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熟記808個漢字,即使不會漢語、日語和韓語,在三個國家也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記者昨天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歷時三年,由該校原校長紀寶成牽頭編制的【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已經完成。藉助該字表,三國青年不僅可以『筆談』,方便旅遊,增進交流,還能為三國青年互相學習彼此語言提供方便。
日本韓國漢字史已逾千年 古老的漢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日本和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也已超過千年,漢字被視為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他結識日本人宮崎滔天。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竟能毫無障礙的『筆談』,藉助的就是彼此相熟的漢字。通過『筆談』,宮崎滔天了解了中國的革命,孫中山也與其探討中國革命的戰略。兩人的『筆談』書信被收錄在【宮崎滔天家藏】一書中,於2011年在中國出版。 不僅如此,上世紀80年代,很多日本遊客來到中國旅行,雖然不會說漢語,但卻能通過寫紙條在中國的商店裡順利購物,到日本、韓國旅行的中國人,同樣能夠看懂當地招牌上的簡單漢字,這都得益於三國對漢字的熟悉。 2010年,時任人大校長的紀寶成在參加東北亞名人會時,提出編制一份【中日韓共用常見漢字表】的建議,在他看來,漢字是三國共同的財富,他希望梳理三國共用的漢字,增進三個國家的交流與溝通。 過半漢字三國寫法相同 人大文學院和外語學院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字表研製。據紀寶成介紹,相關研究表明,掌握了現代漢語中頻率最高的前950個漢字,就可讀懂一般文章的90%。課題組比較了我國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日本的【常用漢字表】和韓國的【教育用基礎漢字】,最終製作成三國共用字表。 字表原本的草案是800個漢字,最終調整成為808個字,增加了『』、『 n』、『氏』等字。人大文學院古代漢語教研室主任趙彤解釋,日語中,『』字仍保留古漢語的用意,有『喝』的意思,使用頻率非常高。通曉韓語和日語的人大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申淑子介紹,因為供中日韓三國的學習者使用,在提及國名時,『n國』一詞使用頻率會比較高,因此添加了『n』字。在日本正式的場合或者填寫表格時經常用到『氏名』這個詞,相當於中國的『姓名』,因此增加了『氏』字。 最終字表中的808個漢字,在中國【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字中出現的有801個字,7個字屬於次常用字;屬於日本『教育漢字』的有710個字,其餘98個字均見於日本【常用漢字表】;屬於韓國初中漢字的有801個字,屬於高中漢字的有7個字。 字表分為總表和對照表,總表以繁體漢字形式列出。對照表中,包括無繁簡之分的漢字,大約有550多個,其中三國寫法相同的漢字占大多數,有540個字左右;還包括有繁簡差異的文字,達200多個漢字。 申淑子分析,雖然這些漢字在三國的讀音並不相同,但字形和意義大多相似,因為它們都來源於中國的古漢語。她期待着,字表作為跨語際交流的平台,帶動更多的三國青年用漢字『筆談』。 將為漢語學習和旅遊提供方便 趙彤解釋,漢字是表意文字。在特定的場合,即使語言不通,也可以藉助漢字實現簡單的交流。據保守估計,掌握共用字表中的文字後,路上80%的漢字招牌、簡單漢字說明都能看懂,拿着一本漢字表,觀光旅遊者在三國之間往來將更加便利。 初學日語的中國人小林也很期待看到漢字表,她說,雖然自學日語,但語法和發音還掌握的不牢靠,聽說方面也有障礙,有了共用字表,到日本旅遊、學習時,就不擔心語言不通了,寫漢字也能與日本人交流。 韓國的韓文只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此以前,韓國歷史主要用漢字書寫。有韓國專家擔憂,如果韓國年輕人不學習漢字,那以後能熟練閱讀古籍史料的人越來越少,他們希望通過推廣這份漢字表,帶動更多人了解並學習漢字,同時為韓國青年出行至中國或日本提供便利。一些韓國的跨國企業甚至在考慮將該漢字表的掌握程度列入晉升考核的標準。 目前,漢字表總表已製作完成,分類表正在補充完善,明年有望正式發布。 相關鏈接 三國部分形同義異字 太:現代漢語主要解釋為『過於、很、高、大』等,在日語中則有『粗、胖』之義,在韓語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 祭:現代漢語主要是『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或者指『供奉鬼神、祖先』;但在日語和韓語中,除了這層意思,還增加了『節日』的用法,比如『櫻花祭』就是櫻花節、『映祭』就是電影節。 走:現代漢語主要是指『行,移動』,在日語中有『跑』的意思,在韓語中也指『跑、逃跑』的字意。本報記者 任敏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