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化復興:現代世界觀條件下的道統回歸(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3-2-21 17:47| 發布者: 山東受學| 查看: 1883| 評論: 0|來自: 文化中國

摘要: 理解實體文化性質的途徑:識定文化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 當代中國文化大體分三類:現代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的革命文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哲學也是如此三類。哲學上打通中西馬,文化上構建和諧 ...

理解實體文化性質的途徑:識定文化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

當代中國文化大體分三類:現代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思想的革命文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哲學也是如此三類。哲學上打通中西馬,文化上構建和諧文化是根本的戰略任務。就歷史表象而言,肇始於『五四運動』的現代文化是以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面目出現的,給人們造成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是分割、斷裂關係的認識。十七大六中全會的【決定】指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這是政治上的認識,亟待哲學上的證明。

構建和諧文化在時間上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性、緊迫性說明文化建設等不得、輕不得;另一方面,考察文化形成規律,一種新文化成熟定型需要漫長的時間,另起爐灶的方式不能滿足時代急需,必須是在經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原有文化基礎之上的更新再造,文化建設慢不得、錯不得。如何妥善解決兩方面的壓力?唯有把和諧文化根植於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基礎之上,從整體上、性質上把握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依據宇宙真理,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進行適應現代世界觀的通融更新再造,才能保證文化建設的正確性、快速性,才能爲民族復興贏得極爲寶貴、極爲必要的戰略時間。

顯然,在理論上認識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性質,並證明兩者具有共通性,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必須解決的、十分緊迫的根本課題。我們談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其前提和基礎就是性質相同,不存在性質相異卻有繼承、發展的問題。當然,有相同就有不同,現代文化無疑是對傳統文化偉大的創新和發展,兩者在品質上顯現出巨大的差異性。性質是定性的問題,品質是定量的問題。

然而,如何才能認識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性質呢?正是由於洞見到文化的本質即是民族的世界觀,把文化與哲學統一起來,從而爲認識實體文化的性質提供了可能。對於紛繁蕪雜的實體文化,我們無法直接去認識,但可以通過文化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去間接認識。這需要明曉文化代表人物的世界觀與民族的整體世界觀之間的關係。

文化雖然是民族的整體世界觀,但是不是所有人的世界觀相加的總和呢?顯然不是。世界觀的形成既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也受個人的認知能力的影響。在相同的客觀環境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見仁見智』;然而,總有一些思維能力較強的人,看問題的廣度和深度超過一般人,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更深刻一些,更準確一些,這就是『英雄所見略同』;個別思維能力極強的人,他的思維水平甚至可以達到極限,他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是基本正確甚至是完全正確的,這樣的人,由於代表了民族對客觀世界認知的最高成就,所以往往被推崇爲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因此說,民族文化的世界觀,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代表人物的世界觀。

識定這個世界觀上的邏輯關係非常重要。能夠代表群體的,當然是這個群體中最先進的人;能夠代表社會的,當然是社會中最先進的階層,社會整體、時代的認識有賴於先進個人、先進階層的指導、領導,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群體對先進個人、社會對先進階層又具有反作用,社會整體、時代的認識爲先進個人、先進階層提供認識的來源並促其深化。群體、時代的認識具有整體性、基礎性,先進個人、先進群體的認識具有系統性、本質性,先進個人與群體、先進階層與社會整體之間在認識上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在一定的世界觀條件下,正是由於先進個人在思想認識上代表了民族的正確方向和最高成就,因而才成爲文化代表人物,這是歷史的基本邏輯,是打開認識實體文化性質之門的不二鑰匙。正是基於這個規律,可以確認:孔子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澤東是現代文化的代表人物。

說孔子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這是經過兩千多年歷史的檢驗,無可爭辯。說毛澤東是現代文化的代表人物,原由在於:從實踐上說,毛澤東是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主要奠基者;就理論貢獻而言,毛澤東哲學思想是迄今爲止我黨指導思想的最高哲學成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是唯物辯證法。對於唯物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雖然有大量重要觀點但並沒有進行專門、系統的論述,列寧在【哲學筆記》裡有較多闡述特別是指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根本性但也沒有進行全面系統的論證,只有到了毛澤東,他的【實踐論】和【矛盾論】才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唯物辯證法,特別是【矛盾論】是最早系統解釋、全面發展對立統一規律的著作,代表了自近代科學和地理發現以來世界範圍內哲學研究的最高峰,典定了迄今爲止我黨指導思想的最高哲學邏輯。如果說【共產黨宣言】是中國共產黨最偉大的思想旗幟,那麼兩論就是最偉大的思想武器。

但是,不得不看到,即便是【矛盾論】也沒能把唯物辯證法完整、徹底地闡釋清楚:【矛盾論】正確闡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哲學問題,但是沒有系統地論述矛盾的絕對性和相對性這一最核心、最抽象、最複雜的問題,由此造成對一些重要的哲學問題沒有論及,對個別問題­­(如事物發展的動因)的論點和論證也有商榷之處。應當看到,由於哲學思想的根本性、內核性,毛澤東的功過和其他重大理論篇章都統帥於兩論所體現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實踐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成就,就是從實踐和政治理論層面羈脫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錯誤和不足之處,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爲了完成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重大歷史的實質性總結,正確闡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在的理論邏輯,我們需要回到對唯物辯證法的完整、徹底、準確的研究,必須實現對兩論尤其是【矛盾論】的超越創新,並以此對構建和諧文化、和諧社會的理論進行哲學上的探究以便正確推進,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三次飛躍。全人類古往今來的文明成果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奮鬥史爲完整、徹底、準確地闡述唯物辯證法開拓了極爲廣闊的視野,提供了極爲豐富有力的論據,迎來了適宜解答的時機。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性質是辯證唯物主義,由文化的本質以及代表人物世界觀與民族文化世界觀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就可以推斷現代文化的性質是辯證唯物主義。要證明傳統文化的性質是什麼,關鍵就是要論證孔子思想的性質是什麼。對於孔子思想,中華民族探究了兩千五百年,至今未有定論,這不能不說是個天大的謎,現在是到了解開這個謎、蓋棺定論的時候了。至此,我們也可以猜想孔子哲學思想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這需要透解【論語】以提供無可爭辯的證明。

我們再捋捋認識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性質的思路。(一)構建和諧文化必須、必然、必定是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上的創新;(二)那么正確認識文化的本質,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等實體文化的性質是首要任務;(三)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是繁雜的、抽象的,不可能直接去認識,那麼就必須通過其文化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去認識;(四)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現代文化的代表人物是毛澤東,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現在【論語】和【實踐論】、【矛盾論】中,因此把【論語】和兩論完整、準確地認識了,就完全能夠準確地認識到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諧文化性質上的統一性和品質上的差異性,從而中華民族實現哲學意義上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就完全可能、指日可待;(五)完整、準確地認識【論語】和兩論,唯一可以依憑的就是宇宙真理,就是完整、徹底、準確的唯物辯證法。當然,我們講構建和諧文化,是在通融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現代文化基礎之上,與客觀世界辯證統一的文化,由於現代文化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西方文化的最優秀代表,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因而講孔子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的辯證統一,並沒有排斥西方文化,恰恰相反,是將優秀傳統文化、優秀西方文化、優秀現代文化融會貫通之後的升華再造,以完整、徹底、準確的唯物辯證法爲指導的中國和諧文化理論必須、必然、必定是全人類具有最寬廣的包容、最豐富的多樣、最長遠的發展的品格的思想文化理論。

自從有了宇宙,就有了唯物辯證法則,孔子和毛澤東的哲學思想都是對同一宇宙真理進行探索的偉大成果,他們的思想相通具有無需辯駁的客觀基礎。據研究,人腦在若干萬年前就進化到現在這個樣子,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和毛澤東並沒有思維能力的生物學差異,他們的思想相通具有無需辯駁的思維基礎。他們分別是傳統文化、現代文化的代表人物,這是實踐基礎。從當今社會大勢來看,馬克思主義不能拋棄,孔子思想要重奉起來,他們的思想相通是時代提出的根本課題,是現實基礎。宇宙只有一個,真理只有一個,英雄所見略同,毛澤東同志一生都沒有從哲學上否定孔子,孔子和毛澤東的哲學思想相通的可能性,是完全沒有疑義的。當然這是辯證統一,性質相同品質不同。

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正確解讀【論語】和【實踐論】、【矛盾論】從而通融提質也即闡述宇宙真理就爲實現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本體論、方法論、認識論,構築了制高點、核心點、切入點,就從本質層面打通了中西馬哲學和文化。這,就是繼續改革開放深水區中的『馬里亞納海溝』。


來源:文化中國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