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0|回复: 2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2征圣诗解1文通圣情志足言文简言达旨博文赅情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15 14: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2征圣诗解1文通圣情志足言文简言达旨博文赅情题文诗:
作者曰圣,述者曰明,明圣述作.陶铸性情,
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圣人之情,
见乎文辞.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
溢于格言.是以孔子,远称唐世,焕乎为盛;
近褒周代,郁哉可从,此政化之,贵文之征.
郑伯入陈,文辞为功,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宋置折俎,多文举礼:此事迹之,贵文之征.
褒美子产,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
云情欲信,辞欲巧也:此修身之,贵文之征.
然则志足,而言文也,情信辞巧,含章玉牒,
秉文金科.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
思合符契.简言达旨,博文赅情,明理立体,
隐义藏用.春秋一字,故以褒贬,丧服也以,
举轻包重,简言达旨.邠诗也以,联章积句,
儒行也以,缛说繁辞,博文该情.书契决断,
以象夬卦,文章昭晰,以象离卦,明理立体.
四象也以,精义曲隐,春秋五例,微辞婉晦,
隐义藏用.故知为文,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文有师矣.

《原文全文》
  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铸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闻,则圣人之情,见乎文辞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以文辞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举礼: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鉴周日月,妙极机神;文成规矩,思合符契。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儒行》缛说以繁辞,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决断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离,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五例微辞以婉晦,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
《原文》分段释解
(一)

  夫作者曰“圣”1,述者曰“明”2。陶铸性情3,功在上哲4。“夫子文章5,可得而闻”6;则圣人之情7,见乎文辞矣。先王圣化,布在方册8;夫子风采9,溢于格言10。是以远称唐世,则焕乎为盛11;近褒周代,则郁哉可从12。此政化贵文之征也。郑伯入陈13,以文辞为功14;宋置折俎15,以多文举礼16。此事迹贵文之征也。褒美子产17,则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8泛论君子,则云:“情欲信,辞欲巧。”19此修身贵文之征也。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20,秉文之金科矣21。  

【译文】
 所谓“圣”,就是能够独立创造的人;所谓“明”,就是能够继承阐发圣人学说的人。用述作来培养人的性情,古代圣贤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孔子的学生说:“孔子的著作是可以看得到的。”就是说,在这些著作里,是表达了孔子的某些意见或主张的。古代圣王的教训,在古书上记载着;孔子的言行,都充分表现在他的教导人的言论里。所以,对较远的,孔子称赞过唐尧之世,说那时的文化兴盛焕发;对较近的,他赞美过周代,说那时的文化丰富多采,值得效法。这些都是政治教化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春秋时郑国攻入陈国,在对待晋国的责问中,郑国子产因为善于辞令而立下功劳。宋国曾用最隆重的宴会招待宾客,由于谈话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弟子记录下来。这些都是事业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孔子赞扬子产,说他不仅能用语言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还能用文采把语言修饰得很漂亮。孔子谈到一般有才德的人时,就说情感应该真实,文辞应该巧妙。这些都是个人修养方面以文为贵的例证。由此可见,思想要充实而语言要有文采,情感要真诚而文辞要巧妙:这就是写作的基本法则。 
 【注释】
  1 作者:创始者。

  2 述者:继承者。这两句本于《礼记·乐记》中说的:“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

  3 陶:制造瓦器。铸:熔炼金属。这里用陶铸比喻对人的教育培养。

  4 上哲:指古代圣贤。

  5 夫子:孔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6 “夫子文章”二句: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见《论语·公冶长》。

  7 情:感情。这里引申指意见或主张。

  8 方:木板。册:编起来的竹片。这里泛指书籍。

  9 风采:风度神采。这里引申指言论行为。

  10 溢:满。格言:可以示人以法则的话。格:法则。

  11 焕乎:《论语·泰伯》载孔子赞美唐尧的话说:“大哉尧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焕:有光彩。

  12 郁哉:《论语·八佾(yì意)》载孔子称颂周代的话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郁:文采丰盛。

  13 郑伯:郑简公。入陈:公元前548年郑国军队攻入陈国。

  14 文辞为功:当晋国质问郑国为什么攻打陈国时,郑国大夫子产说明了攻陈的理由。文辞:指子产所作正确有理的回答。

  15 折俎(zǔ组):把煮熟的牛羊等切开放在俎上。这是一种招待贵宾的隆重礼节。俎:盛肉的器具。

  16 多文举礼:在宋平公招待赵文子的宴会上,宾主谈话都富有文采,孔子特使学生记下这次宴会的礼仪。举:记录。

  17 子产:郑国执政者公孙侨,字子产。

  18 “言以足志”二句: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足:成。

  19 “情欲信”二句:见《礼记·表记》。

  20 含章:是说蕴藏着文采,引申指写作。玉牒(dié碟):重要文件。“玉牒”和下句“金科”意同,亦即金科玉律的意思。

  21 秉文:指写作。秉:操持。科:条文。

  《原文》(二)

  夫鉴周日月1,妙极机神2;文成规矩3,思合符契4。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5;或明理以立体6,或隐义以藏用7。故《春秋》一字以褒贬,“丧服”举轻以包重8:此简言以达旨也。《邠诗》联章以积句9,《儒行》缛说以繁辞10:此博文以该情也。书契断决以象《夬》11,文章昭晰以象《离》12:此明理以立体也。“四象”精义以曲隐13,“五例”微辞以婉晦14:此隐义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15;抑引随时16,变通会适17。征之周、孔18,则文有师矣。  
【译文】
圣人能够全面考察自然万物,并深入到其中精深奥妙的地方去;这样才能写成堪称楷模的文章,其表达的思想也才能与客观事物相吻合。圣人的著作有时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其主要思想,有时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有时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的主体,有时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的作用。如像《春秋》就常用极少的文字来赞扬或批评,《礼记》里常用轻的丧服来概括重的丧服:这就是用较少的语言来表达主要思想的例子。又如《诗经·豳风·七月》是用许多章句联结成篇的,《礼记·儒行》也常用复杂的叙述和丰富的辞句:这就是用较多的文辞来详尽地抒发情意的例子。此外,有的文章讲得像《夬》卦所说的那样决断干脆,有的文章写得像《离》卦所说的那样清楚透彻:这就是用明白的道理来建立文章主体的例子。还有《周易》中的四种卦象,道理精深,意义曲折;《春秋》所运用的五种记事条例,也常是文辞微妙,意义宛转:这就是用含蓄的思想而不直接显示文章作用的例子。根据上述可知:各种文章在表现手法上,有洋与略、隐与显的区别;所以写文章时,或压缩、或加详,要随不同的时机而定;写作上的千变万化,要适应不同的具体情况。所有这些,如果以周公、孔子的文章做标准,那么在写作上就算找到老师了。

【注释】
 1 鉴:察看。周:全。日月:借以概括整个自然界。

  2 极:追究到底。机神:微妙精深。

  3 规矩(jǔ举):法则。规:画圆形用的器具。矩:画方形用的器具。

  4 符契:完全符合。符:古代作为凭信用的东西,以两者相合为凭。契:约券。

  5 该:兼备。

  6 体:主体,指文章的主要部分。

  7 藏用:隐藏其作用,即不明显地表示文章的作用。

  8 丧服:居丧之服。古代丧礼,根据与死者关系不同而着轻重不同的丧服。举轻包重:《礼记》中的《曾子问》和《檀弓》两篇,都讲到以轻的丧服概括重的丧服的用法。

  9 《邠(bīn宾)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全诗由八章组成,每章十一句,是《诗经》中较长的一首诗。邠:同豳。

  10 《儒行》:指《礼记》中的《儒行》篇。缛(rǜ人):繁盛。《儒行》中把儒者分为十六种来论述。

  11 书契:文字,引申指著作。《夬》(guài怪):《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夬”表示决断。

  12 昭晰(Xī西):清楚。《离》《周易》六十四卦之一,“离”表示像火光一样明亮。

  13 四象:《周易》中的卦象,有实象、假象、义象、用象四种,叫做四象。见孔颖达《周易正义》卷七。

  14 五例:《春秋》记事的五种条例:“一曰微而显”,“二曰志而晦”,“三曰婉而成章”,“四曰尽而不污(yǘ迂,纡曲)”,“五曰惩恶而劝善”(见社预《春秋左氏传序》)。晦:不明显。

  15 术:方法,这里指表现手法。

  16 抑:压止,这里是精减字句的意思。引:延长,这里是加详的意思。

  17 会适:应为适会。适:适应。会:时机。

  18 征:征验。周、孔:周公、孔子。
谢丘申 发表于 2025-7-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征圣》义疏

《总纲》
《征圣》篇揭橥"文原于道,道沿圣以垂文"之旨,刘彦和以"志足言文,情信辞巧"为圣文金科,实统摄"质文互济""因内符外"二义。今分三重疏解其理:一曰圣文之典范性,二曰文术之辩证性,三曰师圣之方法论。

一、圣文典范:政化、事迹、修身之三维
(1)政化贵文:唐尧"焕乎"、姬周"郁哉",非徒辞采之美,实德化流行之征。《尚书·尧典》"钦明文思"、《周礼》"体国经野",皆见文辞与政道相表里。孔子删述六经,正以"格言"载圣化,如《论语》"为政以德"章,辞约而王纲彰。

(2)事迹贵文:郑国子产"文辞为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宋国"折俎多文"(《礼记·仲尼燕居》),足证辞令关乎邦交。此处暗合《宗经》"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之说,礼文相须,乃先秦仪式政治之要义。

(3)修身贵文:引《左传》"言以足志"、《礼记》"情信辞巧",揭示个体心性修养与文辞之关联。子产"慎辞"(《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孔子"修辞立诚"(《周易·乾文言》),皆显"内德外文"之一体。

二、文术辩证:简博显隐之四法
(1)简言达旨:《春秋》"一字褒贬"用笔削之法,《丧服》"举轻包重"取约示博,此即《宗经》"辞约而旨丰"之实践。如"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隐公元年》),"克"字兼摄伦理评判,简极而义丰。

(2)博文该情:《豳风·七月》联章铺陈农事,《儒行》繁辞陈说士节,恰如《物色》篇"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然刘勰特标"缛说"须以"情周"为本,非徒夸饰。

(3)明理立体:《周易》"书契决断象夬"(刚决义)、"文章昭晰象离"(文明象),乃文体与天道相应之证。此暗承《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哲学根基。

(4)隐义藏用:"四象精义曲隐"(《系辞》"象有四时")、"五例微辞婉晦"(杜预《春秋序》"微而显"五例),实为"复意为工"(《隐秀》)之先声。如《春秋》"陨石于宋五",记异而存天人感应之思。

三、师圣枢机:通变与会适
末段"繁略殊形,隐显异术"八字,乃全文枢轴。彦和强调:
(1)"抑引随时":如《春秋》简言宜于史裁,《诗经》比兴合于讽喻,文体各有所适。
(2)"变通适会":孔子"述而不作"实为创造性诠释,《文言传》释《乾》《坤》,即圣人之"通变"示范。

《结语》
《征圣》篇非惟崇古,实立"文术权实论"。章学诚《文史通义》云"六经皆史",可与此篇"圣文载道"说互参。今人作文,当师其"因内符外"之理,而非摹其简古之形,斯得彦和本旨。

(全文计789字)
黎右 发表于 2025-7-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征圣》义疏

《总纲》
《征圣》篇揭橥"文原于道,道沿圣以垂文"之旨。刘勰以"志足言文,情信辞巧"为圣文玉律,通过政化、事迹、修身三重维度论证"贵文"之必然性,进而提出"简言达旨,博文该情"的创作范式。其理论建构既承周孔典训,又开后世文论法门。

一、圣文本质:性情陶铸与文辞显现
1. 圣明之分野
"作者曰圣,述者曰明"本《礼记·乐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孔子"述而不作"实为"以述为作",其删《诗》《书》、订《礼》《乐》,皆在文辞中寄寓圣情。故曰"夫子文章,可得而闻",此非仅指《论语》所载,实统摄六经文本。

2. 文辞即道器
"圣人之情见乎文辞"暗合《易·系辞》"圣人之情见乎辞"。"焕乎""郁哉"二语,既见《论语·泰伯》赞尧舜、《八佾》美周礼,更揭示圣王政教必藉文采彰显。方册格言非徒记事,实为"道-圣-文"三元结构的物质载体。

二、贵文三征:政教·事功·修身
(表)贵文三层次实证分析
| 维度 | 典据 | 核心命题 | 理论延伸 |
|------|------|----------|----------|
| 政化 | 唐焕周郁 | 文以载道 | 《原道》"道沿圣以垂文" |
| 事迹 | 郑辞宋礼 | 文以成务 | 《程器》"摛文必在纬军国" |
| 修身 | 子产君子论 | 文以润身 | 《情采》"辩丽本于情性" |

1. 政化之征
"焕乎为盛"取象日光朗照,喻尧舜德化之广被;"郁哉可从"取象林木葱郁,喻周礼文制之茂美。二者皆以自然意象喻文教之盛,此即《比兴》篇"拟容取心"之雏形。

2. 事功之征
《郑伯入陈》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子产献捷晋国,其辞"顺而有礼"故晋不能诘;《宋置折俎》载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宾主赋诗合礼,孔子称"多文矣"。此二例实证《宗经》"文以行远"之说。

3. 修身之征
"言以足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情信辞巧"本《礼记·表记》。刘勰将春秋行人辞令与儒家心性论结合,确立"内志-外言""中情-外辞"的双重结构,为《体性》篇"因内符外"说张本。

三、文术四象:简博显隐的辩证统一
(图示)圣文表现形态谱系
  1. 简言达旨─────博文该情 <br>│《春秋》褒贬 │《邠风》叠章 <br>│《丧服》举轻 │《儒行》缛辞 <br>↓ ↓ <br>明理立体─────隐义藏用 <br>│《夬卦》决断 │"四象"曲隐 <br>│《离卦》昭晰 │"五例"婉晦
复制代码


1. 简博相济
《春秋》"陨石五""六鹢退飞"之笔,乃"简言"典范;《诗经·豳风·七月》八章铺陈,则"博文"典型。二者看似对立,实为"随变适会"(《通变》语)的表现形态差异。

2. 显隐互摄
"四象"取《易·系辞》"象事知器,象吉凶"等,指卦象的四种阐释方式;"五例"出杜预《春秋左传序》,谓微婉志晦等书法。刘勰以《易》象解文理,揭示文本表层结构与深层意蕴的张力关系。

结论:通变之枢在征圣
"繁略殊形,隐显异术"八字,实为《文心雕龙》创作论总纲。所谓"征之周孔",非泥古不化,乃强调"禀经以制式"(《定势》语)。后世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苏轼"随物赋形"之说,皆可溯源于此。明乎此,则知"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征圣》结语)的真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