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0|回復: 0

[文化反思]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 ...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6-12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跨越『楚河汉界』——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及其相关规律的科学。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发展历程来讲,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在目前的学科体系中,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在近代地理学传入中国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引入地理学研究理念与方法发展而成。其标志性事件是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先生发起成立『禹贡』学会,出版〖禹贡〗半月刊,并提出要将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改造成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历史地理学。但是从中国历史地理学所承袭的沿革地理学来讲,这一研究传统在中国历史悠久,自班固撰著〖汉书·地理志〗详述过往政区沿革、山川形胜之后,以研究历代政区沿革为主,兼及户口、水道、都邑变迁的沿革地理学几乎有着与中国封建王朝相埒的历史,并因以考据学为根本的乾嘉汉学的传统和激扬下,在清代中期达到顶峰。以至于民国初年国学大师罗振玉曾将杨守敬的地理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合称为『清代三绝学』,而罗振玉所谓的地理学即为沿革地理学。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学术,通过汲取新的研究理念、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转变研究范式,推陈出新中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中叶,谭其骧先生在编纂〖中国历史地图集〗过程中,面对编图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吸收地理学的最新方法,逐渐将研究领域推及与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相关的各个方面。如他在〖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中,应用自然地理学理念,从全流域环境变迁的角度对东汉以后黄河河道进行深入研究,颠覆了此前王景治河的定论,这样的经典研究工作同样见于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和西北沙漠的研究和史念海先生对黄土高原区域开发与环境变迁的研究中。正是在这3位卓越的学科创始人的言传身教下,历史地理学在继承与创新中渐趋完善,形成了以历史自然地理、历代政区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和移民史、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和历史地图学研究等为主的学科体系。

进入21世纪后,历史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欧美学术界众多新方法、新理论的激发,面临着数十年未有之变局。其中最为强烈的冲击来自地理学中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时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的葛剑雄教授意识到这应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机遇,便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发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GIS技术虽然已对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科学化助益明显,但将之应用在数据品质完全不同的历史数据分析中,需要历史地理学重新建立研究范式、提高数据考订精度。事实证明,历史地理学在这次挑战中成功转型:在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数据考证、数据库设计研究范式后,历史地理学研究精度进一步提高。在与当代地理学数据对接后,历史地理学开始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变迁等诸多热点问题中获得话语权。而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亦因研究水平高、可操作性强,成为代表教育部六十周年发展成果的三件实物展品之一,在2009年国庆大展上展出。

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坚守传统和锐意创新是本学科发展不可或缺的两翼。而在历史悠久、广土众民的中国,因拥有丰富的长期连续记载的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世界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可以在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大有所为。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咸菜泡面 發表於 2025-7-11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古今之变与学科自觉》

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贯通时空的学问,实乃传统学术现代化转型之典范。其发展轨迹恰如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沿革地理的深厚根基上,嫁接现代地理学之新枝,终成参天大树。今试从三个维度剖析其传承创新之道。

一、乾嘉学脉的现代转进
清代考据学派将沿革地理推向巅峰,杨守敬《历代舆地图》以"墨朱套印法"考订古今地名,其精密程度令罗振玉叹为观止。然此学囿于文献考订,恰似顾炎武批评的"置四海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1934年禹贡学会之创立,实为传统学术的破茧之举。谭其骧先生校勘《水经注》时首创"双重证据法",既承乾嘉校雠之严谨,复采西方历史地理学空间分析法,使《中国历史地图集》兼具文献精度与空间维度,此乃"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典范。

二、学科范式的三重突破
侯仁之研究北京城址变迁,引入孢粉分析与沉积物测年技术,揭示蓟城选址与古永定河渡口之关系,开创"历史地理学的考古学转向";史念海考证黄土高原植被变迁,综合文献记载与土壤剖面数据,提出"农牧交错带"理论,实现人地关系研究的范式革新;至葛剑雄团队开发CHGIS系统,运用时空立方体模型处理政区沿革数据,使"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的政区变迁得以动态可视化。这种"义理—考据—科技"的三重奏,正是章学诚所谓"道欲通方而业须专一"的当代诠释。

三、数字人文时代的守正出新
当前GIS技术的应用,非简单工具革新,实引发方法论革命。CHGIS系统将《读史方舆纪要》的文本数据转化为空间关联数据库,使"左图右史"传统升华为数字孪生研究。然需警惕者,技术狂欢易堕入"以器害道"之弊。昔年谭其骧考证云梦泽范围,既用湖相沉积物数据,更考《楚辞》《左传》诸文献,此中"文献—田野—实验室"的三角验证法,仍是数字时代不可废弃的学术基因。

历史地理学之当代使命,正在于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编织中华文明的空间叙事。从《汉书·地理志》的政区记录到CHGIS的动态模型,变的是方法工具,不变的是"辨方经野"的学术初心。值此学科交叉融合之际,尤当铭记钱穆先生警示:"凡所谓传统,并非已逝的陈迹,而实为尚未出生的将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真精神,终在于古今贯通的智慧,而非技术表象的炫目。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