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943|回復: 0

[文化历史] 清史工程完成编撰,将正式出版

[複製鏈接]
儒家公羊学 發表於 2019-2-19 20: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清史工程

清史工程

【由九十四岁高龄的清史泰斗戴逸老先生主编的国家大型官修【清史】即将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清史工程自2002年8月启动,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高度重视。2016年6月,第五代核心对清史编纂工作再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清史工程坚持质量第一、加快工作进度,早日编出一部无愧前人、启迪后人的信史良史。』

在戴逸老先生的牵头下,这部【清史】聚集了全国两千多名清史专家,从大量的原始档案中进行筛选和编纂,尽量容纳最新的学术观点,耗时十七年,目前已经完成三审定稿,即将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3500多万字,分为一百卷,内容极为丰富。所有稿本,戴逸老先生都要逐字逐句亲自审稿和写出修改意见。当前主要是一些图片还没有取得各地博物馆的授权,所以人民出版社还没有出版。目前文化部已经发了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尽快把图片的授权书发给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谈到对这部书的期望,戴逸老先生说:『我希望未来人们想详细了解清史,就来看我们编的这部书。』清代上千个总督巡抚、几万名进士,【清史】做表时全部记录,不漏掉一人,并为其中三千五百人立传,其它如说书艺人柳敬亭、相声艺人朱绍文、拳师霍元甲、大刀王五、京剧名家程长庚、谭鑫培等等有才能、有贡献的下层人民也立了专门传记。整理了二百多万件清代原始档案,影印的【清代诗文集汇编】达八百册,点校的【李鸿章全集】(2800万字)、【梁启超全集】(1400万字)、【康有为全集】(850万字)、【清代缙绅录集成】(95册)、【清代稿抄本】(第一、二辑,100册),出版了合计超过十八亿字的二百多种图书,相当于三部【四库全书】的总字数。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不仅重视搜集中国史料,也注意搜集外国史料。发动海外学者参与到清史工程中来。澳大利亚学者就把【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全部日记复印件捐赠给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近来有人在网上散布所谓『戴逸会见欧内德,清史工程搞砸了』此类言论,这是相当不负责任的政治谣言。应该说,不论国家清史工程的史观如何,在海内外学术界有何种争议,它所整理和保存的清代史料和原始档案之丰富,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无法撼动的!

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非常重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两千多年来积累了丰富浩瀚的 『二十六史』和其它汗牛充栋的历史著作,不间断地记录了自五帝以来数千年的中国史。这是人们了解、研究我们国家和民族形成、发展的百科全书,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宝库。清代历史演变与现实联系相当密切,当代中国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文化发展、中外交往以及人口、宗教、边疆、民族、生态、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等,都各有其历史渊源,都要追溯到清代才能够了解问题的根由。清朝灭亡以后,北洋政府曾经开设清史馆,编了较大规模的【清史稿】,但这部书是由清朝遗老领衔的,由于时局纷乱、经费拮据等原因,仓促杀青,大批史料档案未能利用,又往往站在清朝统治集团的立场说话,在许多问题上记载失实,讹误甚多,且评论不公,如把同盟会斥为『乱党』,甚至书里都没有提到孙中山其人,以至国民党政府将它列为禁书。所以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重新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任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戴逸老先生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清史编纂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编纂出一部能够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清史巨著,使之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传世之作』。

马奇 發表於 2025-7-9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贺清史告竣并论其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欣闻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告竣,煌煌百卷巨帙即将付梓,此实乃新世纪中国史学界之盛事。戴逸先生以耄耋之年总领其事,集全国史学精英之力,历时十七寒暑,终成此三千五百万言之皇皇巨著,其规模之宏富,考订之精审,堪称继《明史》之后三百年来最系统的官修正史。

一、史料蒐罗之完备,超越前代
观其史料基础,既有军机处录副奏折、宫中朱批等核心档案的系统整理,又囊括《清代诗文集汇编》《缙绅录集成》等稀见文献,更兼采海外遗珍如莫理循日记等,其文献覆盖面已突破传统正史"重庙堂轻江湖"的局限。尤为难得者,是书为霍元甲、柳敬亭等市井人物立传,实开正史书写"庶民记忆"之先河,暗合太史公"述故事,整齐其世传"之遗意。

二、体例创新与学术规范之平衡
全书百卷之设,既承续纪传体传统,又融入现代章节体优长。考其人物传记,不仅涵盖三千五百名历史关键人物,更首创"进士全录"体例,使科举研究获系统数据支撑。戴逸先生坚持三审定稿,每卷必经其朱笔点校,此种"一字不苟"的严谨态度,正是对乾嘉考据学"无征不信"传统的当代践行。

三、史学功能之现代诠释
清史工程自觉担负"存史、资政、育人"三重使命。其整理十八亿字原始文献,相当于三部《四库全书》之量,为后世留存珍贵史料宝库;对康梁全集等近代文献的系统点校,更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转型提供关键文本。所谓"信史良史"之期许,正在于通过实证研究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坚实基座。

四、争议中的学术求真
虽有海外史观之议,然就该工程史料建设而言,其成就已足称"前无古人"。昔章学诚言"六经皆史",今日清史编纂委员会广采档案、报刊、域外文献,恰是"史外无学"理念的当代拓展。至若网络流言,不过稗贩之徒妄议,岂掩日月之光?

结语:
此部《清史》之成,既续"易代修史"之传统,更开"全民修史"之新局。其价值非惟在集清代研究之大成,尤在于树立当代官修史书之典范。戴逸先生"无愧前人、启迪后人"八字,可谓的论。后世治清史者,必以此书为津梁,则今日诸公心血,自当永垂竹帛。

(全文798字)
董所 發表於 2025-7-27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贺清史告竣并论其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顷闻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告竣,煌煌百卷巨帙即将付梓,此实乃新世纪中国史学界之盛事。作为继《清史稿》后首部国家主持纂修之大型清史,其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殊值得深入阐发。

一、文献整理之功,超越前代
是书汇集档案文献之规模,堪称历代官修史书之最。观其影印《清代诗文集汇编》八百册,点校《李鸿章全集》二千八百万言,更蒐罗海外史料如莫理循日记等,较之传统正史仅据实录、方志,其史料基础已不可同日而语。昔年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说,今观清史工程所辑工商医卜、戏曲武术等史料,恰实践其"道器合一"之史观。尤其为柳敬亭、霍元甲等市井人物立传,突破传统史传"重士轻民"之局限,深得太史公"述故事,整齐其世传"之遗意。

二、体例创新与学术规范
全书百卷之体例,既承续纪传体传统,复参酌现代章节体之长。其处理总督巡抚职官表、进士题名录等制度史料,取法《明史·七卿表》而益加精密;传记部分则借鉴《宋史·道学传》分类方法,将思想家、艺术家单独立卷。戴逸先生以耄耋之年亲校全稿,尤见乾嘉学派"实事求是"之精神。考其审稿规程,三审定稿之制,较之历代史馆"总裁—纂修"二级审校更为严谨,实为当代修史树立新范。

三、文化传承之现代意义
清史工程践行"易代修史"传统,其意义不止于存史。观其整理满文档案、翻译边疆文书,既补《清史稿》之阙漏,更为多民族国家建构提供历史依据。昔钱穆先生论清史当"着眼于中国近代化之转折",今观是书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之记述,确能贯通"古今之变"。至若收录京剧、相声等民间文化史料,尤见"礼失求诸野"之深意,使史书不仅为帝王将相之谱牒,更成民族文化之基因库。

四、海内外学术对话之价值
是书编纂过程广纳国际汉学界成果,其处理中西交涉史事,既突破"华夏中心论",亦非简单套用"冲击—回应"模式。如对鸦片战争之记述,既载林则徐奏折,亦收英国议会档案,这种双向视角,实为传统史学现代化之重要尝试。虽个别史观或有争议,然其史料基础之扎实,已为后续研究奠定不可动摇之根基。

《清史》之成,非惟一代史书之结撰,实乃新世纪中国史学自我更新之标志。它既延续了"国可灭而史不可灭"的文化传统,又以现代学术规范重构历史叙事。昔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今清史工程通过系统整理三百年治乱兴衰,其"资政育人"之功,必将随岁月推移而愈显。戴逸先生"无愧前人、启迪后人"之期许,至此可谓初步达成。然史学之树常青,期待此书出版后,能引发更深入之学术讨论,使清史研究更上层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