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起,曾被譽為中國最富影響力的人文雜誌之一的【萬象】已經4個月不曾出刊,很多業內人士和讀者紛紛猜測―――【萬象】已經『無徵兆停刊』。人文期刊的頹勢,絕非【萬象】一家。最近,就這個話題,微博上的大V,以及各家媒體紛紛關注。與此同時,有媒體在微博上做了一個小調查,聽讀者說說自己曾經讀過以及正在讀的人文期刊。自然,因電子閱讀、微博時代、各類繁雜事務,人們遠離了潛心閱讀,由此開始懷念過去的生活。或許,人文期刊的進與退,恰是人們內心的失落與嚮往。往遠處看,它在反映整個社會的人文素養,這也是這個話題引關注的理由。
作者群是人文期刊成功與否的關鍵 對於人文期刊的進與退,恐怕身處方寸之中的書報亭老闆們體會最為直接深刻了。曾經人文類期刊在許多書店報刊亭佔據了不小的櫃面,但今非昔比。『在零售市場上,高端的人文期刊式微,是這些年來一個大的趨勢。』一位有多年經營經驗的報刊亭老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山花】、【芙蓉】、【大家】等地方作協主辦的純文學刊物,因為銷量持續下滑,逐漸從銷售書架上消失了,甚至連【收穫】這樣的領軍級的雜誌現在也不敢進了。當記者說到【萬象】,書報亭的老闆們則紛紛表示,好久不見其蹤影了。 讓記者感覺意外的是,南派三叔主編的、走青春時尚路線的【超好看】,在創刊時紅火過一陣後,如今也歸於沉寂,銷量從一開始的10多本,跌落到經常一本都賣不出去。書店的情況也是如此。 『就像潮水退去,留在沙灘上擱淺在那裏。』【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這樣形容『黃金時代』過去20多年後,文學期刊的今日際遇。大氣候下的文化斷層,形成文學的邊緣化,讓純人文類雜誌面臨着嚴峻考驗。其中,作者群,是事關人文期刊成功抑或式微的一大關鍵。所以,【讀書】雜誌的新任主編鄭勇說,雖然【萬象】的停刊原因,不便揣測。但有一點,【萬象】到後期,在前任主編陸灝離開後,作者資源不夠豐富,人脈沒有很好地搭起來。 讀者忠誠度是人文期刊生命力的體現 針對人文類期刊銷量持續下滑的情況,【讀書】新執行主編鄭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人文雜誌的讀者,有着很強的文化消費慣性。一旦習慣了閱讀某本期刊,就會長期保持下去。有許多老讀者、老作者說,有一段時間【讀書】變得晦澀、專深,讓人看不懂,但即使如此,他們還是一期期地買下。這種忠誠度自然是雜誌的福分,更是其生命力的體現。而書評人鄭渝川也表示,他身邊有不少訂閱【萬象】的朋友,在【萬象】改版後,基本都維持了訂購的習慣,以體現對雜誌的支持。至於雜誌本身,『已經很久不讀了,來了新雜誌就放進書櫃。』 但在這個備受衝擊的碎片化閱讀時代,讀者的忠誠度從何而來?『真正要想留住讀者,還是要靠三聯書店的老前輩鄒韜奮的那句話―――「竭誠為讀者服務」。』鄭勇告訴記者,在辦【生活】周刊時,鄒韜奮開始【讀者信箱】,親自給讀者回信,有信必復。到後來,要回的信件實在太多了,鄒韜奮專門雇了8個人,幫着自己回覆讀者,人數竟比編輯還多。一年要回上萬封信。『當年,在重慶、武漢等有生活書店分店的城市,吃飯、住宿有困難的讀者都會找到生活書店。』因為,生活書店會給讀者毫不吝嗇的幫助。 如今,鄭勇也經常收到讀者的電子郵件,有誇獎的,有批評的,有的不署名,上來就劈頭蓋臉地批一頓。他會謙恭地回覆交流探討。『做書辦刊,不怕人家批評,怕的是人家懶得給你反饋意見,那才真叫茫然、寂寞。』 市場化與政府扶持利於人文期刊生存 除了作者和讀者之外,人文期刊的生存之道在哪裏?【收穫】執行主編程永新說,如今存活下來的大多數純文學期刊,多數是靠政府撥款勉強過活。『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辦那麼多文學期刊,每個省、每個地級市,甚至一些縣都有。一方面是政府的面子問題,另一方面,也給了本地作家的一個固定的培養渠道。養活一本文學期刊的花費,對地方政府而言,不過一筆小錢而已。』程永新說。『要繁榮文學,就必須從政策法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鼓勵並保護文學原創,否則原創文學期刊的處境會很尷尬。』【北京文學】雜誌社社長楊曉升也認為,在人文期刊的對策中,政府扶持還是首要的一條。 然而,社會對文學的需求沒那麼多。程永新認為除政府支持以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是更有挑戰性、同時也更有潛力的備選項。據程永新透露,2011年,上海市設立稿酬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提高本地區文學刊物【收穫】和【上海文學】的稿酬,每千字從原來的80元提到最高500元。『每年100萬元全部用於作者稿酬,相關部門每月都會來審核,編輯部不拿一分錢。』這能幫助作者獲得更體面的稿費收入,也增強了期刊的競爭力。 實際上,文學刊物的生存手段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據【上海文學】主編趙麗宏透露,有的文學雜誌靠企業贊助;有的在正刊之外出『李鬼』,收版面費生財;有的如【天涯】等嘗試將紙質文學期刊電子化,以吸引更多年輕讀者;有的乾脆轉型刊登其它內容。 微博調查 網友自問: 是雜誌沒落了,還是我『沒落』了 微博時代,讀者對於快速閱讀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是削弱人文類期刊勢頭的原因之一。然而,幾乎每一個閱讀者都是從慢閱讀的時代走過來的。一定程度上說,人文類期刊,承載着大家的某種記憶,對於當下的生活而言,那些潛心閱讀,反倒成了對快餐化的一種抵抗。 上周,近50位讀者在微博調查中談論自己曾讀過的及正在讀的人文期刊。從讀者的發言來看,多數人對過去的讀書生活,心存懷念,然而,又不自覺被技術和時代裹挾到新的閱讀狀態中,或者,乾脆不再閱讀。其中,仍有人願意翻閱紙頁。於是【讀庫】等讀物被納入他們的閱讀範疇。還有一些參與調查的讀者,列出的刊物並非像【萬象】和【讀書】這樣的人文期刊,但他們所追看過的刊物絕非浮躁的。或許,喧囂之中,我們仍需安靜的閱讀生活。 @水滴漣漪:以前看的更多的是文學類的【收穫】和【江南】,帶着尋找的心,喜歡慢慢看,細細品,心可以很安靜。但現在,我『沒落』了。唯一的痕跡就是床底下那兩大箱子的雜誌以及我不經意間的翻動。不管怎樣,我希望他們能堅守。 @florieren:【讀書】,非常推薦。需要靜下心來,煩躁的時候往往拿起書沒翻幾下就放下,一放下又覺着心理負擔好重。有的時候,看着看着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它為我增加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另一種閱歷。 @僧廬聽雨168:剛讀的【物色】雜誌相當不錯哦。『格物致知,空不異色。我們關注生活,同時關注藝術。』 @桂樹紛敷:【讀者】、【青年文摘】【散文詩】這些算是人文雜誌不?初中高中的時候很愛,幾乎每期不落。最愛的就是卷首語之類帶點勵志的,看到中意的還非得自己再抄一遍的,其實說起來也是有些功利性的,為了積累作文素材嘛。 @kityhz:我讀過的也很喜歡的人文雜誌有【十月】,【收穫】等,它們陪伴着我的青春。【十月】的中篇小說,常有佳作。短篇小說、詩歌、散文,則暗藏『奇葩』,待人尋味。 @言~M日:常年買的【書城】,自高中看過一期,便十分喜歡,內封裏王寅的攝影作品配上文字,很美。通過【書城】,接觸到許多書訊,以及高質量的書評,不流於淺顯,閱讀視野也隨之擴大,許多年過去了…… @阿波-湖州:那就辦一本啊,我來打工。偶爾讀的是【讀書】,【天南】,【紐約客】。 @江南蘭花:【讀書】、【隨筆】。前者報刊亭購,後者郵局訂閱(單位報銷費用)。給孩子訂的是【中華活頁文選】、【博物】。其實,在網上,我能免費看到龍源期刊網,所以,就訂這幾種好了。 來源:南國都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