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43|回復: 2

[医药临床] 建中理劳汤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8-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陶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温病学亦研究颇深。

组成:党参30克,黄芪30克,山药30克,茯苓30克,生地黄15克,菟丝子15克,泽泻10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功效:建中补肾,化瘀泄浊。

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肾萎缩、肾结石等肾系疾病,属中医虚劳病肾劳范畴者。

方解:依据〖金匮要略〗『虚劳建补中气』『气血水并调』的学术思想,以建中补肾、化瘀泄浊为治疗原则的建中理劳汤,由保元汤、当归补血汤、肾气丸三方化裁而成。〖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首倡甘药理虚。张仲景针对虚劳病机特点制定了建中气、调阴阳的治疗大法,创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薯蓣丸等一系列传世名方,开创了『虚劳建中』治法先河。叶天士有云:『凡补药气皆温,味皆甘,培生其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他进一步明确了劳损治以甘药是虚劳病的用药特点。方中党参、黄芪、山药、茯苓、炙甘草均系味甘之品,主入脾经,建中央以运四旁,资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补劳损不足。〖素问·宣明五气篇〗载『肾恶燥』,马莳释曰:『肾主水,其性润,肾燥则精涸,故恶燥』,叶天士云:『肾为柔脏』『精血主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生地黄、菟丝子、山药为柔静之药,填补肾中精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言:『肾气微弱,则水不行』。〖金匮要略〗中治疗『小便不利』『小便反多』的方剂,皆含利水之品,以小便通利可助肾之气化,故方用茯苓、泽泻利水通阳泄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载:『血不利则为水』,奠定了气血水同治的理论基础。〖血证论〗言:『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血与水本不相离,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未尝不病血』论述了气血水同病的复杂病机,且精血同源,肾主藏精,选当归、生地黄、牡丹皮补肾养血活血。诸药相合,以建补中气为主,脾肾同治,气血阴阳并补,使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气血充足,阴阳平衡;辅以化瘀泄浊,气血水同治,补泻兼施,寓泻于补。

建中理劳汤一方,系陶汉华教授在仲景治疗虚劳病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的,观方中诸药用量,可以明晰治疗主次。此方依法组方,配伍严谨,曾作为国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对象,经过了临床和实验室的双重检验。建中理劳汤在临床上可以延缓肾功能衰竭、降低透析频次,尤其对贫血的纠正具有显著疗效,对肾纤维化有较好的延缓作用。实验室观察能够改善慢性肾衰大鼠模型症状和体征,升高其血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慢性肾衰大鼠尿素氮、血肌酐,改善脂代谢紊乱,抑制大鼠系膜细胞HBZY-1纤维化。

方药加减:对建中理劳汤加减化裁,需要把握三点:中医病机,临床症状,检验结果。依据临床实际灵活应对,衷中参西。若水肿明显,伴小便不利,加桂枝、附子、补骨脂、车前草、芦根等利水渗湿,助阳化气;若瘀血症状较重者,加益母草、泽兰、丹参等活血化瘀,调血利水;若肾虚症状较重者,加熟地黄、枸杞子、何首乌等补肾填精;检查尿素氮、肌酐升高,出现恶心症状,加竹茹、砂仁、炒麦芽、鸡内金等益胃降浊,必要时加用大黄活血化瘀,通腑泄浊;检查尿蛋白较高,加用炒白术、黄精、升麻、葛根等或与补中益气汤合方。山东中医药大学刘献琳教授曾提出『蛋白属人体精微物质,离不开脾的化生和健运』的观念,陶汉华结合脾主摄、肾主藏,针对尿蛋白表现,多从健脾、固肾着眼治疗肾病。若属肾结石,症见腰痛、血尿、小便不利者,加用海金沙、鸡内金、郁金、石韦、金钱草等。肾结石运用中药排石,需要结合影像学相关内容,部分患者结石较大需选择碎石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

方剂之用,在于灵活应用,执定方、定药应变化之病,是为医家大忌。陶汉华常强调方剂学习,要从方药窥理法,师其意而不拘其制。(辽宁中医药大学 姚鹏宇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李文义 發表於 2025-6-2 11:03 | 顯示全部樓層
建中理劳汤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辨
陶汉华教授所拟建中理劳汤,深得仲景虚劳治法精髓,融汇历代医家学术经验,于肾系虚损性疾病辨治颇具特色。兹从理法方药四维度析之:

一、立法渊源:宗法仲景,参合诸家
本方以《金匮要略》虚劳篇"建中气、调阴阳"为纲,兼取《灵枢》"甘药理虚"之训,更参叶天士"柔剂养肾"之说。其组方思维体现"三层次"结构:
1. 建中焦:以保元汤(参、芪、草)为基,佐山药、茯苓,暗合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
2. 补肾元:取肾气丸之生地、菟丝子易桂附,避刚燥而存温润,契合叶氏"肾恶燥"之诫;
3. 调气血水:当归补血汤合泽泻、丹皮,呼应唐容川"血水同治"理论。

二、配伍精要:刚柔相济,动静结合
1. 甘温建中:党参、黄芪用量独重(各30克),遵东垣"甘温除大热"法,尤宜慢性肾病常见之低热、乏力等"甘温证";
2. 柔润填精:生地黄与菟丝子配伍,一静一动,既避熟地之滋腻,又制菟丝温燥之性,深得《临证指南》"柔阳"心法;
3. 通补相兼:茯苓、泽泻与补气药同用,体现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变通应用。

三、病机切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本方主治诸症,皆属"肾劳"范畴,其病机特点为:
本虚:脾肾气阴两虚(参芪地黄共济)
标实:浊瘀互结(归、丹皮活血,泽泻泄浊)
尤妙在丹皮用量仅10克,既防活血伤正,又合《本经》"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之效,针对糖尿病肾病微血管病变尤为适宜。

四、临证拓展思考
1. 现代应用指征:实验室指标见肌酐升高伴血红蛋白下降者,可酌加阿胶10克烊化,取"精血互生"之义;
2. 证候鉴别要点:若舌苔厚腻者,需先化湿浊再投本方,可暂去地黄加苍术、陈皮各10克;
3. 量效关系:黄芪可用至60克治疗大量蛋白尿,此即王清任"补阳还五"法在肾病中的应用。

此方之妙,在于将《金匮》虚劳治法与现代肾病病理有机结合,非徒执古方而不知变通者可比。然需注意,慢性肾病进展至浊毒壅盛阶段时,当转方黄连温胆汤等化浊解毒,不可拘泥补法。陶教授此方实为"治未病"思想在肾系疾病中的典范——通过建中补肾,截断"虚劳-瘀浊-肾衰"的病传链条,诚得仲景"上工治未病"之三昧。
丁里 發表於 2025-6-2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建中理劳汤方义阐微与临床运用刍议

陶汉华教授所拟建中理劳汤,深得仲景虚劳治法之奥旨,融汇保元汤、当归补血汤、肾气丸三方精义,以甘药理虚为纲,脾肾同治为目,诚为治疗肾系虚劳疾病之良方。今就其组方机理与学术渊源略陈管见。

一、学术渊源:虚劳建中法之传承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倡“建中气以调阴阳”,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皆以甘温培补中焦为要。陶师承刘献琳教授之学,上溯仲景,下参叶桂,紧扣“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训,以党参、黄芪、山药、炙甘草等甘温之品建中州,既合《灵枢》“调以甘药”之旨,又暗合李东垣“脾胃一虚,百病由生”之论。尤妙在佐茯苓、泽泻通阳利水,既防甘温壅滞,又寓“通补相兼”之巧思,此乃深得《金匮》苓桂剂“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三昧。

二、组方精要:脾肾同治与气血水并调
方中党参、黄芪、山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资气血生化之源;生地黄、菟丝子滋肾填精,柔润制燥,正应《素问》“肾恶燥”之诫。更佐当归、丹皮养血活血,茯苓、泽泻利水泄浊,形成“补而不滞、滋而不腻、通而不伤”的配伍格局。此中深意,实本于《金匮》肾气丸“三补三泻”之法,且融通唐容川《血证论》“血水同治”之说,使精血得充,水瘀得化,浊毒得泄。

三、临床拓展:从肾劳辨治的现代启示
原方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然其“建中补肾-化瘀泄浊”法度,于糖尿病肾病之“脾肾两虚夹瘀”证、肾结石术后之“气阴两伤兼湿浊”证,皆有化裁空间。若兼阳虚畏寒,可酌加肉桂、附子;阴虚内热者加知母、黄柏;瘀重者增丹参、益母草,此即“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活用。

结语
建中理劳汤之价值,非仅一方一药之巧,而在于彰显仲景学派“以中焦为枢,脾肾互济”的虚劳辨治范式。陶师此方,既守经典之正,又应时代之变,堪为现代中医治疗慢性肾系疾病提供重要借鉴。学者当于方中体悟“阴阳相济、动态平衡”之大道,方能举一反三,拓展临证思路。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