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位於荔灣區恩寧路多寶坊27號的清代探花李文田的書齋――泰華樓,因荔枝灣工程施工慘遭重創,所幸及時發現最後得以倖存,修繕方案也將於近日公佈。但金陵台強拆事件的發生,再次觸動了李氏後人的敏感神經,『作為李文田的後代,我們有責任保護好泰華樓,不要讓它重蹈金陵台的覆轍。』昨日,為了弘揚泰華樓的歷史,李氏後人聯同荔灣區政協相關人士遠赴李文田家鄉順德均安,挖掘泰華樓身世之謎。
修繕方案近期公佈 今年一月份,受荔枝灣工程施工影響,身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泰華樓部分結構發生沉降傾斜,牆體和地板出現多處裂痕。得知消息後,李文田的第五代後人――美籍華人李思遠急忙從美國趕回來,並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隨後,相關部門迅速組織專人對泰華樓建築本體進行監測,並嚴格按照文物保護要求對房屋進行保護,避免了房屋進一步損壞。相關部門曾表示待工程完成後,將結合荔枝灣涌景觀對泰華樓做全面修復。 昨日,泰華樓主人李思遠向記者透露,他從有關部門處獲悉,泰華樓修繕方案將於近一兩個星期內出爐。紛擾了大半年的泰華樓在各方努力下終於得以延存,這讓李思遠長吁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前段時間,金陵台強拆事件對他觸動很大,『看到了這麼有價值的老建築被毀,覺得很可惜,當時馬上想到自己的祖屋泰華樓,雖然遭到破壞,但想到它在大拆大建中還能殘存下來,實在是不幸中的萬幸。』目睹了文物被毀的過程,更加堅定了李思遠保護泰華樓的決心。『其實很多恩寧路老街坊都不知道泰華樓的歷史,包括我自己,雖然出生在泰華樓,並在這裏生活了二十年才去美國,但我也是到了1995年才知道自己的祖屋叫泰華樓,作為李氏後人,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去保護好泰華樓。』 李氏後人千裏尋根 究竟用什麼方式才能完整地把泰華樓保存起來?李思遠認為,只有讓泰華樓的歷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典故,這棟百年老建築的歷史價值才會得以升華。但由於泰華樓保存下來的資料相當有限,昨日李氏後人聯同荔灣區政協相關人士遠赴李文田家鄉順德均安,希望挖掘到更多有關泰華樓以及其祖先李文田的資料。 在順德容桂,一行人找到了一位對李文田頗有研究的李先生。李先生向李氏後人展示了一封當年李文田親筆書信原稿,道出了一段關於泰華樓鮮為人知的歷史―― 李文田晚年乞歸故裏,當時清政府出資在現今荔灣區恩寧路一帶為其修建探花第,正間為四柱大廳,總佔地面積約為3800平方米,泰華樓作為書軒也包含在其中,號稱藏書十萬卷。隨着時代變遷,探花第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唯獨泰華樓得以留存。泰華樓內的藏書在經歷了數次劇變後變得所剩無幾,『第一次在日軍侵略時期,有部分書籍在轉運至香港赤柱時被日軍炸毀,第二次在經歷了1915年的水災後被浸爛,而後來有部分書籍也被李氏後人帶至北京,當年號稱的十萬藏書,如今已所剩無幾,讓人唏噓。』 此外,據相關人士透露,泰華樓的主人李文田是清代咸豐探花,由於李文田曾任清朝重臣,夫妻兩人曾留下兩幅長3.6米,寬1.14米的宮廷照。該畫被當地村民們視為珍寶,為了保護畫幅,上村村還立下了『公約』,畫像由村委會代為保管,放在一個秘密的地方收藏。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村民規定,畫像平時一般不對外公開,一年由村委會成員集體查驗一次。凡是碰到特殊原因需要對外打開這一畫像,都得由村委會成員集體同意,並且要所有村委會成員集體在場。據研究人士稱,該畫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經被盜,引起社會震驚。自此以後,該畫像鮮有公開。而連日以來,為了一睹該畫真跡,李氏後人和荔灣區政協相關人士走訪順德區博物館以及上村村,但最終都難覓該畫像蹤影。 同行的八和會館榮譽主席崔頌明向記者透露,荔灣區政協目前正在編撰一本名為【荔灣區文史新考】的書籍,其中泰華樓將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呈現其中,因此希望社會各界能提供儘可能多的資料,這樣才能向市民還原一個更為鮮活的泰華樓。 李文田簡介 李文田(1834-1895)字若龍,又字仲約,廣東順德均安上村人。1856年中舉,1859年成進士,殿試獲探花,年僅26歲,後官至禮部侍郎,入值南書房。其生前曾任江南、四川、浙江鄉試主考及會試副總裁,提拔過不少英才。清末翰林、我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是李文田的門生。晚年乞歸故裏後,在當時政府出資下修建探花第,其中泰華樓為書齋,距今已111年。 來源:羊城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