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9|回覆: 1

[中醫世家] 楊博良·秉承馬派各科特色,本於效用擇善而從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4-17 2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楊博良(1880—1952),大名爾厚,常州市武進縣(今為武進區)橫山橋鎮西崦村人。他是孟河醫派第三代傳人,馬氏醫術全面繼承者。父楊桂亭為清左宗棠手下大將,母親旗人,為清宗室之女。楊博良自幼聰穎過人,熟讀四書五經,經史功底深厚。他目睹了清廷朝綱不振,戊戌變法失敗,科舉漸廢,深感仕途艱險,遂絕意功名,恪守庭訓,『不為良相,當為良醫』,銳志學醫。時孟河名醫馬培之尚在,楊博良欲拜其為師,馬老辭曰年邁體衰,恐難善教,推薦得意門生無錫宮廷御醫鄧星伯。楊博良遂拜鄧星伯為師,並手錄鄧星伯整理馬培之的【務存精要】和【外科集腋】。

楊博良出師後於常州茅司徒巷懸壺,先以外科聞名,漸於內、婦、幼等各科,治療範圍極廣。民國時期曾去滬上設診,蜚聲海內。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淞滬抗戰,因戰火燃滬,楊博良遂隱歸故裏,於常州茅司徒巷開設博厚堂懸壺。常州城上至達官顯貴,下逮走卒販夫,遠至寧滬皖浙,近及常郡四衢,應診者日不暇給。他無論貴賤婦幼,皆普同一等,傾力救治。1937年9月日軍佔領常州後,要求楊博良提供醫療服務。楊博良不肯屈從,隨即帶領全家避難於蘇北東台,博厚堂診所和住宅被日軍全部燒毀。一年余後遷回故裏橫山橋西崦村,埋名鄉間,診務仍然繁忙,時有『山北承槐卿,山南楊博良』之稱謂。

楊博良晚年失明,憑脈理治病,竟能明察無誤,直至臨終前仍在診病,為患者按脈時辭世。他將畢生精力致力於岐黃,刀圭濟世,任醫道青囊之術,慈惠蒼生。楊博良為傳承孟河醫派,不秘青囊,金針度人,以獎掖後學為樂,故桃李遍天下。據現存資料,楊博良有姓名可考的學生有張效良、謝紹安、許伯義、顏正華(首屆國醫大師)、張元凱、周少伯(張元凱和周少伯是【孟河四家醫集】主要編撰者)等23人,均為各地名醫。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江蘇丹陽人,是其出類拔萃的弟子。據他回憶,楊氏家宅寬闊,大門懸一匾,題曰『功同扁鵲』,意指妙手回春如神醫扁鵲。大廳懸匾『廣被太和』,此語出自清代吳金壽【三家醫案合刻】,借指他的崇高醫德感天動地、澤被天下。

學術特色

楊博良尊師之教,熟諳經典,蓄采眾長,別具慧眼。他治外感內傷效法【務存精要】【馬征君醫案】;治瘍科宗【外科集腋】【青囊秘傳】;治婦科、幼科遵鄧氏家傳。楊博良業醫順天地中正之機,復萬物平和之氣,可謂得孟河正宗之神髓。

精通外科,所治範圍廣

楊博良喜讀馬培之評點清代王洪緒【外科證治全生集】。他治外科究病因,重刀法,兼收並蓄,熨燙刀戳傳自馬氏家法,用藥重炮製;從頭至足無論發於何部,屢用內服湯液治癒外瘍重症,用藥不過連翹、柴胡、梔子、瓜蔞、半夏、陳皮、當歸、白芍等,適佐絲瓜絡、金銀花、乳香等外科常用之品,療效立竿見影。細思其要,一在審證精確,二在應變施藥。

內科多調理,重調脾胃

楊博良治療內科以清理入手,善治六淫時病,如:暑濕纏綿之證,多用上下分消、和中宣化之法,或香以開之,苦以泄之,欲運其脾,必疏其肝,欲疏其肝,必先理氣,補氣不如運氣為主;治風當先治血,養血必先理氣,養血可以祛風;外風引動內風,法宜瀉南補北等。他治療溫熱病危急重症,出現壯熱神昏,危在旦夕時,常單刀直入,或辛涼達表,或清透陽明,或清營涼血,或甘寒救陰,或佐以化痰開竅,或佐以通腑泄濁,往往湯下即熱退神清,效如桴鼓。20世紀30年代後期正值濕溫大流行,楊博良用大劑三黃石膏湯,活人無數。

婦科、幼科遵鄧星伯家傳

楊博良治療婦科善於調經及治療產後疾病,立法多疏肝運脾,調和木土,處處兼顧沖任,並注重氣分藥和血分藥的協調配伍。他於幼科善治痧麻、厥證、咳嗽、積滯,立法重在肅肺運脾、化痰導滯,並考慮小兒為『純陽之體』,易化熱化燥,故特別關注顧護陰液,臨證避免使用剛燥之品,常用鮮藥,如:鮮石斛、鮮蘆尖、鮮菖蒲等,且不用苦寒克伐傷陽之劑。今存【楊博良醫案】已由傳承人范志超、邱浩整理出版,分內、婦、幼、外四科,二十一門。其中內科外感六門,以六氣分類;內傷五門,以五臟分類;婦科四門,以經、帶、胎、產分類;幼科二門,以小兒外感、小兒雜病分類;外科四門,以人體自然體位分類;附楊博良集驗方二十三則。楊博良醫案醫理通透,且文辭古雅,簡明流暢,引經據典,天衣無縫,令人回味無窮,接踵『馬培之醫案』『鄧星伯醫案』,毫不遜色。

用藥特點

楊博良用藥以孟河馬派及各家用藥特點為常,劑量、劑型精當入微,常在諳熟本草藥性功效的基礎上,於【內經】【傷寒】治則治法指導下,效法經方及前人效方配伍規律,對證應機選藥,自由靈活組方。他還非常注意收集、借鑑民間秘方、單方、驗方。

臨證常用藥

內科常用:茯苓、黃芩、豆豉、連翹、柴胡、梔子、瓜蔞、半夏、大貝、苦杏仁、陳皮、蒺藜、通草、鬱金、當歸、丹參、川芎、芍藥、石斛、穞豆衣、澤瀉、豬苓等,濕溫善用三黃石膏湯。

外科常用:角針、炙甲片、絲瓜絡、金銀花、夏枯草、川萆薢、丹皮、黃柏、黑梔、花粉、炙乳香等。

擅用鮮藥:帶刺鮮荷梗、鮮荷葉、清水蘆根、鮮生地、雅梨等。

喜用藥引:敗叫子、千裏馬、再生苗、焦鍋巴等。

注重使用道地藥材:西血珀、大有芪、上猺桂等。

重視藥物炮製:生地和豆豉同打,白芍用桂枝拌,滑石用砂仁拌,黃柏用官桂拌炒,乳汁拌炒谷芽,砂糖炒楂炭,阿膠蒲黃炒、阿膠蛤粉燙等。

方藥劑型多樣:內服湯液、丹、散、丸、膏、藥酒;外用洗方、搽方、搓方、薰方、嗅方、薄貼、摻藥等。治療方法據病情需要而定,豐富靈活。

外感病常用藥

楊博良擅長治療外感病證,統計【楊博良醫案】中治療外感病證的處方有三百餘首。他治療外感病證處方中出現頻次較高的藥物和藥物組合多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滲濕功效。

茯苓為楊博良治療外感病證處方中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甘補淡滲之功,作用平和,無寒熱之偏,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善治各種水腫。梔子的使用頻次僅次於茯苓,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為治熱病煩悶之要藥。他認為法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長於燥濕且溫性較弱。

婦科病常用藥

在【楊博良醫案】中治療月經病的處方有六十餘首,他治療月經病常用藥物以涼血利濕、活血調經者為主。如澤瀉為處方中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能泄腎與膀胱之熱,下焦濕熱者尤為適宜。黃芩的使用頻次僅次於澤瀉,功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善清泄中上焦濕熱及肺火,又能清膽火而和解少陽。青皮亦為楊博良治療月經病常用藥物,功能疏肝破氣、消積導滯,長於疏肝膽破結氣。再如鬱金能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涼血清心、利膽退黃,可治血瘀氣滯、肝鬱化火之胸脅腹痛及吐衄、倒經之證。川芎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善治婦女血瘀氣滯經產諸證,為婦科活血調經要藥。

從配伍而言,楊博良處方中,牡丹皮和當歸常同時出現。其中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治瘀阻經閉痛經、症瘕;當歸性溫,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乃治療血虛或血滯月經不調、經閉、痛經之要藥;上述兩藥,一溫一寒,二者配伍共湊活血調經之效。

自製方多源於經方

楊博良的許多自製處方,大多是在經方的基礎之上加減重組而成。如『連翹、牛蒡子、豆豉、陳皮』一方中,連翹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疏散風熱;豆豉可疏散退熱而除煩,以上兩藥均為銀翹散中藥物,與牛蒡子和陳皮同用,適用於外感風熱兼有內熱的病證。又如『生地黃、天花粉、貝母、鮮蘆尖』一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以上二藥為玉泉散中藥物,與貝母和鮮蘆尖配伍,適用於熱毒內入已傷陰津的病證。再如『桂枝、鬱金、白芍、連翹、梔子、竹茹』一方中,桂枝發汗解表;白芍養血滋陰,以上二藥均為小建中湯中藥物,與連翹、梔子、竹茹、鬱金同用,適用於寒熱互結,營衛失和的病證。

疑難雜症醫案賞析

肝風(腦梗塞後遺症)案

楊某,風為百病之長,中於左者屬肝,中於右者屬肺。右手足麻木不仁,脈形左寸關弦滑,右寸浮數,苔微黃而膩,確係風邪痰熱,犯於肺絡,肺氣未能宣肅。右手舉動不利,當以和營通絡,疏風肅肺。肺主一身之氣耳。

酒炒絲瓜絡10克、秦艽5克、川芎3克、丹皮5克、菊花5克、制姜蠶6克、桑葉絡各5克、橘白絡各3克、鹽半夏3克、炒枳殼6克、茯苓神各10克、干荷葉半張。

二診:前進平肝泄風,理氣化痰,佐通脈絡。風陽已熄,濁痰亦化,右半手足麻木不仁。左寸關脈形弦數,舌苔微黃而膩,有分化之象,而未盡褪。雖曰右半屬肺,而陽明主一身之絡,不能束筋骨而利機關。故有治痿獨取陽明之義。

酒炒絲瓜絡10克、白蒺藜10克、赤茯苓各10克、秦艽6克、天麻6克、制半夏5克、菊花6克、炒枳殼6克、橘白絡各3克、黃芩3克、姜川連3克、丹皮5克。

三診:刻診脈形,左弦右濡,兩尺依然無力,風陽蠢動,右手足仍覺麻木。雖心能生血,肝能藏血。必賴氣以運之,麻木不仁者,氣不運也。再以平肝熄風,而利氣機。

香附10克、牛膝10克、丹參5克、鬱金5克、川芎3克、菊花6克、橘白絡各5克、法半夏6克、車前子10克、澤瀉6克、焦枳殼3克、干荷葉邊半張。

四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肝不藏血,肺失管輪,體右半麻木不仁。經治症勢退而未楚,舌苔白滑根膩。風痰阻絡,未能盡徹。脈形關弦尺細,陰不足而陽有餘也,還防風動。

桑葉絡各5克、甘菊6克、橘白絡各5克、鬱金5克、法半夏5克、炒枳殼3克、黑梔5克、茯苓神各10克、石斛6克、穞豆衣10克、荷葉邊半張。

五診:風邪漸解,伏濕未化,脈形濡細帶數,氣絡未能和洽,再以和營通絡,分化痰濕,獨取陽明。

酒炒絲瓜絡10克、赤茯苓各12克、萆薢10克、法半夏6克、黃芩3克、新會白5克、秦艽5克、防己5克、丹皮5克、澤瀉5克、烏藥3克、

六診:肺主一身之氣,血隨氣行,不仁者,氣血不克運行脈中,而病及營衛也。經治雖見效機,寸關之脈弱,巨陽之氣已衰,左尺少神,心腎豈特獨受其損,時當夏令,腠理髮泄,須當調理自安。

羌獨活各3克、川牛膝(酒炒)10克、鬱金5克、威靈仙5克、桑寄生10克、酒炒絲瓜絡10克、烏藥10克、防風3克、防己5克、法半夏5克、新會白3克、澤瀉5克、枳殼5克。

七診:脈症相參,宗前法調治。川牛膝(酒炒)10克、桑寄生10克、川鬱金5克、桑枝15克、防風已各5克、獨活3克、法半夏3克、黃芩6克、澤瀉6克、車前子(鹽水炒)10克、杜仲(鹽水炒)6克、菟絲子(鹽水炒)5克。

按:此案為中風案,系腦梗塞所致偏枯。楊博良抓住『中於右者屬肺』的要點,結合脈診舌象,以和營通絡、疏風肅肺、理氣化痰為法,並沒有用大劑量的補氣活血藥,值得參考。

癟螺痧(霍亂)案

顧細根,丙子五月,暑邪疫癘之氣,充斥三焦,清陽下陷,濁陰上泛,驟然吐瀉交作,神識如蒙,螺紋凹癟。肌膚如冰,舌苔膩布,脈象模糊不清,年近周甲,正氣已衰,一任邪氣繚繞,恐有意外之險,勉擬芳香蠲暑,升降陰陽。

藿梗6克、薄荷葉3克、炮姜炭3克、廣木香3克、制半夏5克、姜川連1.5克、扣仁1.5克、豬赤苓各10克、制附片3克、荷葉半張、紫雪丹(先服)1克。

二診:昨日危象環生,正氣難支,邪疫蒙蔽,殘陽垂滅之候。所為勒臨崖之馬,洄既倒之瀾,盡心力而慶天春,藥後得肢溫脈和,吐瀉均止,一派煙熏黯滯之色,轉呈光榮,如雷雨之乍霽,庶幾和風朗日,可立而待也。

廣藿梗10克、薄荷葉5克、滑石12克、制半夏5克、川朴3克、腹皮10克、扣仁1.5克、廣木香3克、赤茯苓各10克、沉香曲10克、荷梗尺許。

按:霍亂一症,兇險之候,臨證有寒熱之別,辨證稍有差池,則謬之千裏。此案為時令霍亂重症之癟螺痧,屬寒霍亂,疫癘之氣肆虐,死亡率極高。楊博良用四逆湯證治,回陽救逆;用紫雪芳香開竅,是上有疫癘之氣,舌苔膩布也,亦理中丸外用紫雪為衣之意。原本危殆將斃之證,楊博良懸崖勒馬,力挽狂瀾,起死回生。初讀驚心動魄,繼而氣舒神怡,本案體現了以證賅病,異病同治的思路。整個醫案議論精闢,文采斐然,令人回味。

子癰(急性化膿性睾丸炎)案

楊某,氣火夾濕,下注膀胱,氣化不利。腎子脹痛,偏於左半。命火不得潛藏,濕從熱化。當以疏肝理氣,清火化濕,不致他變為辛。

柴胡、川楝子、橘核、橘絡、桔梗、枳殼、黑梔、茯苓、澤瀉、車前子、黃柏、蘇梗、桂心。

二診:肝火夾濕下注,腎子仍然脹痛,按之焮熱,小溲短赤。再以原方加進。

柴胡、延胡、橘核、橘絡、青皮、滑石、豬苓、茯苓、金鈴子、車前子、辰燈芯、琥珀末(先過服)。

三診:改方,蘇梗、橘核、橘絡、廣木香、豬苓、茯苓、滑石、車前子、金鈴子、制香附、鬱金、絲瓜絡。

四診:厥氣已得疏和,有轉為腸鳴腹瀉,瀉而不痛。濕滯已有下行之路。再以升降脾胃。

瓜蔞炭、枳殼、桔梗、茯苓、淡芩、炒黃柏、炮姜炭、車前子、生熟苡仁、焦谷、麥芽。五診:腎子名曰睾丸,氣滯作痛,舌淡,苔黃膩。余濕未清也。川楝子、蘇梗、橘核、橘絡、枳殼、赤苓、茯苓、青皮、烏藥、澤瀉、車前子、丹皮、椒目。

六診:睾丸脹痛,減而復增,痛勢甚劇,有增無減,脈弦數,苔黃膩。濕已化熱,營氣不從。防其潰膿,宜慎治之柴胡、延胡、升麻、萆薢、丹皮、青皮、黃芩、土茯苓、車前子、川楝子、澤瀉、角針。

七診:前進和營理氣,清化濕熱,藥後脹痛較減,針刺已得黃水濁膩之物,脈形細數。濕火未能盡化。再擬和營護托,分化濕熱。

萆薢、丹皮、連翹、黑梔、花粉、大貝、黃柏、炙甲片、角針、甘草、夏枯草。

按:子癰為外科病症,是急性化膿性睾丸炎,或急性附睾炎,或腮腺炎性睾丸炎之合稱,本症應屬急性化膿性睾丸炎。楊博良治從疏肝理氣、清火化濕為法,用柴胡、金鈴子、黃柏疏肝瀉火,用橘核、橘絡、青皮、蘇梗、延胡理氣止痛,以車前子、滑石、豬苓、茯苓為主清化濕熱,隨症狀變化而略作加減。七診後,膿出毒泄而收功。(李夏亭 常州市孟河醫派研究會)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無無人人 發表於 2025-7-21 1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楊博良先生之醫道承傳與學術精要】

楊博良先生(1880—1952)為孟河醫派第三代傳人之翹楚,其生平事略與醫學造詣,實堪為近世醫林之典範。今就其學術淵源、臨證特色及傳承貢獻,略陳管見。

一、師承脈絡與學術根基
先生師承體系顯赫,初欲拜馬培之門牆未果,轉從無錫鄧星伯習醫。鄧氏乃馬氏高足,曾整理【務存精要】【外科集腋】二書,此二者實為馬派學術之精髓。先生手錄其文,深得"務存精要"之旨,此正合【漢書·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的經義。其經史功底與醫學傳承相融,形成"以儒通醫"的學術特質,恰如徐靈胎所言"醫之為道,乃通天徹地之學"。

二、臨證特色與學術創新
1. 外科診治:承馬派"刀圭之術"而有所發揮,尤重【外科集腋】"辨形察色"之法。其治瘍科強調"內外合治",外敷內服並重,暗合【內經】"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之旨。
2. 內科辨證:本【務存精要】"首重脈診"之訓,晚年雖盲而診脈如神,深得【難經】"獨取寸口"之妙。其治外感善用輕清透達之法,治內傷注重調理脾胃,體現馬派"和緩醇正"的特色。
3. 婦兒專科:融匯【馬征君醫案】中調經種子之法,創製"安胎飲""保嬰丸"等方劑,踐行"小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的兒科診治原則。

三、醫德風範與學派傳承
先生懸壺濟世,恪守"普同一等"之訓,戰亂中拒為日寇服務,彰顯【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之節。其授徒23人,首重"金針度人",顏正華等弟子皆成當代名家。所傳【孟河四家醫集】保存馬派精華,使"山南楊博良"與"山北承槐卿"並稱於世,延續孟河醫派"家家懸壺,戶戶藥香"的盛況。

結語:
楊博良先生之成就,在於既恪守馬派"務存精要"之本,又能"擇善而從"廣采眾長。觀其生平,可謂"上承馬鄧之薪火,下啟顏張之新篇",其學術遺產尤當珍視。今之研習孟河醫派者,當以先生為鏡,既重經典傳承,更需臨證創新,方不負"功同扁鵲""廣被太和"之譽。

(全文798字)
宋頁 發表於 2025-7-29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楊博良先生對孟河醫派的承創之功】

楊博良先生(1880-1952)作為孟河醫派第三代傳人,其學術生涯完美詮釋了"守正出新"的醫道真諦。先生初從鄧星伯公習馬氏醫術,手錄【務存精要】【外科集腋】二書,此舉非徒文獻傳承,實為孟河心法之血脈延續。考其師承淵源,馬培之→鄧星伯→楊博良一脈相承,形成"以經方為體、時方為用"的獨特診療體系。

在臨床實踐層面,先生展現出"三科融通"的卓越造詣。其外科診治承【外科集腋】"辨形色而知順逆"之要訣,內傷雜病則本【務存精要】"調陰陽而和臟腑"之宗旨,至若婦科尤擅"疏肝解郁以調沖任",兒科主張"柔潤輕清以順稚陽"。這種全科診療模式,正是孟河醫派"通科致用"傳統的生動體現。

考其學術創新,有三點尤值稱道:其一,將馬派"輕清靈動"的用藥特色發展為"輕劑愈重疾"的診療思想,如以桑菊飲加減治溫病重症;其二,在外科領域創"內外合治"之法,強調"瘍科必究本源";其三,於脈學發展出"指下三候"診法,晚年雖瞽而診效尤彰,此即【內經】"神乎神,耳不聞"之至高境界。

先生之教育理念亦承馬氏遺風,主張"門牆不設藩籬"。其教授弟子時首重【內經】【傷寒】根基,次授馬派醫案精要,最終落實到臨證實踐。現存【孟河四家醫集】中張元凱、周少伯所輯文獻,多存先生口授心傳。首屆國醫大師顏正華先生得其真傳,將孟河心法北傳京師,形成當代重要的學術流派。

楊氏宅邸"功同扁鵲""廣被太和"二匾,恰為其醫德醫術之絕佳註腳。前者喻其技進乎道,後者彰其仁心濟世。觀其抗戰期間拒診日寇、毀家紓難之舉,正是【大醫精誠】"先發大慈惻隱之心"的現實踐行。先生臨終猶在診脈,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醫者典範。

今之研習孟河醫派者,當以楊博良先生為範式:既需恪守"務存精要"的學術根柢,更應發揚"擇善而從"的創新精神。其學術遺產不僅是孟河醫學的重要組成,更為當代中醫教育提供了"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寶貴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