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3|回复: 1

[文言文] 古文运动:复正体汉字书文言文,乃汉籍数千年不朽之根本

[复制链接]
沙坡 发表于 2015-6-21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定位短博,仅粗述,无得闲以详论,但求抛砖引玉。

今人往往庆幸于数千年之汉籍依旧可识,并受益于其所承载之学问,却少识今人之责,当令今籍可识于数千年后之子裔。欲尽此责,即须复汉字之正体,书面之文言文,亦仅此而已,未必理会日常口语之规范。

首须阐明复正字行文言之有益,如下:

甲、首当其要即令今籍可识于万年之后,即先秦之汉籍,可识于众者不少,如诸诗经《山海经》《春秋》《战国策》《左传》《道德经》《论语》《孟子》《墨子》等;

乙、令华夏文化圈诸国《如韩粤越日等》,即语言不通,亦可书信相通,不致如欧洲一席之地,而化万族;

丙、不使口语变异乃至杂乱无章,文言文虽书面语,其标准规范化,即未必用于口语,亦可防微杜渐。察今网络用语之乱,乃悉口语书面化之害巨。

其次须明复正字行文言之必要,如下:

甲、残简字违五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通假乃口语需要,以形声立字即解其困》,无以成文《文言文》;

乙、口语书面化代替文言文虽百年未及,为害累累:台湾香港大陆,即汉字区内诸地,亦因政府《治统》之不一,其官方文献语言乃至民间书籍语言已大为不同,无论韩越日诸国;

丙、英语拉丁文,乃口语书面化之代表,即数百年之文献,已非民众可识。

丁、治统规范终不如道统规范,文典之百世不朽,非政府强制统一标准可行,以史视之,两三百年即更替,政府易帜,标准亦必更立。而口语之变异《一字之义,因时因人而异,按需赋予》,可谓日日新,非政府强制统一标准不可一其始终,文言文之规范,基于汉字之道《以五书定其本义》,道之统也,不以人力而变化,且越诸治统而同之《凡用正体汉字,行文言文者,无论韩越日,俱同而通》;

总之,无论日常讲话、网络交流如何,书面用语恢复正体汉字,文言文即当今政府燃眉之急,无愧于历史之举措。


 楼主| 沙坡 发表于 2015-6-21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抛砖引玉,望读者不吝笔墨
ste0302 发表于 2025-4-30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字正体与文言文道统之要义》

拜读尊论,深契吾心。今就汉字正体与文言文道统之要义,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文字形义相生之理
汉字六书(实含转注、假借)乃形义相生之根本。许慎《说文解字序》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正体汉字之结构,实为华夏文明之基因图谱。如"礼"字从示从豊,既存祭祀之形,又涵制度之义;简作"礼",则失其文化密码。王念孙《广雅疏证》考据文字源流,正可见字形演变与文化传承之密切关联。

二、文言文时空超越之性
文言文之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之稳定性。顾炎武《日知录》论"文章期于达意",文言文正以其语法规范、词汇稳定而成就此功。试观《资治通鉴》历千年而可诵,而今日网络用语甫出即变。章太炎先生曾言:"文言者,所以通古今之邮也。"此语诚为的论。

三、东亚文化共同体之维系
汉字文化圈之形成,端赖正字文言。朝鲜《训民正音》虽创谚文,然李朝公文仍用汉文;日本《万叶集》以汉字标音,而《日本书纪》全用汉文。此皆证明文言文实为东亚文明对话之基础。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所示之考据方法,至今仍为日韩学者所宗。

四、简繁之辨的现代意义
简化字之失,在于割裂文化血脉。钱穆先生《中国文学论丛》指出:"文字简化,实为文化之简化。"观"爱"字去心成"爱","亲"字不见成"亲",岂非意味深长?然吾辈亦当知变通,如顾颉刚先生治史既重考据,复倡疑古,要在守本开新。

五、实践之道
建议:
1. 基础教育当增正体字教学
2. 重要文献宜出版正繁对照本
3. 建立文言文写作规范
4. 学术著作可附文言提要

结语:
汉字文言,实为华夏文明之命脉。然守正不必泥古,创新不可失本。愿与诸君共勉,存斯文于不坠。昔张之洞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于文字之道,亦当如是观。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