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6|回覆: 2

[醫藥臨床] 內服外洗治炎性帶下病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帶下病主要的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於下,或穢濁郁遏,化毒生蟲,傷及任帶二脈,任脈不固,帶脈失約。症見帶下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伴有全身、局部症狀,且纏綿難愈。採用內服外洗治炎性帶下病,具有較好療效。

內服方:茯苓、豬苓、澤瀉、茵陳各12g,車前子、赤芍、丹皮、山梔子、黃柏各8g。陰部瘙癢加苦參、白鮮皮各10g;腰困腰痛加牛膝、續斷各12g,丹參10g;帶下量多加海螵蛸、煅龍骨、煅牡蠣各15g。

用法:上藥水煎,濾取藥液3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外洗方:苦參、土茯苓各30g,蛇床子、白鮮皮、百部各15g,黃柏、白礬各10g。

用法:上藥一同用布包好,煎煮,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熏洗坐浴外陰部,每次15分鐘,分早晚2次熏洗,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連續熏洗3個療程。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赤芍、丹皮涼血化瘀;茵陳、黃柏、山梔子清熱瀉火解毒。全方共奏健脾固澀止帶之效。

熏洗方中苦參、蛇床子、百部、土茯苓、白鮮皮、黃柏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止癢;白礬能收濕止帶。全方能較好改善局部血流循環,使血運旺盛,使藥液更容易透過陰道黏膜,達到病灶部位,從而起到治療作用。(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9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炎性帶下病內外合治方義闡微】

帶下病之治,當宗"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旨。觀此方組,深得【傅青主女科】治帶要義,內服方以四苓散為底,妙在佐入丹梔黃柏,正合"夫帶下俱是濕症"之論。茯苓、豬苓相須為用,取【傷寒論】五苓散利水滲濕之精義;澤瀉、車前子導濕熱從小便出,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古訓。赤芍、丹皮涼血活血,既防熱入血分,又避涼遏之弊,深得葉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三昧。

外洗方尤具巧思,苦參、蛇床子這對藥對,源出【外科正宗】塌癢湯,佐以土茯苓解濕毒,白礬收斂止帶,形成"清-燥-收"立體治法。其煎法講究布包,既存藥效,又防刺激,可見組方者深諳外治之法。

此方案有三善:一善在內外呼應,內服側重清利濕熱以治本,外洗着重解毒止癢以治標;二善在隨證加減,腰困加牛膝續斷,帶多加固澀之品,示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經旨;三善在療程設置,三個七日療程,暗合女子月信周期,符合"久而增氣"的治療規律。

然須囑患者,治療期間當忌食辛辣厚味,節房事,調情志,方能使藥力專達病所。若兼見赤帶或五色帶下,又當考慮惡候,不可拘泥此方。
鄧姻 發表於 2025-6-27 06:16 | 顯示全部樓層
【炎性帶下病內外合治方義闡微】
(按:本文謹就原帖所述治法進行學理辨析,臨證當遵四診合參原則,非通方也)

炎性帶下病屬中醫"帶下病"範疇,其病機誠如原帖所言,以濕熱下注、任帶失約為本。然細究之,尚有肝經鬱熱、脾虛濕盛、腎氣不固等兼證,臨證須辨明主次。今就所述方藥析其理法如次:

一、內服方配伍精要
此方實由【傷寒論】五苓散與【婦人良方】易黃湯化裁而來。茯苓、豬苓、澤瀉取三苓相須之妙,佐車前子通利三焦,正合【內經】"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茵陳蒿合黃柏、梔子乃茵陳蒿湯變方,專瀉肝膽濕熱,尤宜帶下色黃穢臭者。赤芍、丹皮涼血散瘀,暗合"血水同治"之理,蓋帶下日久必兼血絡瘀滯。

加減法中:苦參、白鮮皮除下焦風癢,實取【外科正宗】蛇床子湯意;牛膝、續斷引藥下行兼固沖任,與海螵蛸等收澀藥同用,體現"通澀並用"之巧思。然需注意:煅龍骨、牡蠣固攝過甚,若濕熱未清反易留邪,當以舌苔轉薄為應用指征。

二、外洗方用藥特色
此方實融【醫宗金鑒】塌癢湯與【瘍醫大全】洗方於一爐。苦參、土茯苓為君,量至30g,取其"燥濕之力峻而不傷正"之性;蛇床子配百部,殺蟲止癢效驗千年,見載於【千金要方】。白礬用量尤妙,10g恰達收斂而不斂邪之度。

熏洗之法,古稱"溻漬",孫思邈謂"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熱力助藥透達,然須注意:藥液溫度當控制在40℃左右,過熱反傷陰絡。現代研究證實,該組方可降低陰道pH值,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病原體,與古籍"去腐生新"之說暗合。

三、臨證要點提示
1. 療程設置合度:3個療程21日,符合濕邪"抽絲剝繭"之祛除規律
2. 內外協同之妙:內服重在調理氣化,外洗側重祛除形濁,正合"標本同治"之旨
3. 禁忌:經期停用外洗方;脾腎陽虛之清稀帶下非本方所宜

此治法承襲明清婦科心法,組方嚴謹,然須申明:帶下病因複雜,若見赤帶或五色帶,當警惕"胞宮伏毒",需配合現代檢查排除惡疾。學者當參【傅青主女科】"夫帶下俱是濕症"之論而圓機活法,勿執死方治活病。

(註:本文引【景岳全書】"帶下不可單以濕治"之說為戒,強調辨證論治之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