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64|回復: 4

[医药临床] 胸痹病医案一例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梁某,男,62岁。因『胸闷痛2天』于2018年11月19日就诊。2018年2月因手颤不可持握,到菏泽某院行颅脑磁共振检查,发现右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恢复可。就诊2天之前,因感寒出现胸闷、胸痛、咳嗽、咳痰不利、不得平卧等,得温则舒。细查患者体型偏胖、面黄、唇略发绀、双肺湿啰音、心律规整、舌淡胖嫩、舌苔右侧部分剥脱、余部略黄、水滑等;寸口脉滑,右关及左寸脉皆为无力等。考虑为胸痹病,证属心脾两虚兼有痰饮,故以归脾汤合温胆汤化裁处之:党参15g,白术15g,黄芪30g,当归10g,茯苓10g,远志10g,酸枣仁10g,木香5g,陈皮5g,姜半夏10g,枳实10g,竹茹10g,厚朴10g,苏子10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擘开为引。水煎服,日1剂,共服5剂。患者服1服即感咳痰顺畅、胸闷症状大减。5日后复诊,仅偶有咳嗽,查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明显有力,以化痰止咳法收功。

胸痹一病,多责之心血瘀滞,既往以活血温阳通痹法治之较多。该例患者素有痰湿,感寒后发病,如以惯例,多以散寒化痰法为治。然该患者脉象与舌象均提示有心脾血虚,故舍症从脉,以归脾汤调理心脾,附加温胆汤涤痰疏利胆胃法治之,效果良好。(冯宇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卫生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4-8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胸痹病辨治心法刍议——兼评梁某医案》

梁案胸痹之治,实得"治病求本"之三昧。患者年逾六旬,形丰面黄,此《内经》所谓"膏粱之体",痰湿素盛可知。然细察脉证,右关无力显脾气虚馁,左寸不足示心血暗耗,舌体胖嫩更佐证心脾两虚之本。医者不囿于胸闷痰嗽之标,独取归脾、温胆合方,深契"欲通心阳,当建中州"之旨。

案中辨证尤具法眼者有三:一则识破"假实真虚"之机,患者虽现痰饮标实,然脉象无力、舌淡嫩剥,实为心脾失养所致。《金匮要略》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此案正合"阳微阴弦"之胸痹本虚标实病机;二则明辨痰饮生成之源,李东垣谓"脾胃虚则湿痰停",归脾汤健运中焦以绝生痰之本,温胆汤疏利三焦以祛既成之痰,标本兼顾;三则妙在苏子、厚朴佐使,既应"肺为贮痰之器"之标,又合"佐金平木"之理,防肝木乘虚侮肺。

此治与常规活血温阳法迥异,却暗合仲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归脾汤中参、芪、术补气以运血,枣仁、远志宁心而定悸,更得温胆汤中枳实、竹茹通降气机,遂使"大气一转,其结乃散"。患者一剂知、五剂已,正验《医学心悟》"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奥义。

今人治胸痹,多执血瘀一途而失察脏腑生克。观此案可知:胸中大气虚馁者,纵有痰瘀交阻,亦当以补为通。叶天士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案变通为"通痹不在破,而在养心脾",实得辨证论治之真髓。然须申明,临证运用当遵"有是证用是方"原则,若遇痰热壅盛或阴寒凝滞者,又当别论。
陈宦丞 發表於 2025-5-24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胸痹病案辨治心法阐微》

梁某胸痹医案,实为心脾两虚挟痰饮之典型。案中患者年逾六旬,形丰面黄,此《灵枢》所谓"膏人"之体,痰湿素盛可知。其病机要妙,在于心脾两虚为本,痰饮内停为标,外感寒邪仅为诱因耳。

细究脉证,右关无力显脾气虚馁,左寸不足示心血亏耗;舌淡胖嫩而苔水滑,正是脾虚湿泛之征。尤妙在医者察见舌苔右侧剥脱,此《伤寒舌鉴》所言"胃气不续"之象,与脉象互参,心脾两虚之机昭然。虽见胸痛咳痰等标实证候,然治病必求其本,故以归脾汤补益心脾,佐温胆汤化痰利胆,深得"标本兼顾"之旨。

归脾汤出自《济生方》,取四君子汤补气,当归、黄芪养血,更佐远志、枣仁宁心,木香醒脾,诚如张景岳所言"养心不离乎脾,补脾必佐以香"。本案加味尤具匠心:半夏、竹茹、枳实取温胆汤意,化痰而不伤正;厚朴、苏子降气平喘,暗合《金匮》"胸痹,心中痞气"治则。更以姜枣为引,既和营卫,又助药力输布,深得经方配伍三昧。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胸痹非独血瘀为患,《诸病源候论》早有"阳虚阴厥"之论;其二,舌脉合参尤为重要,患者虽现痰湿标象,然舌脉俱显虚候,若徒攻其痰,必犯虚虚之戒;其三,调理中焦为治本之策,盖因"脾为生痰之源",心脾得补,则痰饮自化。昔年叶天士治胸痹,尝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本案健脾化痰,正暗合此理。

今人治胸痹,多囿于活血化瘀一法,然观此案可知,辨证论治仍是根本。患者服药一剂即效,非独药力精专,实因方证相应。后学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明辨虚实,方为得之。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5-25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胸痹病机辨治析微——梁某医案发微》

案中梁某胸痹之证,诚为心脾两虚挟痰饮之典型。细究其理,当从三焦气化失司论之:上焦心阳不振则胸闷痛,中焦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下焦肾阳不足则水饮上泛。患者面黄唇绀、舌淡胖嫩,显见气血不足之本;痰鸣水滑、脉滑苔黄,又彰痰饮标实之象。此虚实夹杂之候,尤需明辨标本。

归脾汤与温胆汤合用,深合"治病求本"之旨。归脾汤中参、芪、术、草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归、枣、远志养心以安神明之主,暗合《内经》"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之训。温胆汤中夏、陈、茹、枳疏瀹胆胃,佐厚朴、苏子降气化痰,正应《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更妙在生姜、大枣为引,既助中焦斡旋之力,又协群药通行表里。

本案辨证之精,在于"舍症从脉"。患者外现寒痰标证,然右关左寸无力、舌体胖嫩,实露心脾两虚本质。此与《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教一脉相承。现代医家多拘泥于"胸痹多瘀"之说,而此案特示"虚中挟实"之变,尤见"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辨治精髓。

至若疗效迅捷之理,盖因方药切中"痰饮标急"与"气血本虚"两大病机。首剂即痰消气顺,非独化痰之功,实因补脾以绝生痰之源。五剂收功,更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奥义。后以化痰止咳收功,示人当随证转方,不可执方待变。

此案启示有三:一者胸痹辨治当分虚实,不可概用活血;二者痰饮为患须辨脏腑,本案特重心脾;三者脉舌为辨证关键,纵有标证显赫,亦当审察本源。学者若能于此案中体味"治病必求于本"之真谛,则临证自能圆机活法矣。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6-2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胸痹病辨治心法刍议——兼论梁案证治要诀》

梁案胸痹之治,实得"治病求本"之三昧。细究此案,医者不囿于"胸痹多瘀"之常法,亦不拘于"感寒发病当温散"之表象,而能于错综症候中把握心脾两虚兼痰饮之本,诚为"见病知源"之典范。今就本案辨证要点与方药精义析论如下:

一、辨证枢机在于脉舌互参
患者虽现胸闷痛、咳痰不得卧等标实证候,然舌淡胖嫩、右侧苔剥、脉象右关左寸无力,此三者为心脾气血亏虚之确据。《金匮要略》言"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本案寸口虽滑而两处脉弱,正是"阳微阴弦"之变局。舌体胖嫩为气虚,苔剥乃阴血不足,水滑苔又示痰饮,合参脉症,终断为"本虚标实"之候。此等辨证思路,深合《内经》"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训。

二、组方妙在标本兼顾
归脾汤补益心脾以固其本,尤妙在黄芪、当归并用,暗合当归补血汤义,补气以生血;温胆汤(去甘草)化痰和胃以治其标,更佐厚朴、苏子降气化痰,深得"治痰先治气"之旨。方中枳实与白术相配,乃仲景枳术汤法,一消一补,斡旋中焦;生姜、大枣为引,既和营卫,又助药力四布。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伐,正合张景岳"攻补兼施"之要义。

三、治法启示
1. 破除胸痹专主瘀血之窠臼:《诸病源候论》早有"胸痹者,由脏腑虚寒,风冷邪气积聚"之论,本案印证虚中夹实之证临床不少见。
2. 脉舌为辨证关键:当症状与脉舌不符时,当宗《医宗必读》"脉为医之关键"之说,本案"舍症从脉"实为不得已而为之的辨证智慧。
3. 调理中焦为要务:心脾同治之法,实本于"子病治母"之理,脾胃健则痰湿化,心血足则痹痛除。

此案提示,胸痹辨治当遵"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古训,于虚实寒热间详加辨析。今人治胸痹,或偏执活血化瘀,或过用温通开痹,而忽略脏腑生克关系,此案心脾同治、补泻兼施之法,可为临床别开一径。然须申明,文中所载方药乃为特定证候而设,读者切勿盲目套用,临证仍当遵循"辨证论治"之根本原则。

(按:本案治疗过程中若见痰转黄稠、脉象转数等化热之兆,则当参入黄连、瓜蒌等品,此又为随机应变之法,医者不可不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