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3 18:21
本节探讨:马儒融合论之结束语---马克思主义引发的中华文明深刻变革。
自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社会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出现了『中、西、马』三种文化系统鼎足而立的新格局。追寻近百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始终是中华文化发展走势的主线,由此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政治领域中影响最为重大、最为深远的大事。它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和进程,引领了新中国的诞生,正在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方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魂聚气的精神力量。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展现出来,但其中总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我国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优胜劣汰中形成儒、墨、道、法等显学。经过汉代以后两千多年的交锋、交融和整合,儒、释、道三家文化长期并存、共生共长,但儒家文化则居于正统地位。近代以来的西方国家,虽然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和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但以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这就告诉我们,培育和壮大主流文化,是古今中外的通行做法。
新中国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课题。在党中央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广泛深入讨论,党的十八大集中民智,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成为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
第三,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正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振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岱年先生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西方在文化上的先进贡献,逐步形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这个新的文化体系,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来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而创新中国文化。它既是中国文化的继续,又高于已有的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可以预见,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必将伴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在我们面前。她犹如一棵参天的大树,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根基,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文化和当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它的主干,外来的其他民族的健康有益文化为它增加了营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灵魂。
第四,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多年来,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对外开放走出去、包括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实,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大幅度跃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随之而显著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的理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新的概念,已被联合国相关文件采纳,将对人类进步发展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与互利合作的历史新篇。孔子学院成为覆盖面最广、包容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全球语言文化共同体之一。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多。
这些深刻变革,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巨大效应和深远影响。