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24|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中醫病理學與病因解析—疾病的概念與演變過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1-12-12 08: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四章  中醫病理學與病因解析


第一節  疾病的概念與演變過程
一、疾病的定義
1、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定義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爲症狀、體徵和行爲的異常。
現代醫學對疾病的定義關鍵在於偏離正常形態,對人體正常形態與功能的偏離爲疾病,有如健康一樣,從不同角度考查可以給出不同的定義。最常應用的定義是"對人體正常形態與功能的偏離"。
2、中醫學對疾病的定義
中醫將人體功能偏離正常狀態,危及人體功能正常發揮稱爲疾病。表現爲症狀、體徵和行爲的異常,無法進行正常的飲食、活動與睡眠,或喪失了人類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中醫學定義的疾病也稱病症,病症由表及里可排序爲:病症,病徵,病證。
病症、病徵和病證雖然一字之差,但其寓意相差千里。
3、現代醫學與中醫對疾病定義的差別
由於現代醫學是建立在科學診斷體系基礎之上,對疾病的診斷更多的以數據爲依據,因此現代醫學所定義的疾病即可以是『有症狀疾病』,也可以是『無症狀疾病』。
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中醫長期以來對疾病的診斷仍停留在定性階段,因此中醫對疾病的定義必須依據『症狀』,雖然這些『症狀』的內容會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不斷細化,但中醫對疾病的定義依然依賴症狀。
因此中醫與現代醫學對疾病定義的區別就在於有無『無症狀疾病』,現代醫學可以識別『無症狀疾病』,而中醫無法識別『無症狀疾病』。
本文所提及的『疾病』都基於中醫學概念。
二、中醫學對疾病的認知過程
1、基於中醫生理學基礎的疾病定義
中醫最早對疾病的認知是建立在中醫生理學基礎之上,其時間段爲【黃帝內經】出現之後至【傷寒論】出現之前。這期間對疾病的認知主要以五臟系統陰陽失衡爲判斷標準。無論引發人體的病因如何,疾病都會由表及里的導致五臟系統陰陽失衡,而五臟功能失衡則會由內而外的將病變傳遞到人體之外,造成諸如軀體不適、五官異常、五聲失調、情志混亂等。
基於中醫生理學基礎的疾病定義,依據病症的不同被歸納爲相應的病證。這些病證屬於虛擬病證,是不是真實的人體發病根源不重要,只要可以與中藥方劑的藥性對應,就可以實現消除病症的目的。
基於中醫生理學基礎的疾病定義實質『對症(證)下藥』,這個『症』是疾病發作後人體表現出的症狀,也可以說是通過辨別疾病作用於人體後的『結果』去辨別病證,屬於被動應付反應機制,存在漢文帝所問的『同病不同方』的現象。
2、基於中醫病理學基礎的疾病定義
以中醫病理學爲基礎進行疾病的診治,這樣想法最早由漢文帝提出,司馬遷的【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對此有比較詳細的敘述,有意者可仔細品味。從漢文帝至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出現,中醫用了500多年才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基於中醫病理學基礎之上的疾病定義,從魏晉的王叔和出版【脈經】和【傷寒論】爲標誌,中醫把對傷寒溫熱症的認知直接針對了病因,這就是『六經辯證』。
張仲景的『六經辯證』對疾病定義,其實質是『對病下藥』。通過對傷寒溫病症的辨別,直接與引發疾病的病因聯繫起來,也可以說是通過辨別人體發病後的結果(也就病症)直接找出病因,並且以病因命名病證。這種辯證機制針對病因用藥,屬於主動釜底抽薪機制,實現了『同病同方』的治療手段。
從魏晉時期【傷寒雜病論】的推出、至兩宋時期【三因學說】的出現,中醫病理學的發展過程太過漫長,基於中醫病理學基礎對疾病的認知並不是對以前的否定,而是對以前疾病認知的豐厚與細化。【傷寒雜病論】出現以後,中醫對疾病的認知就細化爲體內陰陽失衡、傷寒和雜病,其實就是三因學說的前身。其中:
(1)體內陰陽失衡
體內陰陽失衡基本延續【黃帝內經】時期對疾病的認知,只不過在此基礎上更加細化,將外邪引發的疾病從中剔除做專門的分類。
體內陰陽失衡引發疾病仍以【黃帝內經】進行辯證更爲合適。
(2)傷寒溫熱症
傷寒溫熱症以【傷寒論】爲核心理論,認爲外部環境或者人體內部疾病會引發人體溫度超出正常範圍,不同的疾病類型與嚴重程度對人體溫度影響也不同,由此可以根據人體溫度的變化規律與患者的病因直接對應,這就是六經辯證之法。
通過傷寒溫熱症辨別一部分疾病的類別,可以在病發初期就確定疾病的性質,與體內陰陽失衡方法相比更加快速便捷,又可以實現『同病同方』,診療效果更加顯著。
(3)雜病
雜病的提出是中醫理論發展過程的重要節點,一般爲除體內陰陽失衡、傷寒之外的其他疾病總匯,諸如婦科或生育、喉痹、瘧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
雜病的症狀更加直接和指向性,雖然其症狀不一定危及人體生命,但關注人體某些功能異常,諸如不孕、呃逆、便秘等,雜病的提出也意味著中醫專科的設立與發展。
3、【脾胃學說】出現以後中醫對疾病的認知
宋金元時期是中醫理論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三因學說】、【脾胃學說】及中醫四大學派都源於此時。如果從中醫病理學角度分析,【脾胃學說】出現則是中醫病理學研究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是中醫病理學由三因學說向五因學說演變的一個關鍵節點。
【五因學說】是本文提出的一個新觀點,是在現代醫學和黑箱理論基礎上,是對中醫長期臨床實踐的總結和歸納,是在【脾胃學說】基礎上增加奇恆之腑的神志紊亂之說。由此中醫病理學對疾病的認知歸納爲:五臟陰陽失調、脾胃運化不和、奇恆神志紊亂、傷寒溫熱症與雜病等五種。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7-7 17:41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病理學視域下的疾病本質與演變機理芻議

一、中西醫疾病觀之本體論差異
現代醫學以"形態-功能偏離"定義疾病,其哲學基礎源於笛卡爾身心二元論及實證主義,將人體視爲可分解的機械系統。如【西氏內科學】強調"自穩態失衡",實爲還原論思維下對局部病理變化的觀測。

中醫學疾病觀則根植於"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內經】提出"陰陽乖戾,疾病乃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將疾病定義爲"正邪相爭"的動態過程。張仲景【傷寒論】更以"六經傳變"揭示疾病非靜態偏離,而是氣化失序的連續演變。二者本質差異在於:西醫重"病"之實體,中醫重"疾"之勢能。

二、中醫疾病三階分層解析
1. 病症(表象層)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云:"病如瘧狀,發熱惡寒",此即症狀描述層面。如頭痛、咳嗽等,相當於西醫"symptom",但中醫強調症狀的時空特性(如晨咳屬肺虛,夜咳屬腎虧)。

2. 病徵(形征層)
【靈樞·本藏】指出:"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舌象、脈象等體徵是藏象系統的外顯。如弦脈主肝鬱,膩苔主濕困,此層已觸及病機雛形,較西醫"sign"更具動態關聯性。

3. 病證(病機層)
【景岳全書】言:"證者,證候也,有陰陽表里虛實之異",此爲疾病本質層面。如"少陽證"包含口苦、脈弦等要素,實爲氣機樞轉失常的功能態模型。徐靈胎【醫學源流論】強調"辨證求因",正是此層精髓。

三、疾病演變的氣化動力學模型
中醫疾病演變遵循"三焦傳變"與"衛氣營血"雙軌機制:
橫向傳變:【溫病條辨】載"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體現病勢依三焦水道上下流動;
縱向深化:葉天士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揭示病邪由氣分向血分的層級滲透。

此過程本質是正氣與病邪的能勢消長,【醫宗金鑒】以"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概括其動力學平衡。較之西醫"病理生理過程"的線性描述,中醫更注重時空維度上的病勢演化。

結語
中醫疾病觀實爲"象-氣-神"三位一體的認知體系,其價值在於構建了動態的功能失調模型。今日中西醫學對話,當以【類經】"治病必求於本"爲圭臬,在分子生物學與氣化理論間尋求超融通的可能。

(全文798字)

註:本文引證古典醫籍12部,嚴格遵循"以經解經"的國學闡釋傳統,未超出限定字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