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2|回复: 3

[儒家学说] 《论语》卷2为政第二诗解2周而不比执两用中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7 21: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卷2为政诗解2周而不比执两用中
题文诗: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退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子曰温故,而知新也,可为师矣.
君子不器,德才兼备,达性畅情,通古达今.
子贡问曰:何为君子?:先行其言,
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也者,
比而不周.君子至正.孔:学而不思,
则罔昧矣;思而不学,则殆疲哉.学思兼顾,
和而不偏.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执其两端,
用中于民,君子兼顾.曰:,
知之,知之者也,不知,不知者也,
知也.子张,干禄子曰:多闻阙疑,
慎言其余,则寡尤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
则寡;言寡尤错,行寡,禄在其中.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钱穆论语新解注:取两端用其中,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原文》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彭岐玉 发表于 2025-6-17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章义理阐微

《为政》篇此章以颜回悟道为引,揭示儒家观人、交友之要义。孔子言"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非谓颜回真愚,乃赞其"默识心通"之境。《朱子语类》解此云:"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受而无问,非无问也,心解而不待发问耳。"颜回"退而省其私"能发明师说,正见其"闻一知十"之资,此圣门"心传"之典范。

次段"视其所以"三句,实为儒家"知人论世"之方法学。"以"者,当下行为;"由"者,行事动机;"安"者,心之所乐。程颐《伊川经说》谓:"由者,其所从来;安者,其所归宿。三事勘验,则人心不可掩矣。"此三重观人法,由表及里,自迹溯心,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相发明,构成儒家完整的人格考察体系。

"周而不比"乃此章枢要。《集解》引孔安国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熹释曰:"周者普遍,比者偏党。"儒家交友之道,贵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普遍性,而非"朋党比周"的私狭性。此与《中庸》"执两用中"相贯通——"周"者中道之广,"不比"者偏私之戒。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点明:"君子之周,天理流行;小人之比,人欲锢蔽。"

今观此章,可见儒家实践智慧之精微:颜回"如愚"实为大智若愚的修为境界,"观人三法"是由现象透视本质的认识方法,"周而不比"则是统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伦理原则。三者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为政以德"的实践基础。学者当知:观人当如明镜止水,交友须似青天白日,此即"执两用中"在人际领域的妙用。
把酒忘韵 发表于 2025-7-15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章义理发微

《论语·为政》载孔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此八字实为儒家处世哲学之精要。朱子《集注》释"周"为"普遍","比"为"偏党",可谓得其三昧。然此中深意,犹待阐发。

考"周而不比"之义,实与《中庸》"执两用中"之道相通。君子之周遍,非无原则之滥交,乃"和而不流"之中道体现。观孔子论交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正见其周遍中有拣择,普遍中含节度。程子谓"君子义以为质",此"周"字背后,实以义理为纲维。

至若"视其所以"三句,乃儒家知人之法的完整体系。"所以"者,当下行为动机;"所由"者,既往行事轨迹;"所安"者,心性根本所向。三者由表及里,构成道德判断的立体维度。王阳明《传习录》云:"如见人揖让,须察其是发于本心,抑或徇于外仪",正是对此方法的实践发挥。

颜回"不违如愚"之象,尤堪玩味。表面观之似愚钝,实则体现"默识心通"的为学境界。《周易·系辞》言"默而成之,不言而信",颜子之"不违",正是德盛仁熟之征。程颐谓"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乐其天理流行",可作此章注脚。

今人处世,常陷两弊:或圆滑世故而失原则,或固执己见而乏通融。孔子"周而不比"之教,恰为对治良方。曾国藩云:"立身以不妄语为本,行事以不苟且为要",庶几近之。至若知人之明,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听其言而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正可与本章相发明。

要之,此章虽简,涵摄甚广。既明君子小人之辨,复示观人之方,更蕴颜子求学之范。三者贯通,可见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智慧。学者若能于此体认,则于为政之道,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熊季 发表于 2025-9-8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第二篇有言:“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此章乃孔子评述颜回之语,看似平淡,实则深蕴儒家观人、察世之要义。夫子谓颜回“如愚”,非真愚也,乃大智若愚之象。颜回能终日听讲而无问难,似不能及,然其退居私室,于夫子所言默识心通,践履于身,更能发明新意。此非机械记诵者所能为,实是德性内化、知行合一之征。孔子以此点明:为学非徒逞口耳之辩,重在反躬实践,默而识之。

继而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三语可谓观人之法要。朱子《集注》云:“以,为也;由,行也;安,所乐也。”谓当审视一人当下所为,复考其既往行事之由,再察其心安于何处。如此由外而内、由迹而心,层层深入,则人之真伪善恶无所遁形。此非权谋之术,乃仁心明觉之照察。盖儒家观人,终以成己成物为归,非为苛责他人,实为辨明君子小人,以正人心、敦风俗。

“周而不比”“执两用中”虽未直出此章,然其精神实贯串于《为政》全篇。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君子待人无所偏私,泛爱众而亲仁;小人则结党营私,徇利忘义。此与“视其所以”章相呼应:若能以公心观人,则不为私昵所蔽;若能以中道察事,则不为两极所惑。故“执两用中”非折衷乡愿,乃权量精切、恰合天理之谓,如颜回之“足发”,正是能体中道、妙契心传。

要之,此数章虽言观人、为学,实皆关涉为政之本。为政非仅居位临民,乃正己以正人之过程。孔子以颜回之例示人:政教之基,在于涵养德性、明察人心;而“视所以、观所由、察所安”之法,既可识他人,亦当以之自省。若能如是,则私意无所容,而天下可归于治。此即《为政》之深意:一切外王事业,皆从内圣功夫中来。

以上内容依您要求,以专业文风回复,共约七百余字。文中援引朱子集注等传统诠释,紧扣“观人”“中道”等概念展开,力求体现儒学精微之义。若需进一步调整或补充,敬请指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