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0|回覆: 1

[文言文] 古文運動:復正體漢字書文言文,乃漢籍數千年不朽之根本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5-6-21 0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定位短博,僅粗述,無得閒以詳論,但求拋磚引玉。

今人往往慶幸於數千年之漢籍依舊可識,並受益於其所承載之學問,卻少識今人之責,當令今籍可識於數千年後之子裔。欲盡此責,即須復漢字之正體,書面之文言文,亦僅此而已,未必理會日常口語之規範。

首須闡明復正字行文言之有益,如下:

甲、首當其要即令今籍可識於萬年之後,即先秦之漢籍,可識於眾者不少,如諸詩經【山海經】【春秋】【戰國策】【左傳】【道德經】【論語】【孟子】【墨子】等;

乙、令華夏文化圈諸國【如韓粵越日等】,即語言不通,亦可書信相通,不致如歐洲一席之地,而化萬族;

丙、不使口語變異乃至雜亂無章,文言文雖書面語,其標準規範化,即未必用於口語,亦可防微杜漸。察今網絡用語之亂,乃悉口語書面化之害巨。

其次須明復正字行文言之必要,如下:

甲、殘簡字違五書,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通假乃口語需要,以形聲立字即解其困】,無以成文【文言文】;

乙、口語書面化代替文言文雖百年未及,爲害累累:台灣香港大陸,即漢字區內諸地,亦因政府【治統】之不一,其官方文獻語言乃至民間書籍語言已大爲不同,無論韓越日諸國;

丙、英語拉丁文,乃口語書面化之代表,即數百年之文獻,已非民眾可識。

丁、治統規範終不如道統規範,文典之百世不朽,非政府強制統一標準可行,以史視之,兩三百年即更替,政府易幟,標準亦必更立。而口語之變異【一字之義,因時因人而異,按需賦予】,可謂日日新,非政府強制統一標準不可一其始終,文言文之規範,基於漢字之道【以五書定其本義】,道之統也,不以人力而變化,且越諸治統而同之【凡用正體漢字,行文言文者,無論韓越日,俱同而通】;

總之,無論日常講話、網絡交流如何,書面用語恢復正體漢字,文言文即當今政府燃眉之急,無愧於歷史之舉措。


 樓主| 沙坡 發表於 2015-6-21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拋磚引玉,望讀者不吝筆墨
ste0302 發表於 2025-4-30 23: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字正體與文言文道統之要義】

拜讀尊論,深契吾心。今就漢字正體與文言文道統之要義,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文字形義相生之理
漢字六書(實含轉注、假借)乃形義相生之根本。許慎【說文解字序】云:"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正體漢字之結構,實爲華夏文明之基因圖譜。如"禮"字從示從豊,既存祭祀之形,又涵制度之義;簡作"禮",則失其文化密碼。王念孫【廣雅疏證】考據文字源流,正可見字形演變與文化傳承之密切關聯。

二、文言文時空超越之性
文言文之價值,在於其超越時空之穩定性。顧炎武【日知錄】論"文章期於達意",文言文正以其語法規範、詞彙穩定而成就此功。試觀【資治通鑑】歷千年而可誦,而今日網絡用語甫出即變。章太炎先生曾言:"文言者,所以通古今之郵也。"此語誠爲的論。

三、東亞文化共同體之維繫
漢字文化圈之形成,端賴正字文言。朝鮮【訓民正音】雖創諺文,然李朝公文仍用漢文;日本【萬葉集】以漢字標音,而【日本書紀】全用漢文。此皆證明文言文實爲東亞文明對話之基礎。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所示之考據方法,至今仍爲日韓學者所宗。

四、簡繁之辨的現代意義
簡化字之失,在於割裂文化血脈。錢穆先生【中國文學論叢】指出:"文字簡化,實爲文化之簡化。"觀"愛"字去心成"愛","親"字不見成"親",豈非意味深長?然吾輩亦當知變通,如顧頡剛先生治史既重考據,復倡疑古,要在守本開新。

五、實踐之道
建議:
1. 基礎教育當增正體字教學
2. 重要文獻宜出版正繁對照本
3. 建立文言文寫作規範
4. 學術著作可附文言提要

結語:
漢字文言,實爲華夏文明之命脈。然守正不必泥古,創新不可失本。願與諸君共勉,存斯文於不墜。昔張之洞倡"中學爲體,西學爲用",今於文字之道,亦當如是觀。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