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標誌性建筑北大樓前即將畢業的學子。資料照片 110年,很短,只是歷史的一個瞬間;但又很長,綿長不絕的是一種精神和文化。 一個大學,如今已走過了整整110年。她是南京大學。 『誠樸雄偉,勵學敦行』,是這所大學的鮮明個性和特色,是她的精神和文化。她長成並積澱於110年的歷史中,鐫刻在千千萬萬人們的記憶裏。 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一刻:1978年5月,南京大學哲學系青年教師胡福明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光明日報上刊發,揭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的序幕,炸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聲春雷。 如今,來自海內外的南大校友,共同見證了110周年校慶的『序長不序爵』的理念:校友接待,只問長幼,不論尊卑,不論官位。這般注重人倫傳統和彰顯實事求是,正是南大百年精神文化的堅持。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原南京大學校長蔣樹聲說過:『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是有靈魂的,她的靈魂就是她的獨立思想和傳統精神。』 南京大學就是這樣一所有靈魂的大學。 『誠樸』:養育一代代學子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早在南京大學前身兩江師範學堂時期,學堂監督李瑞清就提出了這一著名校訓。這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訓,奠定了南大百年精神傳統的基礎。 110年來,一代代南大人,俯下首,就有了『嚼得菜根』的深沉情懷;抬起頭,更擁有『做得大事』的雄偉抱負。 南京大學教授閔乃本是中國科學院院士,1959年畢業於南大的著名物理學家。歷經近20年的艱苦探索,他和他的團隊幹了一件大事:完成了『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應用』研究。2006年,這項成果榮獲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自1999年以來,內地高校獨家獲得的第一個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有這樣一組數據令世人印象深刻: 新中國成立以來,250多位南京大學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1999年榮獲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人員中,有6位是南京大學校友; 在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有3位是南京大學校友。 最新統計表明,南京大學現有11個學科進入世界『基本科學指標』(ESI)排名前1%;恢復高考以來南京大學培養的本科畢業生中,有8人當選中科院院士,121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研究基金』,兩項指標均名列全國高校第一。 一所大學何以有如此貢獻? 蔣樹聲的話很有代表性:『「誠樸」是南大傳統中最本色的東西,校史上的大多數校訓、校風中都有這兩個字出現。』 『誠』是維繫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規範,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著名經濟學家洪銀興說:『正是因為有了誠樸這一血脈和基因,一代代南大人人格獨立,求真求善,愛國興邦,科學名世。』 『雄偉』:激勵敢為天下先 『大學是個「泡菜缸」,南大人身上散發着濃厚的南大氣味,那就是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和追求卓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京大學校長陳駿教授這樣通俗地解說南大的精神文化。 解放前40多年裏,南大人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實現了同時代的10多個『辦學之最』。上世紀20年代,校長郭秉文就萌生了建設『東方劍橋』的夢想;國立中央大學時期,校長羅家倫提出要在『科學和一般學術方面』趕上並超過日本東京大學。 上世紀50年代中期,書記孫叔平最早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觀點和思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校長匡亞明果斷決策,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首開中外合作辦學先河;後改任名譽校長的匡亞明領銜『835建言』,開啟了『211工程』、『985工程』的序幕; 上世紀90年代,校長曲欽岳在基礎研究領域集中優勢,力爭與世界科技發展前沿接軌,使南大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學術榜』上脫穎而出,領跑7年之久。 校長蔣樹聲主政南大期間,率先在全國建立『學科特區』,提高了學科創新的能力,使南大的辦學實力大為提升。 進入21世紀,為了回答『錢學森之問』,南京大學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新一輪全方位的『三三制』本科教學改革,明確提出了『創辦中國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奮鬥目標。 在南大教學樓前的一片小樹林內,有一座半人高的石台,上面安放着老校長匡亞明的青銅頭像。匡老意氣風發,目光炯炯,似乎在思考,在訴說,為他身後的這座百年學府而自豪。 自豪的背後,是南大先賢后輩們的嘔心瀝血,也是大學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匡亞明或許沒有想到,自己當年的『敢為天下先』成就的是今日南大在世界舞台上的耀眼光芒。南京大學現有國際教學與科研合作機構20多個;先後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7所世界名校中建立孔子學院。 在聯合國,歷任的7位中國籍副秘書長中有3位是南京大學校友;在美國矽谷,超過2000名科技精英來自南京大學。 為迎接110周年校慶, 『勵學敦行』:潛心學術醉心科研 戒浮躁求真學是文化自信的非凡氣質。洪銀興書記說:『長期以來,南大不佔天時,也不佔地利,它所擁有的,是人和,也就是一股專注勁兒。』 在南大,經常會看到一道景象:深夜時分,科研樓和實驗樓燈火通明,廢寢忘食的教師和學生們仍在挑燈夜戰。 『做科學工作,我的體會是自討苦吃,沒有鐘點,沒有假期,必須耐得住寂寞,一有時間,想到的就是科研,尤其在沒有突破的時候非常痛苦。』閔乃本院士笑着說。在他的團隊裏,沒有人規定什麼時候上班、什麼時候下班,但每一位成員吃完晚飯都會自覺地趕到實驗室,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離開,大家已習以為常,19年如一日。 由匡亞明主編的、被譽為當代『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200部)也是歷時20年孜孜不倦的結果。在這20年裏,為【叢書】嘔心瀝血的匡老去世了,許多參與這項工作的老同志退休了,曾經滿頭青絲的中青年骨幹也已兩鬢斑白,但【叢書】的編撰卻從未停歇。 學術大師程千帆教授及弟子,走遍大江南北搜集資料,經兩代人努力,窮30年之功,終於完成傳承文化的大型項目【全清詞】階段性成果36卷的編校工作。 78卷本、共計4000多萬字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也是耗時近10年不懈努力的結果。課題組近百人,幾乎放棄所有節假日,足跡踏遍美、日、德、英、意、俄等國及我國港台地區,並協同配合完成了史料的收集、整理、翻譯、校對和研究等工作。 『勵學敦行』,近幾年,南大先後與地方政府和企業共建24個政產學研用平台,覆蓋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2008年,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4所、55所合作共建的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已取得國家『03專項』等重要項目,成為高校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的有力印證。 如果說政產學研是手拉手,那麼學者間的交流可謂心連心。海內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國佛教通史】由南京大學教授賴永海擔當主編。他表示:『這部著作整合了全國十幾個高校的22位學者,經過5年多的集體攻關才完成的。如果沒有國內眾多學者的無私協助,這部15卷、650萬字的巨著是無法完成的。』 這就是南京大學。110年來,南大淡泊名利的追求始終不變。本世紀初,全國高校迎來合併高潮,南大沒有合併他校,成為迄今為數不多沒有合併過的高校。現在,南京大學的在編教師只有2180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到3萬人。這所110年的名校,就是以如此的資源和規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術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中國的科學文化與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位院士淡淡地說:『我們的排名不在紙上,在老百姓的心裏。』 這就是南大的精神氣質,110年來一直浸透在痕跡斑駁的古牆縫隙裏,浸透在校園路燈下的昏黃光暈裏,浸透在一個個從實驗室走出的疲憊卻堅定的身影裏。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