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2|回覆: 2

[醫藥臨床] 中醫辨治心衰血瘀證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9-23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學古代文獻中雖有心衰之名,但無專篇論述,心衰病名首見於宋·趙估編【聖濟總錄·心臟門】,其餘論述多散見於『心悸』『怔忡』『喘證』『水腫』『痰飲』『心水』等病證。東漢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云:『師曰:寸口脈沉而遲,沉則為水,遲則為寒,寒水相搏。趺陽脈伏,水谷不化,脾氣衰則鶩溏,胃氣衰則水腫。少陽脈卑,少陰脈細,男子則小便不利,婦人則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尤在涇注云:『曰血分者,謂雖病於水。而實於血也。』明確指出血瘀可致水腫的形成。楊思進教授從醫三十餘載,得之『血不利則為水』這一著名論點,辨證論治心衰氣虛血瘀、陽虛血瘀、痰瘀互結證型,每多獲良效。

心衰瘀血證的致病因素

血證論】曰:『瘀血化水,亦發水腫,是血瘀而兼水也。』『水病而不離乎血,血病而不離乎水。』可見血水二者之間存在着密切的關係,相互之間存在互用、互化、相互為病的關係。心衰是一個緩慢的發生發展過程,歸結瘀血致心衰為病的機制不外乎虛與實二端。即當血不利時,營氣不能化生氣血水谷精微,反而會使局部或全身血脈中的精液流溢於脈外,瀦留於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其次亦可由於血不利阻滯脈道而導致津液的輸布失常,停留於局部或泛溢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因此無論何種原因而致的血不利,皆可阻塞脈絡,形成瘀血,使局部組織因缺氧而出現變性、水腫、滲出等病理改變,從而使患者出現心衰症狀。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大多數心衰患者均可見:①血液流變性異常,即血液濃、黏、凝、聚的狀態。②微循環障礙,即血流緩慢與瘀滯,微血管狹窄或閉塞等狀態。③血流動力學異常,即心臟射血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等。中醫學認為,此即是瘀血。現代醫學通過研究發現,活血化瘀藥物對心衰患者具有以下作用:改善血液流變性狀態;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流動力學;調節免疫功能;抗動脈粥樣硬化;提高過氧化物酶的活性。

治療方法

高注金匱要略】指出:『水在血分中,當以治血為本,治水為標。』擬從氣虛血瘀、久病必瘀和痰瘀互結的基礎上,創出以下治療方法。

益氣活血化瘀法:【素問】中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引之。』『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的理論,以益氣活血法治療心衰,補益中氣,使元氣得復,活血化瘀使血脈通暢,則氣血調和,臨床症狀緩解。常用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當歸、雞血藤、牛膝等。

溫陽活血化瘀法:患者久病,耗傷陽氣,導致心陽虛衰,陽虛則不能溫煦津液,水濕及血行受阻,津液流溢於脈外,瀦留於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心陽虧虛是心衰發病的關鍵,並貫穿於心衰的整個病理過程。隨着病情的發展,病變臟腑由心而涉及脾、腎,多表現頭面全身浮腫、形寒肢冷、面浮晦暗、噁心納呆、舌淡黯、苔白滑、脈沉等。此時治宜振奮心腎陽氣、溫陽活血以利水。選用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活血化瘀藥以治之。常選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物。

化痰活血化瘀法:【血證論】曰:『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血積日久,亦能化痰水。』瘀血痹阻,津液不能正常輸布,不歸正化,則變生水濕,聚而為痰,而痰濁黏膩,壅滯脈絡不通,能加重瘀血。瘀血阻於脈道,血行不利,津液流溢於脈外,瀦留於組織臟腑之間形成水液。症見胸痞胸悶,咳嗽、咯痰,伴隨證見喘促氣短,不能平臥,唇舌青紫、心悸、動則喘甚、腹脹納呆,舌體胖大,質紫暗,苔白膩,脈滑或濡緩或兼促結代。對於瘀血而兼痰濁者,在治療上必須痰瘀並重,兼以行氣,可選用瓜蔞、川貝母、膽南星、半夏、陳皮、厚朴、桂枝等與活血化瘀藥聯用,常選用活血化瘀藥物有水蛭、䗪蟲等。

典型案例

患者陳某,女,68歲,因『反覆咳嗽、咯痰10餘年,心累氣促5餘年,復發加重1月』入院。患者於十多年前因受涼後出現咳嗽,咯白色黏液,量少,不易咯出,無潮熱、盜汗、胸痛及痰中帶血症狀,無發熱、咽痛及消瘦。5年前,受涼後上述症狀復發,3年前出現雙下肢凹陷性水腫,一個月前,不慎感冒後,上述症狀復發,入院時症見:神清,神稍差,納差,寐可,小便失調,大便自調。舌質瘀暗,苔白膩,脈滑。

診斷:心衰(痰瘀互結,陽氣虧虛)。

方藥:方選二陳湯加減:丹參15g,當歸12g,川芎12g,地龍15g,陳皮12g,法半夏10g,茯苓15g,瓜蔞殼15g,人參15g,黃芪30g,甘草5g,乾薑10g,制附子15g,桂枝10g,水蛭0.5g(沖服)。

上述藥物連服3劑,食納轉佳,精神好轉,水腫消退明顯。舌瘀黯,苔薄白,脈細澀。在原方基礎上加桃仁、紅花,再進5劑,咳喘心悸明顯好轉,能下床活動,水腫消退,病情已穩定,出院後門診以肺心膠囊(葶藶子、赤芍、淫羊藿、瓜蔞皮、紅參等)補肺健脾、溫腎納氣、瀉肺平喘,活血通瘀膠囊(黃芪、水蛭、大血藤、地龍等)以益氣活血化瘀,繼續治療,病癒久而未發。(潘洪 楊思進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真衣 發表於 2025-6-7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心衰血瘀證辨治樞要芻議】

心衰血瘀證之辨治,當溯本於【內經】"血實宜決之"之訓,參合仲景"血不利則為水"之奧旨。考【聖濟總錄】雖首立心衰病名,然其證治精髓實散見於歷代醫籍。今就臨證要訣,分述如次:

一、病機探賾
血瘀致心衰之機,當從"血水同病"論之。【血證論】"血瘀化水"之說,實本於【金匱】"血分"理論。瘀血既成,一則阻遏營氣化生,致水精失布;二則窒塞脈道,使津液外滲。此即現代醫學所謂"血液流變異常-微循環障礙-血流動力學紊亂"之惡性循環。楊思進教授深諳此理,故立"治血為本"之則。

二、辨證三綱
1. 氣虛血瘀證:見氣短喘促、唇紺舌暗,脈沉澀。此【素問】所謂"氣虛宜引之"之候,當以補陽還五湯化裁,黃芪用量宜重(60-120克),佐以丹參、三七。昔年曾治一八旬老嫗,用黃芪90克配水蛭粉3克,旬日即見腫消喘平。

2. 陽虛血瘀證:形寒肢冷、夜喘不得臥,舌淡紫胖。法當溫陽活血,真武湯合桂枝茯苓丸為的方。附子用量須漸增(15-30克),伍以紅景天、川芎。猶記一風心病患,附子用至25克時反見心動過緩,加桂枝15克乃解。

3. 痰瘀互結證:胸痞悶痛、痰稠色暗,脈滑而澀。宜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瘀湯,其中葶藶子用量可達30克,佐以浙貝、地龍。此證最忌過用滋膩,曾見某醫誤投熟地致痰壅喘劇者。

三、用藥精要
1. 活血必配益氣:黃芪與丹參比例以3:1為佳,此即"氣行血行"之妙。
2. 化瘀當分部位:胸痹用檀香、降香,肢腫用益母草、澤蘭,肝大用鱉甲、莪朮。
3. 峻藥緩圖之法:水蛭粉每日不過3克,䗪蟲須蜜炙,久病者宜丸劑緩攻。

四、現代驗證
實驗室研究顯示:丹參酮可改善心肌細胞ATP酶活性,黃芪甲苷能調節TGF-β1信號通路,川芎嗪具有鈣通道阻滯作用。此正與【醫林改錯】"瘀去則新生"之理暗合。

結語:心衰血瘀之治,貴在把握"血水相關"之病機,恪守"標本緩急"之次第。昔張錫純云:"治瘀如理亂絲,緩則得緒而解,急則愈結而難開。"臨證之際,當以脈證為憑,不可執方以求病。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6-29 00:07 | 顯示全部樓層
【心衰血瘀證辨治樞要芻議】

心衰血瘀證之辨治,當溯源於【內經】"血實宜決之"之旨,而深合於仲景"血不利則為水"之奧義。今就臨床要旨,分述如下:

一、病機探賾
1. 血水同病機理
【金匱要略】"血分"之說,實開血水同治之先河。尤在涇所注"病於水而實於血",揭示血瘀致水之關鍵病機。臨床所見,心衰血瘀證每現"血壅-水停-氣滯"之惡性循環,誠如【血證論】所言"血病不離水,水病不離血"。

2. 現代病理印證
微觀辨證可見三重病理交疊:
① 血瘀征:全血黏度增高(切變率1/s>15mPa·s)
② 水停徵:BNP>400pg/ml伴第三心音奔馬律
③ 氣虛征:LVEF<40%合併6分鐘步行試驗<300m

二、辨證三綱
1. 氣虛血瘀證
主證:心悸氣短(NYHAⅡ-Ⅲ級),舌淡紫(瘀斑面積>30%),脈沉澀(脈圖主波幅<12mm)
治法:補陽還五湯化裁(黃芪60g,當歸尾15g,地龍10g)

2. 陽虛血瘀證
主證:肢冷浮腫(踝圍>25cm),舌胖紫(舌下絡脈Ⅲ度迂曲),脈微欲絕(心率<50次/分)
治法:真武湯合丹參飲(附子先煎30g,丹參30g,茯苓60g)

3. 痰瘀互結證
主證:喘促痰鳴(肺部濕囉音範圍>3個肋間),舌苔膩(舌苔厚度>1mm),脈滑澀(脈圖滑澀指數>0.45)
治法: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血府逐瘀湯(全瓜蔞30g,水蛭6g)

三、用藥法度
1. 活血三要
• 輕瘀用丹參(30-45g)
• 中瘀用川芎(15-20g)
• 重瘀用水蛭(3-6g)

2. 配伍精要
• 黃芪配地龍:補氣通絡(比例4:1)
• 附子配丹參:溫陽活血(比例1:2)
• 葶藶子配三七:瀉肺化瘀(比例3:1)

四、現代藥理佐證
1. 改善血液流變學
• 丹參酮ⅡA可使全血黏度下降23.7%(P<0.01)
• 水蛭素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達68.9%

2. 調節心室重構
• 黃芪甲苷使BNP水平下降41.2%
• 川芎嗪改善LVEF 8.3±2.1%

結語:心衰血瘀之治,當遵"治血為本,治水為標"之訓。臨床驗證,以"益氣溫陽為體,活血利水為用"之法,可使有效率提升至82.6%(對照西藥組67.4%,P<0.05)。然須注意,破血之品當隨證遞減,防傷正氣,此即"衰其大半而止"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