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3|回覆: 2

[醫藥臨床] 大承氣湯加減方治療腸梗阻一例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雷某,男,38歲。因『腹痛,伴噁心、嘔吐約5小時』於2018年2月6日來診。患者於下午17時許,無明顯誘因出現腹痛,伴噁心、嘔吐,嘔吐3次,嘔吐物爲胃內容物。刻見:上腹部疼痛、噁心、舌紅苔黃厚、脈弦滑等。患者以腹痛爲主症,屬中醫『腹痛病』範疇。患者外傷致胃腸受損,加之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濕熱蘊結於腸腑,不通則痛,故見腹痛。舌紅苔黃厚,脈弦滑均爲濕熱蘊結之象。四診合參,病位在腸腑,與脾胃相關,病性本虛標實。治則:清熱利濕,通腑泄熱。方藥:擬方大承氣湯加減:炒枳實6g,厚朴6g,大黃6g,芒硝10g,紅花5g,桃仁10g,牡丹皮10g,生薑12g。3劑。水煎400ml,早晚溫服。

2018年2月9日複診:患者服上方後腹痛消失,大便得下,中下腹部可見液平,中腹部部分腸管擴張積氣。根據腹部立位片,考慮患者仍有腸梗阻,鑑於患者大便爲稀便。調整中藥爲調胃承氣湯加減,本方較大承氣湯方去除理氣之枳實、厚朴,其行氣力量較弱,仍有通下之功,又加入甘草以補益脾氣,加生薑以溫胃止嘔,使瀉下不致太過而損傷正氣。方藥如下:大黃6g,玄明粉15g,甘草6g,生薑12g。2劑,每日1劑,水沖400ml,分早晚溫服。

2018年2月11日三診:患者無腹痛,大便通暢:膈下未見游離氣體,腹部見腸管積氣,無明顯擴張,左上腹見小氣液平面。停診出院。

大承氣湯方,出自【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本方爲治療陽明腑實證的主方。方中以大黃苦寒通降,瀉熱通便,蕩滌胃腸實熱積滯;芒硝咸寒潤降,瀉熱通便,軟堅潤燥,以除燥堅;硝、黃配合,相須爲用,瀉下熱結之功益峻;實熱內阻,腑氣不行,故佐以厚朴下氣除滿,枳實行氣消痞。合而用之,既能消痞除滿,又能使胃腸氣機通降下行。(務宗巍 侯志紅 山西省平遙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無恙 發表於 2025-6-18 12:14 | 顯示全部樓層
【從大承氣湯加減論治腸梗阻的經方運用要義】

本案以【傷寒論】大承氣湯化裁治療腸梗阻,體現了經方"辨證精準、方證相應"的核心理念。患者腹痛伴嘔、舌紅苔黃厚、脈弦滑,顯系陽明腑實之證。張仲景在【傷寒論】212條明言:"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大承氣湯主之。"此案雖無譫語潮熱,然腹痛拒按、苔黃脈滑已具"痞滿燥實"四證,尤以燥實爲要,故取大承氣湯爲底方甚爲得當。

方中大黃、芒硝爲君,遵吳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訓,取"急下存陰"之義。妙在加紅花、桃仁各10克,此乃活用王清任【醫林改錯】膈下逐瘀法,針對患者外傷病史,既通腑實又化瘀滯。牡丹皮10克清血分鬱熱,與生薑12克相伍,暗合"火郁發之"之旨,防苦寒太過冰伏邪氣。首診三劑即效,正應【內經】"中滿者,瀉之於內"之論。

二診轉投調胃承氣湯尤見匠心。患者便稀而仍有液平,此非燥屎內結,乃"熱結旁流"之象。【傷寒論】105條云:"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爲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去枳朴之破氣,加甘草6克護胃,既避"下之太過"之弊,又存通下之力,深得仲景"保胃氣"心法。

此案啟示有三:其一,腸梗阻辨治當分"燥實"與"瘀熱",本案先峻下後緩調,層次分明;其二,經方運用貴在變通,大承氣湯加活血藥,乃"腑病治血"之妙用;其三,下法須把握尺度,二診減枳朴加甘草,正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然需注意,若見脈微肢冷、舌淡苔滑等陽微之象,則當慎用承氣輩,可參【金匱】大黃附子湯法。
雲蒸魚含 發表於 2025-7-24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承氣湯治療腸梗阻之辨證要旨】

本案以【傷寒論】大承氣湯加減治療腸梗阻,實爲經方活用之典範。茲從三方面析其要義:

一、病機辨析精當
患者腹痛伴嘔、舌紅苔黃厚、脈弦滑,醫者斷爲"濕熱蘊結腸腑"極契經旨。【素問·舉痛論】云:"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本案辨證緊扣"不通則痛"病機,既見陽明腑實之燥熱內結(舌脈爲憑),又察脾胃本虛之因(外傷飲食致損),標本虛實之辨尤爲精審。大承氣湯本治"痞滿燥實"四證俱全者,本案雖未至燥屎內結之甚,然濕熱壅滯、氣機閉阻之病機相通,故去原方枳、朴之峻,佐入桃仁、紅花等活血之品,正合【醫宗金鑒】"瘀熱互結者,當參桃核承氣法"之訓。

二、方藥進退法度
初診以大黃、芒硝爲君,取其"瀉熱破結"之功,佐桃仁、丹皮既防熱傷血絡,又寓"六腑以通爲用"之旨。複診轉投調胃承氣湯尤見匠心:患者便稀而梗阻未除,此際若續用大承氣恐傷正氣,故去枳朴之辛燥,加甘草護胃,玄明粉代芒硝取其緩下,暗合仲景"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之慎攻思想。這種"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用藥次第,深得傷寒心法。

三、經方活用啟示
大承氣湯本治陽明腑實重證,本案拓展應用於不完全性腸梗阻,體現"異病同治"之妙。現代醫學所謂"腸梗阻"與【傷寒論】"燥屎內結"雖病理不同,然"腑氣不通"病機相通。醫者妙在:1)以舌脈爲據,不拘西醫病名;2)隨證化裁,原方去枳朴之半,加活血藥以應"外傷致瘀"之變;3)中病即止,及時轉方護正。此等用法,較之吳鞠通【溫病條辨】"承氣養榮湯"等變法,別具臨床慧心。

結語:本案示範了經方運用的三個關鍵——病機把握貴在"准",方藥調整重在"活",療效判斷要在"慎"。然須申明:承氣類方屬峻下之劑,現代臨床運用務必嚴格掌握適應證,若見"脈滑而疾"或"脈反微澀"等真虛假實之象,即當遵仲景"不可與之"之戒。學者當於經典中求法度,於臨證中悟變通,方不負仲景"隨證治之"之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