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說『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但推動歷史前進的,盡皆是那些當仁不讓的奮進者。他們竭力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給這片土地留下點什麼,哪怕遇到種種意見和阻力。儘管以平庸的態度看來,這些努力有可能化作西緒弗斯式的『徒勞』,而這種消極態度在文化建設上,尤其普遍。
但顯然,做和不做,結果完全不同。歷時半年,【遼寧日報】『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系列策劃(同名文集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專訪了多位中國批評家、作家和編輯家,組織了讀者調查,連續刊發系列報道。這些報道對『為什麼真正的批評總難出現』這一文壇症候進行把脈,通過設置議題、讀者調查和專家訪談,總結出批評脫離文學實踐、批評與商業走得太近、缺乏理論勇氣等內在因素,同時也提煉總結批評的重建路徑,提出回歸作品、重視評獎、改善批評環境等具體措施。在社會大文化的視野下考察批評主體、批評對象與整體環境的互動關係,達到了重建文學批評應有的社會廣度和思考深度。 對文學批評的系統思考和報道,其經驗可以追溯到兩年前問世的『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系列策劃。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問題不僅關係文學創作本身,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現代性焦慮。這種焦慮的解決需要審視本土文學經驗、藉助跨文化話語實踐和民族文化價值的自我梳理才能達成。『重估』系列敏銳地抓住郭敬明加入中國作協等新聞事件,訪談王安憶、陸天明等本土作家、借鑑德國漢學家顧彬和日本學者谷川毅等域外眼光,並通過回溯文學評價標準問題、文化價值觀等本源性問題,對『當代文學價值』進行了相當到位的關注和討論,並在學術深度和大眾傳播效果上得到了較好的契合。 幾年來,除【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這樣的大型策劃報道,我們頻頻聽到文學和文化建設的『遼寧聲音』。【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刊發的『廖文』系列文章,毫不避諱地直面當代文學和批評現狀,顯示了當仁不讓的理論勇氣和文化自覺。系列文章先後關注『文藝精品』、『文藝批評』、『群眾文化』、『現實主義』等重大理論問題,試圖圍繞文化建設的『人民性』主題,重新審視文藝創作和文化建設的原則性問題,推進對文化建設關鍵環節的理論思考,加以深化和細化。文章刊發後或引起共鳴,或引發反思,甚至引起討論和爭議,總之『頗不平靜』,它們直面那些似乎司空見慣又觸目驚心的文化現狀,不膚淺地故作驚人之語,而是尋找癥結所在,鮮明地提出自己的文化主張,看似苛刻的批評背後,其實是恨鐵不成鋼的殷切,而最終落腳在文化和批評的建設上。 日前在遼寧舉辦的一次文藝評論研討會上,雷達、陳眾議、孫郁、王堯、趙慧平等評論家對『廖文』系列文章寫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比如如何清晰地界定『人民性』、重視對資本與文化關係的思考、改進行文風格與寫作機制等。專家們認為,這些文章的觀點在文學界似乎並不算最新最潮,文章寫作上也並非無可挑剔,但它們關注的問題需要有人去挖掘和總結,提交給社會各方進行溝通對話,凝聚為社會共識,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才有可能化作實際的文化行動。溝通橋梁的工作至關重要,但是它很可能沒有功勞、只有苦勞,更可能相當寂寞、無人喝彩,但它至關重要,甚至因此而顯得更為重要。 文化建設的『遼寧聲音』並非空穴來風,它得益於遼寧豐厚的文學積澱,得益於【當代作家評論】這樣優秀刊物團結的藝術家、批評家人氣,更得益於遼寧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設的高度自覺和實實在在的文化支持,如此才整合了社會文化建設的多種資源,促成了持續不斷的文化建設行動,把文化強省乃至文化強國的宏大設想化作一連串細緻綿密的文化針腳。 積跬步以至千里的『廖文』系列文章、【重估中國當代文學價值】以及【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系列報道,其幾十萬字放在全國報刊的書山文海中,不過是滄海一粟,但它凝結的心血和誠意卻有目共睹,它發出的聲音應會在文化建設的漫漫長路上迴蕩它的餘響,留下它應有的位置。 在文化發展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在邁出文化強國至關重要一步的今天,我們向那些自覺的文化行動致以敬意,為他們勤奮的工作和默默的擔當致以熱情的喝彩!董陽 來源:人民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