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寶寶,有很多你『想當然』的做法事實上是錯誤的,並且錯得很離譜,正是這些想當然的行爲扼殺了孩子最深的純真。以下6個場景,就折射出了6大教育『硬傷』。, P9 I7 F$ O4 R: Q
家長的權威不是靠『嚇』的# L) T4 h* q: F8 P2 F4 u" I* [7 f: k: @
媽媽下班了,打開家門,就看到:多多正邊吃晚飯邊看電視,手裡還把玩著不少的玩具。奶奶則端著飯碗跟在多多身後。
" i5 D$ }$ w) e" i% L: { 放下背包,媽媽說開了:『多多呀,剛才媽媽在樓下看到警察叔叔了。他告訴媽媽,正在找不認真吃飯的小寶寶,要把不乖的寶寶抓到警察局裡去。你怕不怕警察叔叔?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警察局關起來! 』# s1 M4 x! W( j7 L4 M6 {
晚飯後,媽媽看到多多玩得太興奮了,在小區里跑來跑去的,出了不少汗。媽媽又說道:『多多,醫生阿姨要來抓你了!快過來,穿衣服。不然,讓你到醫院,打針!』
0 N5 w+ W) n' J) j 點評:生活中,有的家長會借用『警察』、『醫生』、『小偷』等這些特殊職業人物的權威,『威脅』孩子吃飯、睡覺。也許一時有效,可長久之後,孩子不僅會對這些職業產生恐懼,而且會產生不安全感。
8 k; Y; P. |, o4 W 孩子不聽話時,家長總是忍不住擺出大人的權威,強制、命令、恐嚇,這些都不是良好的溝通方式。家長何不編個可愛些的小故事呢,或順著孩子的性情喜好,去摸索一些更睿智的方法。多些耐心和童趣跟孩子交流,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 { [) Q/ a1 s: X! Q3 ~; Q: ` 不要替孩子『長臉』
) f1 C- }5 ]; A# ~9 t; B- c 樂樂和媽媽一起堆沙子。一會兒提水,一會兒堆土,親子氛圍其樂融融。這時,有小同伴過來了,想借一把鏟子。還沒等樂樂作出反應,媽媽就說開了:『樂樂,借給哥哥,好嗎?樂樂乖,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媽媽告訴過你,要大方的……』長篇大論後,媽媽把鏟子給了同伴。可樂樂呢?轉身走開了。
6 o3 @8 V: @, }& w, g |0 Z5 {1 q: { 點評:孩子大一些,帶出去玩,家長當然希望孩子給自己『長臉』。但樂樂媽的行爲,實質上干擾了孩子之間的獨立交往,讓樂樂失去了一個跟同伴交往的鍛鍊機會。
1 ^0 U7 n5 E5 F$ t/ ?% ? 聰明的家長永遠是站在孩子身後。碰到類似問題,家長不妨等一等,先觀察下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很樂於把鏟子借給對方,馬上擁抱孩子,告訴孩子:『你很棒!』如果孩子不肯借,你再適時加入,引導他與同伴正確交往。* y! I! U; i0 P4 y
別用世俗偏見評價孩子, q# U* F! s$ V
海洋球池裡,一群孩子在玩耍。一個哥哥快速、熟練地從一旁的滑梯上滑下,『嘭』的一聲,躺在球池裡了。這時,周圍聊天的媽媽們循聲而來,一邊嘟囔著,一邊把自己的寶寶從球池裡抱出。霎時間,球池裡只剩下兩三個大孩子。
0 _9 ?$ t3 g8 i8 s) D7 R 點評:看著大孩子『粗魯』地『闖』進了海洋球池,周圍聊天的媽媽們趕緊採取『保護』措施,把寶寶抱了出來。家長用自己的預想,保護了孩子的身體,卻破壞了孩子們寶貴的學習環境。
* y) R- ~( U% s- `" k- y 家長心裡關切著孩子,但表面上要不動聲色地走到球池邊。你可以引導寶寶爲這個大哥哥鼓掌,而大孩子看到家長在也不會太爲所欲爲。何況孩子之間的交往,多數沒有惡意,家長完全可以『暗中保護』,又不破壞現場的愉快氣氛。
: K0 Y% c% N# Z; a- p 別替孩子看世界' u# U1 j& ^* V
全家出門去公園遊玩,熱熱鬧鬧的。媽媽看到花了,笑著說:『寶寶,這是菊花。看她的花是黃色的哦!』遠遠的,風車在轉,爸爸說:『寶寶,你看,那是風車哦。』這時,爺爺一抬頭,發現鴿子了,連忙大叫一聲:『寶貝,天上有鴿子在飛。』……3 f6 x1 z" D+ Q6 Z" q* U
還沒等孩子自己發現,家長就急不可待地把看到的東西指出來。表面上看,這是向寶寶傳授知識,實際上卻局限了孩子整體觀察的能力,也剝奪了他們自我探索的樂趣。
! j. f) W# X/ A5 T 家長不妨等孩子對某個事物特別關注時,你再開口說話。而且要注意,不要直接告訴孩子這是什麼,而是多用問句的方式,引導孩子一起來觀察。比如,當寶寶在看花的時候,你可以這樣問:你在看這個嗎?上面有什麼?花是什麼顏色的呢?……
) Z: D0 J2 v% T2 ]! u, W7 }6 i 別因孩子可愛就亂了套
( K* B3 O9 K$ [0 {- | 妞妞剛起床一會,樂滋滋地在房間看【天線寶寶】!『妞妞乖,把尿包扔到垃圾桶去!』媽媽在外面喊。這時,爺爺進房間了,妞妞馬上笑嘻嘻地說:『爺爺扔,爺爺扔!』" B. Z, b) ?( k& z, B
爺爺慈愛地摸了下妞妞的頭,提了尿包走出來,有些得意地跟媽媽說:『咱家妞妞越來越聰明了,自己不扔叫我扔,這小傢伙,呵呵。』
0 {1 I$ m! j& D% q4 ` 妞妞一周8了,爺爺閒下來,最喜歡逗妞妞玩。『妞,打爺爺,打爺爺!』爺爺笑眯眯地抓起寶寶的小手,輕輕拍打著自己的臉龐,妞妞一邊拍,一邊『咯咯』地笑了起來。+ o* J8 V- V, e& b
點評:當孩子們動用『小聰明』、『小伎倆』來對付大人時,很多家長明知道不對,卻又忍不住對孩子的機靈津津樂道。家長表情、語氣、行動的不一致性,常常讓孩子無法正確分辨,導致了錯誤的模仿。
3 Z8 _# W$ R& w# K 孩子最初的社會秩序感和規則,往往來自於耳濡目染的家庭環境。妞妞確實很聰明,懂得把事情『轉嫁』給爺爺做,但這並不值得讚賞,而是要語氣平靜地告訴她,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做。面對孩子的『聰明』,家長要多些理性,並且全家一致。
7 a7 F8 q/ h* F' h- S- g- E4 E 孩子沒你想的那麼脆弱
8 Z. s, k7 U G" s% i( Y( u; l |; N" A 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媽媽看到寶寶正在和一個年齡較大、性格活潑的大哥哥在一起玩。這時,大哥哥輕推了寶寶一把。只是因爲寶寶站錯位置了,純無惡意,寶寶很自然地走開了些。可這時,媽媽卻飛箭似奔跑過去,喊了聲:『小心點,寶寶!我們去那邊玩。』2 q6 ^, u1 s1 b( D! S+ L( {5 v
6個小小的生活場景里,都暗藏著不同的教育智慧。希望資深教師翁娟的誠懇建議,能讓有不同『塗鴉行爲』的家長有所領悟,並努力改進自己,成爲孩子成長路上用心的『雕刻者』。( l5 t1 y, O/ p' O1 W) D* j# i
寶寶被大哥哥推了一把,不少家長心裡會不舒服,認爲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其實,孩子們的交往是單純的,他們表達情緒很直接。也許前一分鐘,他們還在推來推去,後一分鐘,就擁抱歡呼。- C, t9 W" u! b" ~* M% R& x
家長帶著成人的眼光出手『保護』,讓孩子失去了很多『受挫』的機會。, \" \$ i% y6 j# j7 O% ~% f: g
家長不可能永遠地守護在孩子身邊,讓他自己先試著解決,其實孩子很堅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