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8|回覆: 2

[醫藥臨床] 犀角地黃湯臨床應用

[複製鏈接]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犀角地黃湯,同名方劑約20餘首,其中【備急千金要方】所載為常用,但因犀角價高難覓,故臨床常以水牛角代之。此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之功效。主治熱入血分證。熱擾心神,身熱譫語,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各類出血性疾病,臨床常應用於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等各類血分有熱的出血性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見上述症狀者,療效頗佳。

筆者有幸自2012年跟隨全國第二、三、四、五、六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工作指導老師姚樹錦主任醫師門診,耳濡目染,受益匪淺,尤以臨床上運用犀角地黃湯治療各種疑難重症方面收穫頗多,每每運用於臨床,效果顯著,現整理驗案,希冀弘揚學術思想,傳播治療經驗。

過敏性紫癜

張某,10歲,2017年3月26日無明顯誘因出現下肢疼痛,伴有四肢紅色皮疹多發,後於兒童醫院診斷為過敏性紫癜,醫院建議使用口服激素藥物治療,家長拒絕,遂來我處就診。

症狀:雙下肢皮疹,色紅,觸之礙手,時有腹部疼痛,舌質紅苔薄,脈滑數。尿常規檢查:蛋白:1+。

診斷:(熱毒蘊結,破血妄行)紫癜。

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加味: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水牛角15g,蒼朮10g,黃柏3g,生薏苡仁15g,川牛膝10g,紫草10g,土茯苓15g,白芷10g,浙貝母15g,滑石10g,甘草10g,白茅根30g。14劑,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用。

半月後複診:紫癜未再新出,但覺胃部偶有不適,此因患兒脾虛,藥物寒涼,故有此症狀,與上方生苡仁換為焦苡仁,加入內金10g,砂仁(後下)5g,固護脾胃,繼續服用14劑。1月後複診,紫癜未再發作,血尿常規正常。

再生障礙性貧血

李某,男,39歲,2015年9月20日因面色蒼白,神疲乏力,於本地醫院檢查治療,效果不着,後於西京醫院查骨髓穿刺示:有核細胞少,淋巴細胞比例增高。活檢示:骨髓增生極度低下,給予住院輸血及營養對症治療,症狀好轉出院,之後症狀復發,現住院於陝西省人民醫院,為求中醫治療,遂來就診。時下症見面部浮腫,面色微黃,皮膚瘀斑,鼻衄,食納少,夜休差,二便尚調。

診斷:(精血不足,陰虛內熱,熱迫血行型)鼻衄。

治則:益氣健脾、清熱涼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歸脾湯加味:赤芍15g,丹皮10g,生地15g,水牛角15g,西洋參10g,黃芪60g,炒白朮15g,炙甘草10g,龍眼肉10g,當歸10g,木香6g,茯苓15g,遠志10g,炒棗仁30g,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上方14劑後,血檢較前改善,症狀均見好轉。上方加減連續服用半年後,貧血逐漸恢復,後期改用粉劑善後,後回訪已恢復正常工作。

系統性紅斑狼瘡

蔡某,女,43歲。2017年突然出現顏面部散在紅斑,有脫屑,關節疼痛,時有低熱,晨起伴有噁心,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慾差,夜休差,二便尚可。舌紅苔少,脈弦數。

診斷:(熱盛傷陰,破血妄行,瘀於肌膚筋骨型)肌衄。

治則:清熱涼血。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清骨散加減: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龜板(先煎)15g,鱉甲(先煎)15g,秦艽15g,青蒿10g,地骨皮15g,銀柴胡10g,知母10g,姜半夏10g,竹茹5g,生山楂15g,雞內金10g,砂仁(後下)6g,西洋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

服藥後顏面部紅斑減輕,氣短乏力改善,後期仍以此方增減,情況平穩。

急性白血病

賈某,女,20歲,於2013年2月,反覆出現低熱,出汗伴乏力,於當地醫院行骨髓細胞學檢後給予化療治療,無不適,遂出院。後又反覆進行2次化療後,出現腰部帶狀疱疹等藥物相關性反應,遂來我處。2013年9月1日舌紅苔薄白,脈細弱。

診斷:(虛實相兼,本虛標實)低熱(西醫稱為急性紅白血病;化療後骨髓抑制)。

治則:健脾養陰,涼血清熱。

方藥:生脈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赤芍1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龜板(先煎)15g,鱉甲(先煎)15g,姜半夏10g,竹茹5g,生山楂15g,雞內金10g,砂仁(後下)6g,西洋參15g,麥冬10g,五味子10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用。

此因伏熱動血,熱毒瘀滯,當扶正益氣,涼血解毒,原方加用白花蛇舌草30g,繼用14劑。服藥後疱疹好轉,後期扶正祛邪法貫穿始終,半年後骨髓緩解,隨訪5年未見復發。

運用犀角地黃湯的精髓主要在於辨證,即病機的異同,如病機相同,即可應用,即所謂的『證同治亦同,證異治亦異』。(馮震 陝西省西安市新城區樹錦國醫館)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君君的辮子 發表於 2025-4-8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犀角地黃湯臨床應用探賾

(一)方源流變與藥效機理
犀角地黃湯肇端於【備急千金要方】,歷經千年臨床錘鍊,其組方精要體現在"涼血四法":犀角(水牛角)直折血熱為君,生地滋陰涼血為臣,赤芍、丹皮散瘀泄熱為佐使。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水牛角含17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生地黃多糖可調節Th1/Th2細胞平衡,這為治療免疫相關性血液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二)臨證應用關鍵
1. 過敏性紫癜案析要:
本案取法"治風先治血"原則,在基礎方中佐入四妙散(蒼朮、黃柏、苡仁、牛膝)清利下焦濕熱,更配伍紫草、白茅根增強涼血透疹之效。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二診時的藥物調整:將生苡仁易為焦苡仁,並加內金、砂仁,體現"治血不忘護胃"的用藥智慧,此正合【內經】"有故無殞"之旨。

2. 再生障礙性貧血治驗:
此案展現"氣血同治"的診療思路,將犀角地黃湯與歸脾湯熔於一爐。黃芪用量達60g,暗合"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的古訓。西洋參的選用尤具匠心,既益氣養陰,又避紅參之溫燥,契合陰虛內熱病機。現代研究表明,該配伍能上調造血幹細胞CD34+表達,促進骨髓微環境修復。

(三)臨證要點提示
1. 劑量把控:水牛角代犀角需增量3-5倍,宜先煎30分鐘。生地用量可視出血程度調整至30-60g。
2. 證候鑑別:若見舌絳少津、脈細數者,可加玄參、麥冬成"增液涼血"之勢;若瘀斑紫暗、舌有瘀點,當加三七粉沖服。
3. 現代拓展應用: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可配伍仙鶴草、連翹;白血病化療後血熱證,常加青黛、白花蛇舌草。

(四)學術傳承啟示
姚樹錦先生臨證特色體現在三方面:首重病機辨析,強調"血熱"與"血瘀"的動態轉化;其次注重臟腑關聯,尤其重視肝脾在血證中的樞機作用;更獨創"三步調血法":急則涼血止血、緩則養血和血、末則健脾統血。此案例中過敏性紫癜的治療軌跡,正是這一學術思想的生動體現。

按:犀角地黃湯的現代應用已突破傳統血證範疇,在膿毒血症、急性DIC等危急重症中展現獨特優勢。然須謹記"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臨床務必把握"熱入血分"的核心病機,方不致誤。學者當在繼承古方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疾病譜變化靈活化裁,如此方能真正弘揚仲景"隨證治之"的辨證精神。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30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犀角地黃湯臨證應用發微】

犀角地黃湯乃【備急千金要方】涼血解毒之要方,今觀姚樹錦先生臨證驗案,深得仲景"熱入血分"辨治精髓。茲就方義與臨床應用析論如下:

一、方藥源流與化裁
原方以犀角為君,配生地、芍藥、丹皮,構成"清熱-養陰-散瘀"三法並舉之格局。今以水牛角代犀角,雖【本草綱目】謂其"性味相近而力稍遜",然配伍得宜仍可收效。姚氏加味尤具匠心:過敏性紫癜案中佐入四妙散(蒼朮、黃柏、苡仁、牛膝)化濕濁,更入紫草、白茅根增強涼血之效;再障案中合歸脾湯,體現"補氣以生血,涼血以寧絡"的標本兼顧思路。

二、病機闡微
兩案雖症狀迥異,然均屬"血分伏熱"之變證。過敏性紫癜呈現"熱毒蘊結-迫血外溢-瘀阻經絡"病機鏈條,姚氏以原方加祛濕通絡藥,暗合葉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訓;再障案則屬"精血虧虛-虛熱內生-血不循經"之本虛標實證,合方運用恰體現【景岳全書】"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的治療智慧。

三、臨證要點
1. 辨證關鍵:舌質紅絳、脈數、出血色紫暗為應用指征
2. 配伍精要:
上部出血加白茅根、藕節
下部出血加地榆、槐花
瘀斑明顯加丹參、雞血藤
3. 顧護脾胃:案中改生苡仁為焦苡仁,加砂仁、內金,深得【脾胃論】"苦寒之劑得中即止"之旨

四、現代拓展應用
近年研究發現,該方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調節Th1/Th2細胞平衡,對過敏性紫癜可降低血清IgA水平。姚氏驗案提示: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治療中,配合龜板、阿膠等血肉有情之品,可增強生血之效。

結語:犀角地黃湯之妙,全在"清而不凝,散而不耗"。姚氏臨證既守血證治療大法,又靈活化裁,其將傳統方劑與現代疾病譜系相對應之思路,實為"古方新用"之典範。學者當於"涼血散瘀"本質處着眼,勿拘於成方組成,方得活用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