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5|回复: 2

[医药临床] 病机辨证临床脉案二则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23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案一:

赵某,女,34,2017年11月08日初诊。患者诉双侧乳腺疼痛,检查示双侧乳腺增生,双颈部淋巴结增生。

脉诊:双手脉沉郁而滑,左寸气团内伏,质坚,右寸气聚似团非团。

舌诊:苔薄白微腻,粗糙,舌红。

病机辨证:痰、气、瘀互结上焦。

处方:夏枯草30g,淡海藻15g,玄参15g,连翘15g,天花粉15g,浙贝10g,青皮10g,陈皮10g,乳香10g,没药10g,石见穿15g,僵蚕10g,地龙15g,蜂房15g,栀子10g,龙胆草10g,鹿角片15g,莪术10g,橘核15g。7剂。

2017年11月16日二诊。患者诉乳痛消,颈部双侧淋巴结缩小。

脉诊:脉转沉细弦,小弦,不刚,重压下仍有一定内力,左寸气团郁伏,较前为小,但不坚。

舌诊:苔薄黄腻。

病机辨证:同出诊,但结滞程度减轻,余邪未尽。故嘱上方续服10剂。

按:脉沉郁而滑为二阴一阳脉,提示有郁火、郁热。寸部气聚,左寸成气团内伏质坚,是痰气瘀互结上焦的反映,故据理立方。

案二:

杜某,女,7岁,2017年11月11日初诊。患者家长诉患儿发热7天,体温达39.9℃,已使用西药及中成药不见好转,2017年11月6日查血常规提示WBC10.15×109/L,中性81%,现感头痛,精神萎靡,就诊时伏案见痛苦貌,急性病容,发病以来伴间断性反胃、呕吐、饮食不振。

脉诊:双手脉细滑数带小虚气。

舌诊:舌根苔黄腻,舌红,咽喉和扁桃体无肿大,指尖凉。

病机辨证:细滑数为二阳一阴脉,儿童患病常因阴邪束气,阳热内亢所致,脉气小虚是气分不足,苔黄腻布根部是湿热下蕴之象。故判断病机为风寒外袭,湿热中阻,内外合邪,已伤正气,中焦失和。

处方:柴胡10g,葛根15g,黄芩15g,桂枝3g,苏叶5g,川朴5g,法半夏5g,陈皮3g,川芎5g,白菊5g,藿香5g,淡竹叶10g,芦根10g,蝉衣10g,生晒参1g,忍冬藤40g,板蓝根15g,鱼腥草15g(后下),炒三仙各10g。2剂。

2017年11月13日二诊。患者诉服完第一剂后热退,头痛消,二剂毕,病情无反复,精神转佳,仅微咳。

脉细滑小数无虚象。

病机辨证:正复邪却,余邪未尽。

处方:南沙参10g,党参10g,炙麻黄5g,杏仁5g,牛蒡子10g,桔梗5g,川贝3g(打粉,冲服),茯苓10g,黄芩10g,麦冬10g,诃子6g,马勃6g,忍冬藤15g,板蓝根10g,炙甘草3g,炒三仙各10g。5剂。

按:高热7天不退,血象提示可能为细菌性感染。脉数、指凉提示仍有发热,脉细、滑、数,细为儿童外感病过程中脉络收引之故,滑数为正气驱邪至体表,令肺气、卫阳郁闭,为阳热之象。舌根黄腻苔反映患儿体质为阳热且有湿热,病位已由肺卫趋下涉及胃。脉气带小虚,是因患儿发热7天,饮食不振,中气轻微受伤,且外感热病具毒邪之性。根据脉诊分析,结合舌象与问诊资料,最终判断病机为:风寒外袭,湿热中阻,中气失和,元气略伤。故治疗当辛温解表,清胃化湿,消导和胃,轻补中气,重解毒邪。

以上两案的诊疗过程都按照先诊断脉象,再结合望、闻、问诊,做出病机判断,再根据病机处方选药。这种临床诊疗模式的核心是病机辨证,故称为辨病机论治(简称病机辨证)。 (重庆市中医院张西俭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朱丹平 张旗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咸菜泡面 发表于 2025-7-17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机辨证临证思辨二则析义》

案一乳腺增生证治发微
此案呈现典型"痰气瘀互结上焦"病机三部曲。脉沉郁而滑乃《内经》"滑则为痰,郁则为气"之明证,左寸气团质坚尤符《脉经》"坚则为积"之训。方中夏枯草配海藻取"咸能软坚"之性,暗合《本草纲目》治瘰疬要诀;玄参、连翘、浙贝构成消核三才,源自《医学心悟》瘰疬方化裁。尤妙在鹿角片与莪术配伍,一温通一破滞,深得《外科正宗》治乳癖温消并行之旨。二诊脉象由沉滑转沉细弦,示"坚者削之"已效,然左寸气团未散尽,正应《景岳全书》"攻邪当如盘走珠"之戒,故守方续进。此案辨证之精,在于脉诊捕捉到"寸部气聚"的特殊指感,此乃清代周学海《脉简补义》所述"郁脉"真形,非临床老手不能体察。

案二小儿高热辨治枢要
稚阴稚阳之体见细滑数脉,恰如《幼科铁镜》"小儿脉数多风热"之论。脉中"小虚气"三字最宜玩味,既非纯实热证,亦非虚阳外越,实为《小儿药证直诀》所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变局。方中柴胡、葛根、黄芩构成三阳解表清里阵,暗含《伤寒论》葛根芩连汤法度;用桂枝3克配苏叶5克,乃取"火郁发之"微义,较之东垣清暑益气汤更为轻灵。尤值称道者,以1克生晒参匡扶正气,既避"助火"之弊,又合"少火生气"之旨,此等用量分寸,非深谙钱乙"小儿脏腑柔弱"之训者不能为。二诊转方注重"轻清宣透",沙参、麦冬润肺而不滞邪,麻黄、杏仁宣降得宜,示人儿科用药贵在"如羽之轻",深得叶天士"治上焦如羽"心法。

两案对比启示
前案以"消"为主,后案以"透"为要,然皆本于脉诊精微。案一乳癖脉象沉郁中见滑,案二高热脉象细数中带滑,同见滑脉而病机迥异,正合《濒湖脉学》"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之辨。现代医家多重视舌诊而轻脉法,观此二案可知,脉象变化实为病机转化关键指征。尤其案二将"指尖凉"与脉象互参,正是《医宗金鉴》"四诊合参"典范,对当今临床尤具启示。
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7-18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机辨证临证脉案二则析义》

案一乳腺增生证治发微
此案呈现典型"痰气瘀互结上焦"病机,脉象左寸气团内伏质坚,乃《脉经》所谓"结脉"之变体。沉郁而滑之脉,实为痰瘀胶着之征,与《景岳全书》"沉主里滞,滑主痰饮"之论相合。方中夏枯草、海藻、玄参取咸寒软坚之意,暗合《本草纲目》治瘰疬要旨;乳没、莪术活血,浙贝、僵蚕化痰,构成消症核心。尤妙在鹿角片温通督脉,既防寒凉太过,又寓"欲降先升"之机。二诊脉转沉细弦,正是《濒湖脉学》"弦为饮邪渐退"之候,然苔现薄黄腻,示伏热未净,故守方续进。此案印证《丹溪心法》"痰挟瘀血遂成窠囊"之说,现代研究亦证实此类方剂能调节雌激素受体表达。

案二小儿高热辨治枢要
稚阴稚阳之体见细滑数脉,乃《小儿药证直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典型表现。脉中虚气显露,恰如《幼幼集成》"小儿脉气未充"之诫。方中柴胡、葛根为退热要药,然佐以生晒参1克,深得钱乙"量儿用药"心法。忍冬藤用量达40克,取其"清络中余热"之功,与板蓝根构成抗病毒药对。妙在桂枝3克反佐,既防凉遏冰伏,又合"火郁发之"经旨。二诊转方注重护肺阴,用诃子、马勃乃《温病条辨》"治上焦如羽"之法。此案揭示小儿外感易夹湿滞的生理特点,现代药理学证实方中鱼腥草、黄芩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两案共同彰显"脉-舌-证"三维辨证体系价值:案一以脉象变化为疗效指征,案二以脉气虚实为用药准则。二者皆重视气机升降,案一用橘核、青皮疏肝,案二取藿香、川朴醒脾,均体现《内经》"升降出入"理论。当代临床可借鉴其"病机主导,方证相应"思路,然须注意:乳腺增生久服攻坚药需佐养正之品,小儿高热大剂清热当防伤阳。二者皆为"给邪出路"典范,或从痰瘀分解,或从表里双解,深合"治病求本"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