致氣鬱結聚。久病至頗能安谷,非純補可知。泄厥陰以舒其用,和陽明以利其腑。藥取苦味之降,辛氣宣通矣。

川楝子皮、半夏、川連、薑汁、左牡蠣、淡吳萸。(【臨證指南醫案】)

外台秘要】曰:『病源嘔噦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氣不消所為也。』嘔噦病位在胃,病機為肝木侮胃,雖有胃虛,然『非純補可知』。葉天士立法泄木安土,木分肝膽,土有脾胃,泄厥陰肝木,和陽明胃腑。『藥取苦味之降,辛氣宣通矣』,苦能降胃泄肝,合腑之性,制肝之用;辛能宣通,解肝之郁,暢胃之氣。方中川楝子、吳茱萸辛開苦降,為調肝之對藥;半夏、黃連、薑汁取法張仲景生薑瀉心湯之意,清代醫家邵新甫曾總結葉天士治法,言:『嘔逆不納者,宗半夏瀉心法』,瀉心法為調胃之法。方中牡蠣一味咸以軟堅,有消瘕降逆之用。

沈女,腹痛少減,嘔逆已止。上焦熱,下焦冷,肝陽尚未和平。擬進當歸龍薈法。

當歸、龍膽草、川楝子、蘆薈、川連、吳萸、大茴。(【臨證指南醫案】)

臨證指南醫案】中運用當歸龍薈丸的醫案有十餘則,醫案言當歸龍薈法,可知此為葉天士師此方治法特點,而不固守其方藥組成,這是葉氏運用古人成方的特點。葉天士立方僅取當歸龍薈丸中當歸、龍膽草、蘆薈、川連四味,降逆平肝。考慮此患者有上熱下寒之證,兼肝陽未平之因,故加用吳茱萸、川楝子、大茴。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味辛、性溫,歸肝、腎、脾、胃四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功效,【臨證指南醫案】共見13次。吳茱萸、大茴香配伍溫陽散寒,暖腎溫肝,並能開郁散結,溫下焦,二藥配合川楝、當歸理氣活血止痛。

施,四八,立冬前一日寒戰後熱,屬厥陰,食蟹咸寒沉墜,浮腫囊大,溲溺甚少,至晚腫脹愈加,顯然陽微濁聚。治從氣分,開泄冷濕。粗桂枝、吳萸、川楝子、茯苓、生牡蠣、澤瀉,磨青皮汁十匙。(【臨證指南醫案】)

疝,【說文】謂:『腹痛也』,【醫碥】載:『睾丸連小腹急痛,曰疝……張子和謂此為肝經之病』。此案為疝,兼有寒熱見證,病屬厥陰無疑,然其病甚有時,『至晚腫脹愈加』。葉天士十分重視發病、病重時間,入夜為陰主時,陽虛,故病情加重。病機屬陽虛寒濕,辨衛氣營血屬氣分,立法開泄冷濕。苓桂劑是後世總結張仲景方劑中很重要的一類,茯苓、桂枝配伍能夠治療水液代謝障礙。牡蠣澤瀉散亦為仲景方,此方主治『大病瘥後,腰以下有水氣者』。葉天士言:『苓桂術甘湯劫飲,牡蠣澤瀉散止遺逐水』,二者合用溫陽化飲治濕。吳茱萸、川楝子對藥為疝病專藥組合,辛開苦降,消疝於無形,配青皮汁增加行氣作用。

吳茱萸、川楝子皆有小毒,臨床當慎用,重視炮製,保證藥物質量,隨證用量要在規定範圍內,如此方可減毒增效。(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丁央 發表於 2025-7-27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葉天士運用吳茱萸與川楝子對藥之精義

吳茱萸與川楝子之配伍,乃中醫方劑學中寒溫並用、辛開苦降之典範。此二味相須為用,既能制其偏性,又能相得益彰,誠如【得配本草】所言"得吳萸,療氣痛囊腫",其理法精微,值得深入探討。

一、藥性相制之理
吳茱萸辛熱燥烈,專入厥陰,能散沉寒、開鬱結;川楝子苦寒沉降,善清肝火、疏氣機。二者一熱一寒,一升一降,正合【內經】"寒熱並用"之法。葉天士深諳此理,其用吳茱萸必以滾湯泡洗,減其燥烈;用川楝子則多酒蒸煨制,緩其苦寒。此般炮製,既存藥性之效,又避偏勝之害,實為"制方之妙,存乎一心"。

二、臨證運用之要
葉氏運用此對藥,尤重病機辨析。凡見肝經寒熱錯雜之證,如疝氣作痛兼見口苦、脅脹者;或厥陰頭痛伴嘔吐涎沫者,必察其寒熱之多寡而調整配伍比例。觀【臨證指南醫案】所載,有以吳茱萸為主者,取其溫通之力;有側重川楝子者,用其疏泄之功。更妙在佐使配伍:合小茴香則專治寒疝,配黃連可治嘔酸,佐當歸能調經痛,此皆示人以活法。

三、劑量權衡之慎
二藥皆具小毒,葉氏用量極為考究。吳茱萸多在一錢以內,川楝子亦不過錢半。其門人記云:"師用辛烈,如持利刃,慎之又慎。"今之【藥典】所定劑量,實承葉氏心法。尤當注意者,川楝子不可與苦楝子相混,前者療疝,後者殺蟲,若誤用必致毒性反應。

四、現代應用之思
今人用此藥對,當師古而不泥古。如治慢性前列腺炎之少腹墜痛,可仿葉氏法,以淡吳茱萸6克配醋制川楝子9克,佐烏藥、荔枝核;治偏頭痛屬肝經寒熱夾雜者,可酌加川芎、白芷。然必須謹守"中病即止"之訓,切忌久服。

葉天士此對藥運用,體現了中醫"相反相成"的配伍智慧。其精妙處在於:以藥物之偏性糾人體之偏頗,而通過恰當配伍,使藥性歸於平和。學者當於此用心體悟,庶幾可入辨證論治之堂奧。
陳之百九 發表於 2025-7-28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葉天士運用吳茱萸-川楝子藥對之精義探微】

吳茱萸與川楝子之配伍,實為中醫"相反相成"理論之典範。二者一熱一寒,一辛一苦,恰合【內經】"辛開苦降"之要旨,更暗合葉天士"肝體陰用陽"之學術思想。今就葉氏運用此藥對之經驗,作專業闡發如下。

一、藥性配伍之深意
吳茱萸稟少陽春生之氣,其性辛熱,【本草經解】謂其"能達木郁";川楝子苦寒沉降,【本草備要】稱其"專瀉肝火"。二者相配,形成獨特之"剛柔互濟"格局:吳茱萸之辛散可制川楝子之寒遏,川楝子之苦降能緩吳茱萸之燥烈。葉案中常見"淡吳萸-炒川楝"之配伍法度,其炮製工藝尤見匠心:吳茱萸經滾湯泡洗,既存辛通之性,又減燥烈之弊;川楝子酒蒸或麩炒,既增疏肝之效,又緩苦寒之性。此等細節,足見大師用藥之精微。

二、臨床應用之樞要
1. 疝證治療:葉氏活用此藥對時,常佐小茴香、荔枝核等品。其治疝特色在於"三焦分消":吳茱萸溫厥陰,川楝子疏少陽,更配茯苓、澤瀉導濕下行。如【臨證指南醫案·疝門】周案,以"淡吳萸五分、川楝子一錢、茯苓三錢"治陰囊腫脹,正體現"治疝必先調氣"之旨。

2. 肝胃同治:對於肝逆犯胃之嘔逆,葉氏獨創"降濁不傷陰"之法。觀【未刻本醫案】某脘痛案:"淡吳萸七分拌炒川楝子一錢五分,佐以旋覆花、代赭石",既降胃逆,又防苦燥傷津,深得"忌剛用柔"之妙。

三、劑量法度之玄機
葉氏用量頗具深意:吳茱萸多控制在五分至一錢(約1.5-3克),川楝子常用一錢(約3克)。此等"輕靈之劑",正合其"醒胃通陽"之治療思想。尤當注意者,葉氏用此藥對多不超過七劑,蓋因二者皆有小毒,久服恐傷正氣。現代藥理證實:川楝素超過5克/日即可能引致肝損,與古人"中病即止"之誡不謀而合。

四、臨證拓展之智慧
此藥對之運用,葉氏每因證化裁:治頭痛配川芎、蔓荊子;療脅痛合柴胡、鬱金;醫腹痛佐芍藥、甘草。其靈活處在於:始終把握"疏泄肝用"這一核心,使藥對之效與整體方劑渾然一體。學者當於【葉氏醫案存真】"肝風篇""胃脘痛篇"細加揣摩,方能得其三昧。

結語:葉氏運用吳茱萸-川楝子藥對,既承【內經】"火郁發之"之經旨,又創"通陽不傷陰"之新法。其配伍之精、用量之慎、炮製之巧,皆為後世垂範。然須切記:此辛熱苦寒之品,必在準確辨證前提下使用,方不致僨事。今人研習,當以葉案為鏡,參合現代藥理,使古法煥發新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