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梦
需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 “中国梦”是最近的热词,当范曾问两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时,杨振宁称这是一个全民族的总结,不能用简单的一两句或概括。他认为,中国近代遭受了很多悲惨的历史,使得变富强的愿望更加迫切,“我们现在有数不清的有能力的年轻人,中国的大学生接受的训练很多,比国外学生更早成熟,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认识,我对中国的未来是充满乐观的”。 不过,杨振宁坦言,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追上了外国上百年走过的路程,其中肯定有不少问题,需要正视这些问题。 莫言的回答则简洁得多,他说:“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说美国招募去火星的志愿者,中国人报名的最多。我觉得这也反映了当下中国人的梦想吧――飞到天上去!” □精彩瞬间 杨振宁抢主持人饭碗 “我有一个问题问莫言。”在对话中,这是杨振宁重复最多的话,他发问之多甚至超过主持人。 在学生提问环节,有人问莫言“文学与故事”的话题,莫言回答后,杨振宁却觉得有点意犹未尽,他抢着发问:“讲故事的人不一定都成了作家,而你怎么就成了作家了?”这一抢问引起了现场观众的笑声和掌声。莫言这次回答要认真许多,他称自己首先是听故事,喜欢夸张的转述,其次懂得选择故事,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后,认识到作家应该写他熟悉的经历和生活。 对话中,爱发问的杨振宁还突发奇想,问莫言:“如果把爱迪生请回来,21世纪最让他感到神奇的东西是什么?”莫言觉得这个发问像科幻小说,“用的手机吧,它太神奇了”。 莫言咳嗽被当有话说 访谈最后,有位学生问杨振宁、莫言和范曾对青年人有何忠告,三个人却都不愿意先开口。 台下主持人撒贝宁注意到一个细节,他马上问莫言:“莫言老师,我看您嘴动了一下,是不是有话要说?”莫言则赶忙解释:“我刚才是想咳嗽,但又忍住了。”如此坦诚的解释立刻把现场观众逗乐了,有观众小声说:“这个老头儿,太可爱了。” □学子发问 学生:我是一位理科研究生,平常看着大家去打球、唱歌,我却只能做研究,想问您做研究生的时候寂寞吗? 杨振宁:我做研究时,物理学只有三四个方向,而现在你们面临的研究方向要多得多。我做研究最难的时候是找论文题目的时候,恐怕这是所有研究科学的人的共同经验,它是从了解别人的结论转成自己寻找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1947年做研究生的时候是最关键的一年,那时候寻找问题也是我最困难的一个时期。如果你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会对自己产生失望,这是你面临的考验,但是你如果不弃不舍地坚持下去就可能有所作为。 学生:在您的小说中,什么样的人算是优秀的人?我们大学生面临着能力和道德的选择问题,我想知道您对“德”有什么样的看法? 莫言:作品中有些人物会有道德方面的缺陷,作品中的人物不一定就是好人,甚至好人很可能成不了文学家笔下的道德不错的人。我们可以回想读过的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不一定都是特别好的人,而是局限的,有个性的。人物的多样性、多面性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立体。 来源:京华时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