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8|回复: 2

[医药临床] 滋水涵木治更年期诸症

[复制链接]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9-1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人体从出生到死亡,像一条抛物线,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归无,从阴到阳再到阴的过程。出生前为阴,出生后为阳,25~35岁之间阳气最旺,最有活力,像是抛物线的顶点,然后逐渐转向阴,生理状态表现出许多阴的特征,如精力不济、喜静恶动、活力日减等。老子曰:“阳极必生阴,阴极必生阳,盈极必损,盛极必衰。月盈则亏,日午则偏。”

女性更年期生理变化

女孩从母体出生后,虽更早能表现出一些“阳”的特征,如相对而言,比男孩更伶俐、发育快、明白事理早等。但就人体本身而言,男属阳,女为阴。女性有明显的更年期,此时心理、生理上阴柔的特征开始显减。即使有这一过程,女性仍不能背离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亦遵循人体阴—阳—阴的过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在四十九岁左右,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枯,精血不足,月经渐少至绝经,故无子。又因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故乖戾、气滞诸症顿现,如烘热盗汗、精神倦怠、烦躁易怒、欲哭寡言、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心热、肢体肿胀等,其发作次数、时间及病程参差而乏规律可循,统称为绝经前后诸症。

滋水涵木治疗绝经前后诸症

绝经前后诸症,当以肾阴虚立论,治宜补养肝肾,滋阴降火。然古谓“肝无补法”者,何也?藉张景岳《质疑录》之言:“肝无补法,见肝之病者,尽以伐肝为事,愈疏而愈虚,病有不可胜言矣。故谓肝无补法者,以肝气之不可补,而非谓肝血之不可补也。”

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致肝阴虚者,症见头晕耳鸣、两胁胀痛、口苦吞酸、外阴瘙痒,舌红而干,脉弦细者,可用魏柳州一贯煎治之。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克,生地黄18~45克,枸杞9~18克,川楝子5克组成。方中生地黄禀仲冬之气以生,黄者,土之正色,兼得地之和气,故味甘气寒而无毒。《名医别录》云地黄味苦,兼入心、脾经,为补肾要药,益阴血之上品。沙参有南北二种,“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其性专入肺,甘苦而淡,性寒体轻,能滋肺阴、泄邪热。麦冬乃清凉润泽、凉金泻热、生津除烦、泽枯润燥之物。当归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圣药也。枸杞润而滋补,兼能退热,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也。川楝子味苦气寒而性降,可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疏肝邪而达畅气机,导湿热下行,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有荡热止痛、清相火之用,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远矣。张寿颐在《中风斠诠》中称:“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治水亏火胜之证,得生地黄、白芍、麦门冬、丹参各6克,熟地9~15克,牛膝5克,甘草3克者,成景岳之一阴煎亦可为之。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症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皆宜用此加减主之。如火盛躁烦者,配龟甲胶6~9克化服;气虚者,伍人参3克;心虚不眠多汗者,合炒酸枣仁、当归各3~6克;汗多烦躁者,致五味子或山茱萸3克;见微火者,遣女贞子3~6克;虚火上浮、吐血、衄血不止者,加泽泻3~6克、茜草根6克;如躁烦热甚、大便干结者,用生石膏10~20克;如小便热涩者,投炒栀子6~10克、木通3克;如烘热汗出者,驱北柴胡3克、炒黄芩5克。

滋水涵木亦可治百合病、脏躁症

叶天士指出:“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养肝之体,即可以柔肝之用,如此滋水生木,以柔其刚躁之性;清金所以制木,平其狂逆悖冲之乱。一阴一阳谓之道,用药如同用兵,昔《黄石公三略》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百合病、脏躁症之治,亦可鉴之。

仲景指出:“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劳)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舌红、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心肺之阴有亏而损及百脉,则全身无处不病,症见沉默少言、自言自语、精神恍惚、心烦、欲卧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食欲时好时差、寒热似有似无,以及口苦、尿赤、脉微数等。其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候,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为要,取百合、地黄成百合地黄汤,是为主方。百合益气而兼利气,养正更能祛邪,色白入肺,清气中之热;地黄入足少阴,益肾水,凉心血,除营中之热。如此气血同治,补土清金,百脉俱清,虽有邪气,亦必自下也。张璐在《千金方衍义》中道:“百合病若不经发汗、吐、下,而血热自汗,用百合为君,安心补神,能去中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结自行,故大便当去恶沫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载:“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打呵欠),甘麦大枣汤主之。”张仲景进一步指出:“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 郁证、烦躁、悲忧、喜怒不定等皆为本病证候。《素问·举痛论》云:“悲则心系急”。小麦,苦谷也,经言心病宜食麦者,以苦补之,其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从践祚之事。甘草、大枣甘以缓其急,缓急则云泻心也。盖病本于血,心为血主,肝心为子母之脏,子能令母实,故主能养厥阴木之气,肝气调,躁去而病归也。顾松园称:“此方以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为主,以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也,血充则燥止,而病自除矣。”

绝经前后诸症,虽以肾阴虚为本,但临床中常有气郁、湿热、寒热错杂等兼证,故在临证时还须仔细辨别,以法施治是要。(曹俣 陕西省西安六君子堂中医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汤纣 发表于 2025-6-14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滋水涵木法在更年期诸证调治中的枢机作用》

(一)阴阳消长与女性生理盛衰规律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女子七七"的生理演变中得到完美诠释。今人所谓"抛物线"理论,实与《内经》"女子七岁肾气盛"至"七七任脉虚"的递变规律暗合。然需辨明者,阴阳绝非简单二分:张景岳《类经》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女子虽整体属阴,其生长发育各阶段皆含阴阳互根之机。天癸竭绝之变,本质是肾中元阴元阳动态平衡的打破,非单纯阴衰可概全。

(二)肝肾同源的理论枢要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肝木需赖肾水涵养。更年诸证见"头晕目眩、胁痛口苦"者,实为《柳州医话》所言"乙癸同源失济"之候。王冰注《内经》"肾主水"时特别点出:"肝主春生之气,肾水滋之则条达",此即"滋水涵木"法理根基。魏玉璜制一贯煎深得此旨:方中地黄用至18-45克,非唯补肾,更取"重浊沉阴"之性引火归元;佐川楝子4.5克疏泄而不伤正,暗合"肝体阴用阳"之妙。

(三)方药配伍的升降开阖
细析一贯煎组方:
1. 君药地黄取法《本草衍义》"生者尤良",用鲜品更助清热凉血之功;
2. 沙参、麦冬构成"金水相生"结构,遵《本草崇原》"肺气清则肝木得平"之训;
3. 当归身配伍枸杞,体现《雷公炮制药性解》"血足则肝柔"的制方思想。
尤当注意,此方避用苦寒直折之品,正是基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医学衷中参西录》)的生理特性。

(四)临证变通要点
1. 若见舌绛无苔,当加阿胶、龟板以充任脉;
2. 潮热明显者,可佐地骨皮、白薇退虚热;
3. 情志抑郁甚者,酌加合欢皮、绿萼梅轻疏肝郁。
然须谨记《质疑录》告诫:"补肝血不可过滋,疏肝气不可过散",以中和为度。

结语:
更年之变乃生命自然之常,非病也,失常方为病。医者当宗《中庸》"致中和"之道,通过滋水涵木重建肝肾阴阳动态平衡,使患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此中奥义,正合《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养生真谛。
xing5205353 发表于 2025-6-18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滋水涵木法在更年期诸症调治中的枢机作用》

(一)阴阳消长与女性生理节律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得到医学诠释。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天癸竭,此阴阳消长之轨迹,实乃"阳化气,阴成形"的具体呈现。今人所谓更年期综合征,在《内经》体系中当属"任脉虚、太冲脉衰"的生理转捩期。值得注意的是,张介宾在《类经》中特别强调:"女子以血为主,血属阴,阴性迟,故女必七七而天癸绝。"此阴阳转化非骤然之变,实为量变质变之渐进过程。

(二)肝肾同源的理论枢机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首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于更年期病机尤具指导意义。肾阴亏虚导致水不涵木,实为"母病及子"的典型传变。李中梓《医宗必读》发展"乙癸同源"理论,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此说正可解"肝无补法"之惑。临床所见潮热盗汗、烦躁易怒等症,表面属肝阳亢奋,本质实为肾阴不能上济心火,下濡肝木的"上盛下虚"之候。

(三)一贯煎的方义新诠
考魏柳州制方之妙,实暗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则。方中生地黄用量独重,取其"大补真阴,通血脉,益气力"(《本草乘雅半偈》语)之功。配伍枸杞乃取"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意,与当归相合,正应《内经》"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之旨。川楝子用量最轻,取其疏泄而不伤阴之性,恰如叶天士所言"泄肝正所以保肝"。

(四)临证运用要点
1. 舌诊辨证:舌红少津无苔者宜纯用本方,若见薄黄苔当佐知母、黄柏
2. 脉象取舍:弦细数者可用,若见沉弱需加龟甲、牡蛎
3. 加减法度:
骨蒸潮热加地骨皮、白薇
心悸不宁加酸枣仁、柏子仁
头晕目眩加菊花、石决明
兼脾虚者减地黄量,加白术、茯苓

结语:
更年期诸症的治疗,当把握"补而不滞,疏而不耗"的原则。明代医家汪机在《医学原理》中强调:"治妇人天癸将绝之年,当以培养元气为主,不可妄用攻伐。"现代临床在运用滋水涵木法时,尤需注意"衰其大半而止"的经旨,俟阴平阳秘,则诸症自除。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