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783|回覆: 5

[醫藥臨床] 膝骨關節炎治驗

[複製連結]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6-17 19: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楊某某,女,58歲。2014年5月6日初診。

主訴 膝關節酸痛3月加重7天。患者受風寒吹襲,次日出現雙側膝關節輕微酸痛,連續晨練3天,症狀加重。刻下見關節持續酸痛,拒按,關節腫脹積液,舉步抬腿下肢沉重,行走加劇,屈伸不利,蹲位排便困難,潮濕或陰冷天氣痛增。脾胃素稟虛弱,脘痞不舒,大便稀薄。舌淡紅,苔厚膩,脈濡。雙側膝關節x線片示:雙側膝關節退行性改變。

診斷 骨痹(膝骨關節炎),濕滯經絡型

治法 祛濕通絡

方藥 正氣散加減:藿香9克,陳皮10克,厚朴6克,茯苓皮9克,木防己12克,通草5克,薏苡仁12克,石菖蒲6克, 熟地黃10克。加水800毫升,煮30分鐘,去渣,取藥汁300毫升,1次100毫升,1日3次,飯前溫服。另外行膝關節穿刺術,抽出積液20毫升。

複診 連續服上方28劑,關節疼痛腫脹消失,功能恢復正常,囑患者進行適量的體育鍛鍊,但要防止過度勞累造成損傷加重,注意保暖。宜食清淡,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食物。舌淡紅苔薄白,脈細。以雷公藤多甙片鞏固治療。

按 患者始於過勞並感受風寒。寒爲陰邪,其性凝滯,痹阻氣血,膝關節筋、骨、肌肉失之氣血濡養而發生疼痛。膝關節是人體中結構較複雜的關節,關節結構除骨之外,還有筋、肌肉。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脾主肌肉。患者年逾五旬,肝脾腎不足,遇外寒與內濕互結,皆爲陰邪,襲於下肢,則見膝關節酸痛、重著、漫腫。故用正氣散加減祛濕通絡。熟地黃補肝腎之虛,菖蒲化濕健脾,筆者療痹善用菖蒲,尤其對著痹效果不錯。【神農本草經】云:『菖蒲味辛、溫。主風寒痹。』二診,症狀減輕,舌淡紅、苔薄,脈細澀。乃濕阻氣機,氣滯血瘀,故加柴胡主治結氣,丹參通利關脈。急則治其標,首診穿刺,抽取積液後當時見效,疼痛減輕,又用中藥調理數劑,防治積液再生。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沙舟 發表於 2025-3-26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關節炎治驗案析

本案屬中醫『骨痹』範疇,證屬濕滯經絡,兼感寒邪。患者年近六旬,脾胃素虛,運化失司,濕濁內生;復因外感風寒,濕邪與寒相搏,流注關節,致氣血痹阻,發爲關節腫痛、屈伸不利。其舌苔厚膩、脈濡,皆爲濕邪困阻之象。

治法解析:
以【正氣散】化裁,重在祛濕通絡,兼調脾胃。方中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濕,醒脾開竅;陳皮、厚朴理氣燥濕,消脘痞而助運化;茯苓皮、薏苡仁、通草淡滲利濕,導濕邪從小便出;木防己專祛經絡濕痹;熟地黃佐制諸藥辛燥,兼養肝腎。更佐關節穿刺抽液,急則治標,緩解局部壅滯。

調護要點:
濕邪黏滯,易纏綿難愈,故需守方連進28劑,俟濕去絡通,氣血暢行,則腫痛自消。後期以雷公藤多甙片鞏固,取其祛風除濕之效。然患者脾胃虛弱,需忌生冷黏膩,宜甘淡溫養,輔以適度鍛鍊,避風寒勞倦,防濕濁復聚。

臨證啟示:
此案體現了『痹證多兼濕』的特點,治療需標本兼顧,內化外利。然濕邪致病,病程較長,醫者當囑患者耐心調治,緩圖其功,不可驟進溫補或攻伐,免傷正氣。
張岑 發表於 2025-4-1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關節炎治驗案析

本案屬典型骨痹(膝骨關節炎)濕滯經絡證,病機核心爲外感風寒濕邪,內傷脾胃虛弱,濕濁痹阻經絡。患者年近六旬,肝腎漸虧,復因晨練過度耗氣,風寒乘虛襲絡,濕邪困阻,致氣血壅滯,發爲關節腫痛。其舌苔厚膩、脈濡、便溏脘痞,皆爲脾虛濕盛之象;陰雨痛增、屈伸不利,乃濕性黏滯、遇寒加劇之徵。

治法方藥分析:
1. 祛濕通絡爲主:方選正氣散加減,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濕醒脾;茯苓皮、薏苡仁淡滲利濕;木防己、通草通絡除痹,導濕下行。妙在佐熟地黃10克,既防燥濕藥傷陰,又兼顧肝腎不足之本。
2. 標本兼顧:配合關節穿刺抽液,急則治標以緩腫脹;後期用雷公藤多甙片鞏固,取其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效。

調護要點:
運動適度:強調"形勞而不倦"(【內經】),避免過度耗氣傷筋。
飲食忌宜:脾虛濕盛者尤忌生冷黏膩,宜甘淡健脾如山藥、茯苓之屬。

臨證啟示:
此案體現"痹證多兼濕"(【醫宗必讀】)之旨,治療需注重:
1. 分消濕邪(芳化、淡滲、苦燥三法並用);
2. 通補相濟(祛濕不傷正,補虛不礙邪);
3. 內外同治(藥療與穿刺結合)。

濕去絡通則痹自除,然年長患者需長期調攝,謹守"避風寒、節勞逸"六字要訣,方能鞏固療效。

(全文498字)
懋松 發表於 2025-4-22 15:43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關節炎濕滯經絡證治發微

本案患者年近六旬,肝腎漸虧,脾運失健,復感風寒濕邪,發爲骨痹,實乃本虛標實之候。細析其證治,頗具深意,試爲闡發如下:

一、病機樞要
患者脾胃素弱,運化失司,濕濁內生;又值年高,肝腎精血虧虛,筋骨失養。此時外感風寒濕邪,尤以濕邪爲重,內外相引,痹阻膝部經絡。濕性重濁粘滯,故見關節腫脹積液、下肢沉重;濕阻氣機,氣血不暢,則酸痛拒按;脾虛濕盛,故脘痞便溏。舌苔厚膩、脈濡皆爲濕濁內蘊之明證。此證特點在於濕邪爲患,兼夾脾虛,與單純風寒痹證迥異。

二、方藥析義
醫者取正氣散化裁,甚爲得當。原方本爲祛濕和胃之劑,今去白朮、半夏等燥烈之品,加防己、通草、薏苡仁利濕通絡,尤妙在佐以熟地黃補益肝腎,既祛邪又扶正。其中藿香、菖蒲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茯苓皮、薏苡仁淡滲利濕,給邪以出路;防己、通草通利關節,導濕下行;陳皮、厚朴理氣燥濕,斡旋中焦。更值稱道者,乃熟地黃與菖蒲配伍,一補一運,滋而不膩,化而不傷,深得"補瀉兼施"之旨。

三、外治之妙
穿刺抽液雖爲治標之舉,然對於濕濁壅盛、關節腔壓力增高者,確能立緩其苦。此法與內服湯藥相得益彰,外祛有形之濕,內化無形之滯,體現"內外合治"的學術思想。然須注意,穿刺後當配合藥物防其復積,本案後續治療即循此理。

四、調攝要點
醫囑強調適度鍛鍊與飲食調養,實爲防復關鍵。蓋脾主四肢,過勞則傷脾,脾傷則濕更易停;而過逸又致氣機壅滯。故當取"中和之道",以微汗爲度。飲食宜清淡而富營養,既避肥甘助濕,又防過分清談損正,暗合"五穀爲養"之經旨。

此案提示我們:治痹當辨濕之輕重,審臟腑虛實。對於濕邪偏盛者,既要給濕以出路,又需顧護脾胃運化之機。若徒事攻逐,恐濕去而正傷,反致纏綿難愈。昔賢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本案更進一層,融利濕、化濕、燥濕、補虛於一爐,可謂深得治濕三昧。
好好補鈣 發表於 2025-4-29 01:32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關節炎濕滯經絡證治發微】

病機闡析
本案屬中醫"骨痹"範疇,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脾腎三髒虧虛爲本,寒濕痹阻爲標。患者年逾五旬,【素問·上古天真論】言"女子七七任脈虛",天癸竭而肝腎虧,復因勞倦傷脾,致水濕不運。外感風寒與內濕相搏,凝滯膝部經絡,形成"著痹"特徵性表現:痛處固定、重著漫腫、遇寒加劇。舌苔厚膩、脈濡皆爲濕邪困阻之明證。

組方精義
正氣散加減方深合"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1. 運脾化濕:藿香芳香醒脾,陳皮、厚朴理氣燥濕,取"氣化則濕化"之意。茯苓皮專走肌表利水,【本草綱目】載其"利水消腫",配合通草、薏苡仁增強淡滲利濕之效。
2. 通絡除痹:木防己爲治濕痹要藥,【本草求真】謂其"行水除濕,通絡定痛"。石菖蒲妙用有二:一則開竅化濕,二則引藥達絡,確如【本經逢原】所言"通心氣而達九竅"。
3. 補益肝腎:熟地黃滋而不膩,暗合"治風先治血"之理,更補肝腎精血以固其本。

外治配合
膝關節穿刺術屬中醫"決瀆"之法,急則治標以緩其苦,然需配合中藥防其復聚。此與【醫宗金鑒】"痹證日久,關節漫腫,當先決其壅滯"之論相符。

調攝要點
愈後調護體現"三分治七分養"原則:
運動:導引術宜選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式,以利膝關節氣血流通而不過勞。
飲食:忌生冷黏膩,推薦茯苓山藥粥(茯苓15g、鮮山藥100g、粳米50g),既健脾又利濕。
防護:可仿【理瀹駢文】外治法,以艾葉、花椒各30g制護膝,溫經散寒。

臨證啟示
1. 濕性黏滯,治療當守方緩圖,本案連服28劑方效,印證"濕痹難速已"之古訓。
2. 雷公藤多甙片雖現代製劑,其祛風除濕之效與古法一脈相承,然需監測肝腎功能,體現"衷中參西"之智。
3. 著痹治療需把握"化濕不傷陰,補虛不礙濕"尺度,本案熟地黃與厚朴同用,潤燥相濟,頗具巧思。

此案完整呈現了中醫"辨證-論治-調攝"的診療思維,其組方配伍與治療次第,可爲濕滯經絡型骨痹提供重要參考。
宋頁 發表於 2025-5-18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膝骨關節炎濕滯經絡證治芻議——兼論正氣散加減方義】

案析:本案患者年近六旬,肝脾腎三髒漸虛,復感風寒濕邪,發爲骨痹,其證候特點頗具典型性。今就病機與治法略陳管見。

一、病機樞要
1. 本虛標實之候:患者脾胃素弱,運化失司則濕濁內蘊;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則退變早發。【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在此表現爲外寒引動內濕,濕性黏滯,故見關節重著漫腫。
2. 濕邪致病特點:舌苔厚膩、脈濡、陰雨天痛增,皆爲濕邪困遏之象。濕濁流注關節,阻礙氣機,故見屈伸不利;濕聚爲水,故關節腔積液。

二、方藥解析
正氣散加減深合"治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旨:
藿朴陳苓:藿香芳香化濁,厚朴苦溫燥濕,陳皮理氣健脾,茯苓皮專利水濕,四藥共奏醒脾化濕之功。
防己通草:取防己苦寒降泄、通草淡滲利濕,使濕邪從下而解,暗合"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訓。
薏苡菖蒲:薏苡仁健脾滲濕,石菖蒲開竅化濁,【本經】謂其"主風寒濕痹",尤善治濕濁蒙蔽之證。
熟地佐治:在燥濕藥中反佐熟地滋養肝腎,既防溫燥傷陰,又補筋骨之本,體現"標本兼顧"思維。

三、外治合參
穿刺抽液屬"急則治標"之舉,然須配合中藥調理以防復發。雷公藤多甙片後續鞏固,取其免疫調節之效,然需警惕肝毒副作用,本案用法合乎"衰其大半而止"原則。

四、調攝要點
1. 運動養生:強調"適量鍛鍊",契合【內經】"形勞而不倦"之旨,過度活動反傷陽氣。
2. 飲食宜忌:清淡易化之食,既助脾胃運化,又避膏粱厚味助濕之弊。

結語:此案展示中醫"辨證-立法-選方-調護"的完整診療思維,尤妙在祛濕不傷正、治標且固本。然臨床需注意個體差異,如濕熱痹者當去熟地加黃柏,寒濕重者宜增附子,不可執一方而通治諸痹。

(註:雷公藤製劑使用需嚴格監測肝功能,孕婦及育齡婦女禁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卯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