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河北冀州的農家子弟『北漂』當學徒,從精明的古董商成長為文博大家。他自奉甚儉卻有今人不能想象的慷慨――敞開自己所有收藏讓國家『看上什麼就挑什麼』,幾千件寶物捐贈故宮。工作人員到孫家為捐贈文物登記造冊就用了近兩個月時間,這些文物在1956年就有25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曾經感慨,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 捐『杯』前一天 向全家人『亮寶』 『孫瀛洲捐獻文物精品展』日前在故宮景仁宮開幕。展覽前夕,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特別代表院方來到孫瀛洲先生故居,面對他的遺像深深三鞠躬,以表達後學對這位前輩的景仰和追思。 孫瀛洲的女兒孫文冬至今記得當年父親在捐出絕世孤品『鬥彩三秋杯』之前的情景。『1956年,我還是個戴着紅領巾的初中生。那些日子,家裡來了不少人,對捐獻的文物天天在北屋登記造冊。之後,故宮該來裝箱了。前一天,父親把全家叫到東屋裡屋,他站在炕上,在擺放着幾百盒要捐給故宮的珍貴文物中,打開了一個精緻的小盒子,小心翼翼地拿出兩個小瓷杯給全家看。他說,「這是咱們家最值錢的東西,故宮裡也沒有。明天就捐給故宮了,今天讓你們看看」。』據孫女士回憶,視古玩如命的父親是從來不會讓家裡人看他的寶貝的,『他說話時臉上帶着微笑,甚至充滿了自豪。』 高僅兩寸,胎釉薄如蟬翼。杯身以秋菊、蝶、草組成畫面,表現出秋天的景色――『明代成化鬥彩三秋杯』如今已經成為故宮鎮館之寶之一,它也是此次展覽中最受人關注的展品。此杯身世不凡,相傳是明成化皇帝非常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為討她歡心,命景德鎮工匠特製的御用酒杯,到明嘉靖時已屬珍品。據參加展覽開幕式的孫家後人透露,視寶如命的孫瀛洲先生當年就不惜用去四十根金條將它買下,珍藏家中一直秘不示人。 人生軌跡猶如傳奇 捐贈數量質量首屈一指 孫瀛洲先生的人生軌跡就像一個傳奇。他本是河北冀州的一個農家子弟,1906年到北京,曾先後在『同春永』、『寶聚齋』、『銘記』等古玩鋪任學徒、夥計、採購、副經理等職。1923年在北京東四南大街創辦了自己的古玩鋪『敦華齋』,因研究深入,經營有方,成為北京著名的古董經營者,是赫赫有名的『孫五爺』,其高超的文物鑑定水平,為同行所稱道。 孫瀛洲先生是我國文博界傑出先驅之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鑑定家,是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在眾多捐贈者當中,孫瀛洲先生所捐贈的文物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首屈一指,對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充實,起到了重要作用。』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這樣評價孫瀛洲先生的捐贈。記者了解到,1956年,孫瀛洲先生陸續向故宮博物院捐贈了3000餘件文物,對故宮博物院的收藏起到很好的豐富和補闕作用。所捐贈的2000多件陶瓷,從晉、唐、宋、元時期各名窯到明、清時期各朝景德鎮御窯瓷器,自成體系,幾乎無所不包,一些傳世稀少的文物,更顯彌足珍貴。其中,『明代成化鬥彩三秋杯』,造型輕靈娟秀,胎體薄如蟬翼,從目前世界範圍所見,傳世極為稀少。從文物門類上看,孫瀛洲先生捐贈的這批文物也十分豐富,除陶瓷外,還有犀角、漆器、琺瑯、雕塑、佛像、家具、料器、墨、硯、竹木牙骨、青銅、印璽等多個門類。 據介紹,這批捐贈文物中,在當年就有25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孫瀛洲的愛國驚世之舉,為一般收藏家望塵莫及,他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的獎勵。北京市曾將他於1923年開設的『敦華齋』招牌高懸於琉璃廠文化街,以老字號名店昭示後人。本次展覽即從孫先生所捐贈文物中遴選出100件(套)展出,以表達對孫瀛洲先生的懷念和崇高敬意。 從不後悔捐贈之舉 後人讚嘆老人『明智』 孫先生的長外孫女李潤至今還記得外祖母和她談起犀角杯時的情形。當年有『一兩犀角,十兩黃金』之說,外祖母告訴她,解放初,『北京的犀角杯都在咱家。』家藏的三十多件犀角杯悉數捐贈故宮。 孫文冬女士感慨,父親是為文物而生的人,儘管當年私藏豐厚到不可想象,但家裡的生活卻非常簡樸,她冬天戴的手套都是母親用襪筒改的。如今,文物拍賣市場火爆,父親當年捐出去的東西價值連城,經常會有人開玩笑地問孫家後人,能理解當年長輩捐贈的舉動嗎?如果是在今天,你們還會同意把這些寶貝捐獻嗎?甚至還曾經有人鼓動孫文冬去把那些捐出去的東西『要回來』。孫女士說:『怎麼會有人有這樣的想法?』即使是在現在,他們不僅贊同父輩的選擇,而且認為這是一個『明智之舉』。李潤說:『如果當年不是捐贈國家,這些寶物在「文革」一定會遭受厄運。我外祖父等於為國家保護了這些珍寶,現在想來,老人家的這個舉動太明智了,這些東西屬於國家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再說,現在有的家庭,為了爭老輩留下來的一間房子都能打到電視上去。老輩兒沒把這些寶貝留給家人,我們不會為爭這些東西傷感情。孫家的後人靠自己自食其力,過得也都挺好,他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是高潔的精神。』 孫瀛洲先生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含冤離世,僅僅用一塊門板就被匆匆抬去火葬場,不許留骨灰,不讓家屬看最後一眼。女兒懇求司機師傅能為父親留下骨灰,師傅對她說:『閨女你放心。』為此,他們永遠記着那位司機師傅,『他姓白。』文/本報記者 王岩 鏈接 文物鑑定權威耿寶昌先生憶恩師――『他是名副其實的首席前輩』 當今文物鑑定界的權威專家耿寶昌先生,曾有幸師從孫瀛洲先生。他稱孫先生是陶瓷鑑定領域『名副其實的首席前輩。』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到故宮博物院後,曾帶領故宮博物院陶瓷專業人員做了大量整理、鑑定及收購工作,並對故宮藏幾十萬件瓷器進行了斷代研究。他將自己的鑑定經驗加以總結、發表,撰寫了大量精闢的闡述文物鑑定與辨偽的論文,如【談哥汝二窯】、【元明清瓷器的鑑定】等,其中所歸納總結的鑑定經驗,至今對古陶瓷鑑定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孫老對歷代陶瓷了如指掌,例如對宋代官、哥窯的鑑定,他僅用手指捏瓷器的圈足就可以判定窯別,令眾人折服。因此,孫先生生前被同仁們譽為『老法師』,『宣德大王』。他同時是宋、元陶瓷研究的開創者和明清瓷器鑑定大家。在故宮主持陶瓷鑑定期間,憑藉他卓越的專業知識,曾經從院藏陶瓷匯總鑑別出了過去一直未被認識的汝窯罐蓋及多件官窯、哥窯瓷器。 在古陶瓷鑑定領域,關於永樂、宣德御窯青花瓷器的區分,一直是學術界的難題。據耿寶昌先生回憶,早在20世紀前半葉,孫先生就能從造型、胎釉、青花色澤、紋飾風格等方面逐一說出二者的區別。孫瀛洲的研究成果後來得到多方面的印證,至今仍被作為區分永、宣御窯青花瓷器的重要依據。(文/本報記者 王岩)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