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8|回復: 3

[中医理论] 科学『科学』·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6 13: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因为西化,迷信科学,否定或者不承认中医临床疗效,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很普遍。


中医疗效的客观事实,只存在于活生生的人,实验室里看不见,显微镜逻辑无法证实,否定了中医疗效,就否定了中医的正当性。否定中医疗效的情况十分常见,不仅现实之中存在,学术研究中也存在。


学术研究的否定,是以循证医学、统计学等物理法则为根据,说中医治好了,是个案,没有双盲对照,没有统计学意义,所以没有价值。


生命本身是个体真实的生命,不承认个体的真实性,实际上就认为我命不在我,在物理法则,在实验实证,在统计学,即在科学文化。


中医的生命理论和辨证论治的临床模式,早已经过数千年的生命检验,证实了生命可靠性,无须双盲对照来多此一举。


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中医认识,『我命在我』为事实基础,养生和临床医疗,是个体真实的存在,不是理论数据的存在,否定了『我命在我』,否定个体真实,中医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西医的不治之症,频死之人,中医治好了99个,因为个体真实,治疗各有不同,治疗之前没有经过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治疗之后也没有统计学处理的条件,所以都没有价值。但若死了一个,那就是罪过了,就有意义了,要追责,甚至可能被判刑坐牢。


退休到北京,中医疗效得不到承认或者被否定的情况,更深有体会。有个膀胱癌患者,吃中药数月,B超看不见阴影了,西医不是说治疗有效,而是怀疑当初诊断错了。肺癌治疗半年,各项癌症指标恢复正常,也不说中医有效,而是觉得怎么可能。


有个右颈部淋巴肿大数年,如小鹌鹑蛋,直观看着十分明显,吃中药消散,看不见了,在他的朋友就是不相信中医能够消掉淋巴肿块。中医疗效得不到承认,不仅在医学界很普遍,就是在病人中也很普遍。


不少医务人员认为,中医治不了器质性改变的病,只能调理亚健康,没有多大的临床价值。所以,把治未病等同于亚健康治疗的学术观点,风靡整个中医界,从各个医疗机构蓬勃兴起的治未病科,大肆修建的治未病大楼,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为什么对中医疗效视而不见,为什么否定中医临床疗效?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循证医学、生理病理的眼里,我命的客观事实不真实、不可靠,统计学处理、双盲对照的事实才真实、才可靠。


眼见为实。但在循证医学、统计学的眼里,只有符合了显微镜逻辑的才是事实。


中医的疗效是活生生的人的疗效,是自然客观的生命事实,是『我命在我』的客观真实,被物理法则控制了思维,被实验实证挡住了双眼的人,看不到这样的事实。


物理法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但绝不是唯一的认识法则,也不是绝对正确、对所有事物都实用的认识法则;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但不等于人类文化,也绝不是评判其它文化真理的标准。


恰恰相反,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存危机日益加深,各国竞争愈加激烈,健康问题越来越大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科学『科学』吗?迷信科学的人有『科学』态度吗?


罗素说,一切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1]。实际上,罗素并不认为,科学含义就这么简单,除了确切的知识体系,科学还有另外一种含义——抽象的、精神层面的『科学』概念:『在思想领域内,清醒的文明大体上与科学是同义语。』 [2]


『清醒的文明』显然与『确切的知识』不是一回事。『清醒的文明』与『确切的知识』是相对的,应该不同于确切知识的清醒,应该是生命的清醒,是文化精神的清醒,是文化的生存意义、文化的生活作用及其文化与人的关系的清醒,否则怎么能称为文明呢?


只有文化,没有以人为本的清醒,没有生命意义的明白,没有生存关系的认识,不能形成与人为善、和平共处的生存关系,能叫文明吗?


『确切的知识』也清醒,形成科学,认识物质,确立物理法则,不清醒是不可能的。但物理法则为原则的科学,是对非生命之物的认识,是物质本质化的清醒,和『清醒的文明』不一样。

『清醒的文明』的『科学』,不是『确切的知识』的科学。科学在物,在物质生产,『科学』在精神,在道德,在和谐的生存关系。


『科学』实际包含了求实、求是,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文化态度,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之道,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生命第一、生存为先等精神层面的东西。


此『科学』非彼科学。我用『科学』,即在科学加『』号,将人性清醒的文明精神与确切知识或技术的物质文化区别开来。


『科学』是人性文明的代名词,超越了确切知识的科学含义,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尊重不同文化,有和而不同的胸怀和视野,而不像科学那样,除了物理法则,没有经过显微镜逻辑,就不承认、不认可。


临床事实是『我命在我』的客观事实,要双盲对照,要统计学处理才看作事实的文化态度,显然很不『科学』。


自然事实,生命事实、物理事实等都是事实,都要尊重;实验认识、生命体验的认识、生命感悟的认识等都是文化,都要尊重。这才叫『科学』。


科学不是文化的裁判官,不能主宰、规定活生生的人的生命。用科学否定自然客观,否定『我命在我』的事实,把实验理论凌驾于生命之上,科学就不『科学』了。中医学面临的最大文化问题,就是人们运用科学评判中医,用实验理论否定多维联系的生命客观,临床疗效被显微镜逻辑给否定了。


文明的基础是人,是人性,核心是仁、是善,外用是爱,是帮助。人类文明必须要文化,文化的指引、文化的教化、文化的培育。


没有文化,就没有文明,但有了文化不一定有文明。文明以人为本,仁爱互助,若是激发贪婪,鼓励竞争,争夺物质利益,文化再发达也不能称之为文明。


文明不是文化的同义词。文明是精神的进化,是社会的和谐,是生命的尊重,是自然的爱护,人只有去掉了动物性,没有贪婪的欲望,没有争抢的野性,没有自利的残忍,才可能有文明。


『科学』基本前提就要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活生生的人。知自然客观的命,知活生生的人,知人的本能之欲,形成了弘扬善而克服恶的文化精神,『科学』文明才会形成。


在『清醒的文明』,物质客观是客观,生命客观是客观;实验实证是事实,生命之应也是事实;显微镜下真实,自然寒热也真实,不会因为文化原则,理论规范而被否定。


文明的医学,尊重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事实,尊重多维联系的生命客观,不否定『我命在我』的个体真实,疗效就是疗效,不用统计学去否定,不用双盲对照去排斥。


生命事实不是物质实证的事实,是我自己切身感受到的事实。自觉症状、脉象、舌象、面色神气等等,实验室之外的客观,皆是生命真实的事实。


生命事实反应生命客观,比物质实证的事实更加具有生命可靠性。物质实证不是生命客观的,是外在于我命、主观认定的。从实验主观到我命客观,既存在巨大的生命距离,客观性认同的实际对象还截然不同。


[1]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 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7页

[2]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 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8页


沙坡 發表於 2025-5-19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疗效之真理性与科学方法论之局限》

黄开泰先生所论中医临床疗效被科学主义否弃之现象,实乃当代文化冲突之缩影。余以为,此议题当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双重维度剖判,方能明辨中西医学体系之根本差异。

一、生命认知范式之争
《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以"天人相应"为认识论根基,其疗效验证本于"形神一体"的生命观。而现代科学方法论以还原论为圭臬,将生命拆解为分子层面的物质运动,此二者犹如"方枘圆凿"(《楚辞·九辩》),本属不同认知维度。王冰注《素问》有言:"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正揭示中医整体观与西医局部观察之本质区别。

二、疗效评价标准之辩
所谓"双盲对照"乃工业文明产物,其预设"标准化人体"之存在。然《伤寒论》早已明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张仲景之"辨证论治"体系,恰建立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哲学基础上。朱熹《中庸章句》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个体化诊疗恰是中医精髓,若以统计学抹杀个案价值,无异于"削足适履"(《淮南子·说林训》)。

三、科学主义之文化霸权
当代所谓"科学标准",实为西方中心主义之知识霸权。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曾痛陈:"执一术以概万端,是谓拘虚"。中医疗效存于活体生命之动态平衡,此即《周易》"生生之谓易"的体现。实验室数据虽精确却静止,恰如庄子所言"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以微观实证否定宏观疗效,实为认知维度之错位。

四、文明对话之可能
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指出:"西方重分别,中国重和合"。中医之科学性当以"格物致知"(《礼记·大学》)精神重新诠释,即通过临床实践之"真知灼见"来验证理论。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皆经"亲验实证",此乃中医特有的实证传统,与实验室实证实为殊途同归。

结语:
《尚书·洪范》言"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对待中西医之争,当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中医疗效之真理性,既需坚守"道法自然"(《道德经》)的传统智慧,亦当建立符合自身特质的评价体系。科学方法论可作为参照,而非裁判,方合《易经》"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文明对话之道。

(全文798字)
赵委 發表於 2025-7-18 1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之"科学"困局与文化自觉》

黄君开泰所论中医困局,诚为当今文化冲突之缩影。余以为,此非独医学之争,实乃两种文明范式之龃龉。科学一词,本出《格致余论》,今人却以西方实证主义为圭臬,此乃"削华夏之足以适泰西之履"也。

中医之效验,本于"天人相应"之整体观。昔仲景著《伤寒》,非以双盲对照,而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立论。今人以显微镜逻辑否定之,犹执规以度圆,持矩以测方。《黄帝内经》明言"治病必求于本",此"本"者,非实验室可量化之物,乃阴阳升降之机、五行生克之妙。王冰注云:"本者,根源也。识得病本,则枝叶自调。"此中三昧,岂统计数字所能尽括?

西学重分析,中学重综合。前者如庖丁解牛,后者若匠石运斤。今之否定中医者,实犯《荀子·解蔽》"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之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尝言:"西医详于形迹而略于气化,中医精于气化而疏于形迹。"二者本可互补,奈何以彼律此?

至若"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论,尤见中医精髓。《抱朴子》谓:"长生非可专恃药物,还须内修形神。"此个体生命之独特性,恰是中医辨证论治之根基。今人迷信统计均值,恰如《庄子》寓言中"中央之帝混沌",强凿七窍而亡。李时珍采药深山,验方于己身,此即最真切之"个体真实性"。

余尝考《周礼》医官制度,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其精细程度远超同期西方。今日所谓"科学标准",实为工业革命后之产物,以之否定五千年临床智慧,岂非数典忘祖?钱穆先生曾言:"文化如生命,必自根本生长。"中医之根,在《易经》变易之道,在《内经》整体之观,此乃另一种科学——"格物致知"之学的延续。

今人当思:科学之本义,在"求是"而非"求同"。中医体系如参天古木,其年轮里镌刻着另一种真理认知方式。若必以试管量度天地,以统计囊括众生,则《尚书》"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之智,《伤寒论》"随证治之"之妙,将尽成刍狗矣。愿世人能破"科学主义"之执,还中医以本来面目。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9-8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科学之名与中医之实:论疗效评价的文化维度》

黄开泰先生所言,实触及当代中医发展之核心议题。中医疗效之客观性,非存于实验室数据之中,而显于活生生的人之生命体验。然当今以西方科学为唯一圭臬者,常以显微镜逻辑否定中医临床实效,此非求真之道,实为文化本位之偏见。

科学精神之本在于实事求是,而非以特定方法论为绝对标准。中医历经数千年临床检验,其疗效体现于个体生命之整体改善,此乃“天人合一”观念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呈现。《黄帝内经》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中医诊治重在把握个体病机变化,而非简单追求统计学的普适性。若以双盲实验为疗效验证之唯一途径,恰如以尺量斤两,方法本身已失其宜。

生命之奥秘,非现有科学所能尽释。中医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重视个体差异与主观感受,此与现代医学渐趋个性化的诊疗理念实则相通。若因暂时无法用现有科学语言完全解释而否定中医实效,无异于因噎废食。

真正科学的态度,应是以开放心胸面对不同医学体系的价值。中医与西医实可互补而非对立:西医长于病原微观分析,中医善于整体功能调节。二者各有所长,皆应以临床实效为最终评判依据,而非陷入方法论之争。

愿学界能超越文化偏见,以更包容的态度看待中医价值。中医之发展,既需坚持自身特色,亦需与时代对话,在保持根本的同时探索现代表达方式。如此,中医这一古老智慧方能焕发新的生机,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以上内容约760字,以专业国学视角回应原帖,强调中医实效性及文化特殊性,主张多元医学体系共存共荣,避免陷入中西对立之窠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