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2|回覆: 0

[醫藥臨床] 葉天士運用靜治靜藥經驗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5-27 1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天士為清代名醫,醫術精深,知之者甚眾,【清史稿】載:『大江南北,言醫輒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葉天士熟諳藥性,其識藥用藥,除明晰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之外,又強調辨析藥物陰陽、動靜、輕重、剛柔之性。學習葉案,發現以『靜治』為法,靈活運用『靜藥』是其臨證特色之一。

內經】中的動靜觀

增韻】載:『靜,動之對』『動,靜之對』, 『動靜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學的指導理論。中醫學的『動靜觀』發源於【內經】,【素問·陰陽別論】載:『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靜與動相對,指代事物的兩種狀態。【素問·痹論】載:『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靜是人體正常生理狀態,陰氣靜則無損。【素問·至真要大論】載:『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描述氣的正常狀態『必清必靜』,【外經微言·陰陽顛倒篇】也有『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的記載。【內經】對於『靜』的論述為後世『靜治』提供了理論基礎。

古今醫家論述靜治法

『靜治』是一套系統完善的治法體系,是中醫學『動靜觀』指導下的治法內容。歷代文獻對於『靜治』不乏論述,【石室秘錄】專列『靜治法』一篇,介紹『靜治』治法特點及代表方藥,書中言:『靜治者,靜以待之,而不可躁也』。【類經附翼·醫易義】載:『動極者鎮之以靜,陰亢者勝之以陽』,是動病以『靜法』。血病靜治,主要針對血熱妄行、血溢於外類疾病,如【女科經綸·崩帶門】載:『血屬陰,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證治匯補·火症】載:『火宜靜養,火之為物,靜則退藏,動則亢上,不拘五臟六腑十二經中,動皆屬火,當恬憚虛無,鎮之以靜』,介紹火病靜治,靜能退火、制亢、鎮潛,無論虛火、實火均可用之。『靜治』的使用亦有禁忌,如【證治匯補·咳嗽】載:『因痰而致嗽者,痰為重,治在脾,治分內外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國醫大師朱南孫根據【內經】平衡陰陽的原則,提出糾動靜失衡法:『動之疾制之以靜藥,靜之疾通之以動藥,動靜不勻者,通澀並用而調之,更有動之疾復用動藥,靜之疾再用靜藥以療之』。國醫大師李振華基於中醫學動靜觀,將『以靜制動,以動起靜』法則用於臨床,以靜藥、靜法制約動疾,以動藥、動法啟運靜疾。

葉氏靜治三意

葉天士所用『靜治』之法蘊有三意。一曰,靜以養心安神。【臨證指南醫案】載:『靜坐神識稍安』『養育陰氣,貴乎寧靜,夫思煩嗔怒,誦讀吟詠,皆是動陽助熱』。【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載:『靜養則神藏』。二曰,靜而勿勞以養其形。【臨證指南醫案】言:『安靜勿勞,不致痿厥』『苟能靜養百天,可以充旺』。【未刻本葉氏醫案】載:『夏暑炎蒸,宜綠蔭深處靜養為要』『葆真靜養,尤為最要』。徐大椿於葉案評語曰:『奔馳用力太過,浮陽最易泄越,陰火即隨上溢,載血涌逆。惟靜處林泉天真寧謐,斯為上藥』『靜則溫養臟真,為生生之氣』是對葉氏靜以養形全神治療的介紹。三曰,靜藥調攝以療其疾。葉案中屢論靜藥,凡陽升、火動、風盛、血溢等,動而不安其位者,皆以『靜治』之法,以『靜藥』降、攝、鎮、潛、平之。葉天士遵『靜法』,以『靜藥』組方,常於方中酌加一、二味平和、淡薄、健運、疏理的動藥,以使方劑雖靜而蘊動機,雖補而不呆滯。

葉氏運用靜藥特點

『靜藥』多指藥性具有滋填、守補、收攝、補養、徐緩、鎮潛等特點,用於陽亢風動、陰虛火動、邪氣竄擾等證的一類藥。『靜藥』不善走行,而有滋膩、呆滯、涼遏之弊。【景岳全書·傳忠錄】載:『氣味之動靜,靜者守,而動者走。走者可行,守者可安』『用純氣者,用其動而能行;用純味者,用其靜而能守』論動、靜藥性,靜藥守而不走,以味厚之品居多。名醫岳美中認為補氣養血健脾之藥謂之靜藥,調氣活血之藥謂之動藥。國醫大師王琦【王琦用藥30講】提出靜藥多為滋膩味厚之品,如滋補藥、寒涼藥。葉天士所論靜藥則以滋陰、補血、填精、降火之品居多。

對於『靜藥』的功效特點,葉天士論述其用有四。一為益陰和陽,葉氏有言『議用靜藥,益陰和陽』『靜藥填陰』『靜藥和陽意』。二為填補固攝,葉氏言『靜藥固攝』。三為潛陽息風,葉氏言『內風震動,當與靜藥』。四為補益滋潤,葉氏言『靜藥補潤』。

葉天士常用的『靜藥』有熟地黃、生地黃、阿膠、五味子、麥冬、山藥、淡菜、女貞子、甘草等。

醫案

脈澀,失血、咳嗽、妨食、盜汗,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為妙。

小建中湯(【未刻本葉氏醫案】)

按:此案屬虛勞病範疇,症見失血、咳嗽、妨食、盜汗,脈澀,其氣血兩虛病機可知。虛勞最宜靜養,勿勞形動神,故葉天士言『靜養為妙』,此亦為靜治法。然虛勞之疾,徒以養攝則力所不逮,法當以補虛填損。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建中即所以理勞,葉氏門人鄒滋九言『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其真元之不足』。虛勞建中是葉天士對於張仲景學術思想的重要發揮,【臨證指南醫案】載:『二氣交傷,然後天為急,舍仲景建中法,都是盲醫矣』,可見葉天士對於建中之法推崇。

吳,坐蓐過勞,驚恐交迫,真陰既傷,經年不復,目暗昏花,煩動熱升,皆腎陰不得自充,何以涵養肝木?厥仆眩暈,陽挾肝風直上無制,則當靜藥填陰,佐酸以收攝。

熟地、阿膠、五味、萸肉、北沙參、茯神、黑穭豆皮、秋石二分調入。(【臨證指南醫案·產後】)

按:此案屬產後病範疇,其病因包括過勞、驚恐等,症見目暗昏花、煩動熱升、厥仆眩暈。其症狀、病因雖紛紜複雜,而病機單一,即水不涵木,肝風內動。肝體陰用陽,體用相系,水不涵木,肝體虧虛,陰不制陽,肝氣升之太過,則陽動化風,法當靜藥填陰,佐酸收攝。靜以制動,酸以柔肝。方中熟地、阿膠、萸肉、黑穭豆皮、秋石滋水涵木,補益肝腎,滋陰清熱,養血息風;北沙參滋陰清火,有補金生水,清金制木之能;五味子酸以收攝,斂肝柔肝;茯苓一味靜中蘊動,通胃陽,制滋膩寒涼之弊。

葉天士學術博奧,蘊理深遠,品讀葉案,參古驗今,獲益匪淺。余讀本草、從師學、做臨床之時,每仿葉氏用藥識藥之法,深感確有執簡馭繁之功。(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6-3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葉天士"靜治靜藥"學術思想發微】

拜讀閣下論述葉天士靜治理法之大作,深感閣下於中醫經典研究功力深厚。今不揣譾陋,試就葉氏靜治思想作三點補充闡發:

一、靜藥運用的哲學根基
葉氏靜治理法實根植於【周易】"艮止"思想與【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的哲學智慧。其處方中常用龍骨、牡蠣等金石類藥物,正合【周易·艮卦】"時止則止"之旨。考【臨證指南醫案】眩暈門34案,運用靜藥者達26案,其中珍珠母、磁石等重鎮之品出現頻率最高,此即"重可去怯"之具體實踐。

二、動靜相濟的配伍精要
葉氏並非一味用靜,其妙處在於動靜相須。如治肝風案中,常以菊花、鈎藤(動藥)配阿膠、雞子黃(靜藥),暗合【內經】"陰平陽秘"之旨。特別在治療溫病後期陰傷證時,首創"甘涼濡潤法",以鮮生地、麥冬等靜養陰液之品,佐以少量連翹、竹葉清透餘熱,形成獨特的"靜為主,動為輔"配伍模式。

三、靜治禁忌的臨床智慧
葉氏對靜藥禁忌尤具卓識,其【溫熱論】明確指出:"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在【三時伏氣外感篇】中更強調:"初病投劑,宜用流動"。觀其治療濕溫案,必先以藿香、佩蘭等芳香流動之品宣化濕濁,待邪勢已挫,方用靜藥收功。此等章法,正與【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精神一脈相承。

葉氏靜治理法實開後世"育陰潛陽"法門之先河,吳鞠通【溫病條辨】三甲復脈湯等方皆承其緒餘。然今人運用靜藥,多忽視葉氏"必先歲氣,毋伐天和"的訓誡,往往不分時令、不辨體質而濫用滋膩,此尤當引以為戒。若能參透葉氏動靜相濟之妙,則於臨床治療現代常見之焦慮、失眠等神志病,必能別開生面。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8-2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葉天士"靜治靜藥"思想探賾及臨床啟示

葉天士先生為清代醫學巨擘,其"靜治靜藥"之法實為深得【內經】三昧的臨證要訣。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靜陽躁",葉氏融會此理,在辨證用藥上別具慧眼。

細究葉氏靜藥運用,約有三法:其一為鎮攝浮陽,如用龍骨、牡蠣之屬平息肝風;其二為滋養陰血,取熟地、阿膠等品填補真陰;其三為固護元氣,遣山藥、芡實之類守中安髒。此三者皆本"陰靜陽躁"之經旨,以靜制動,以陰制陽。觀【臨證指南醫案】中治虛損案,每見龜板、鱉甲與熟地、枸杞相伍,正是取介類靜潛之性,配草木滋陰之功,構成動靜相濟之妙。

靜治之法非獨葉氏所創,實淵源有自。【傷寒論】黃連阿膠湯用阿膠雞子黃,即是靜藥典範;朱丹溪治陰虛火動用四物加知柏,亦寓靜制之意。然葉氏之獨到處,在於將靜藥分為輕重緩急:輕清如百合、麥冬潤上焦;厚重如熟地、龜板填下元;緩和如茯神、柏子仁養心神;峻急如龍齒、珍珠母鎮肝陽。此等細分,非深通藥性者不能為。

今人用靜藥常見三弊:一是不辨陰陽,見躁即靜,致寒涼傷陽;二是不分部位,上熱下寒而誤投沉降;三是不察虛實,陰虛陽浮而專事鎮攝。葉氏治驗示我輩:用靜藥須參合脈證,如脈細數而舌絳者,宜靜藥配甘涼;脈弦硬而面赤者,當靜藥佐咸寒。且靜中須寓動意,如熟地佐砂仁,阿膠配黃酒,皆防呆補之弊。

【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謹守病機,各司其屬",葉氏靜治之法正是此訓的生動實踐。吾輩研習葉案,當透過靜藥表象,領悟其調和陰陽、燮理升降的深層醫理,方不負先賢苦心。今之臨床,面對現代疾病複雜病機,更需繼承此種辨證思維,使靜治古法煥發新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